一個古董家具迷的家,300㎡

豪斯頓傢俱 發佈 2024-05-08T20:57:04.668519+00:00

疫情期間,她設計了自己在上海的新家,300㎡的房子裡三代同堂,安置著她的多年所得:1860年代的英國溫莎椅、1950年代的法國雕刻椅、現當代的設計師作品…

80後軟裝設計師葉子是家具迷。她從業17年,一邊做設計,一邊收老家具,尤其偏愛古董椅、中古椅。疫情期間,她設計了自己在上海的新家,300㎡的房子裡三代同堂,安置著她的多年所得:1860年代的英國溫莎椅、1950年代的法國雕刻椅、現當代的設計師作品……二十餘件坐具,串聯起房子的空間結構,也勾勒出一家人的日常喜好。

2月,我們拜訪了葉子的家。她收藏了哪些有年頭的椅子?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家具?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物件,怎樣調和搭配?來看看資深軟裝設計師如何「舊物新用」。

以下是葉子的自述。

我是寧波人,做室內設計已經有17年了。在老家,家裡有個家具作坊,小時候常看爸爸、哥哥製作家具,漸漸地對材料、款式都熟悉起來,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和家具之間有種緣分。

客廳中擺放著葉子從鄉下淘來的舊椅子

成為軟裝設計師之後,就愈發地痴迷各種家具,尤其是年代久遠一些的。

我們現在常常會將「中古家具」和「古董家具」混為一談,其實它們的概念並不一樣:古董家具是上世紀初、差不多百年以上的;而中古家具則是上個世紀中期,帶有現代工業發展印記的設計產物。

這兩種家具我都收藏:從19世紀中葉的物件、到近當代的設計、再到一些比較具有未來科技感的作品。民間老物件,我也收的。

在家裡擺滿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老家具,就好像住進了一個小型的陳列館。不論價格高低,它們都留存著某個時代的特性和使用痕跡,很讓人「共情」。

玄關的古董椅與古董桌

我尤其愛收上了「歲數」的椅子。它們最輕巧,能隨我的心情被自由移動,點睛一個空間,也足夠唱主角,定氛圍基調。

比如,我為新家的玄關所挑選的這件19世紀的古董雕刻椅,它雖然來自法國,但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我聯想到了古代東方女孩子閨房中的座椅:坐面秀氣小巧,椅背又線條筆挺、雕刻柔美,我情不自禁地聯想,百年前是否有位淑女坐在上面梳妝?

可以拉動的古董套桌

這把椅子放在玄關,在我看來,能給家帶來一種沉澱感、儀式性。為了搭配它,我還特地去淘了一件19世紀的英國古董套桌。燈飾選了來自義大利的MM Lampadari,表面帶雕刻感的「玻璃球」,像一輪林間的滿月。

進到客廳之中,氛圍就「松」下來了。

我們家是三代同堂,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家裡的公共區域兼顧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老人時而在客廳里小憩一會;小朋友愛在地上玩耍;我自己居家辦公、隨時照看孩子……這些瑣碎的功能和生活場景都需要在不大的客廳中被滿足。

那麼,一家五口在客廳中坐在哪裡?怎麼坐才互不打擾?這就成了客廳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客廳中混搭著不同風格的家具

通過混搭、調和不同的坐具,我總共找到了4個層次的「坐」法。

第一層是主沙發。為了讓客廳更開放、動線更自由,我選擇的主沙發採用環繞式設計,人們可以從多面接近、坐下,坐、臥都非常舒服,它是國內的本土原創設計。顏色上,也與家裡的白色樓梯、白色書櫃、白色地毯相呼應,大面積的米白色確定了主色調,反而讓周圍散落的小件家具跳脫出來。

第二層,是主沙發兩側的單人座具。靠窗一側的座椅,來自義大利的Mogg:豆沙綠的懶人沙發給空間帶來一抹亮色,布藝的材質非常柔軟,適合舒舒服服地坐在裡面,靠著窗曬太陽。另一側地毯上「趴」著的Vitra藍色小熊也很顯眼。

從玄關看向客廳

第三層,是我的臨時辦公區。靠近樓梯的一側,錯層的高差與客廳圍合起一個相對獨立的小角落,這是我為自己留的辦公角,布置了一套來自丹麥的書桌椅。為了體現這個角落的獨特性,我選擇了造型更現代的椅子:黑色Verpan曲線椅,線條與背後的白色樓梯曲線相互呼應,椅子的朝向正好背靠樓梯、面向主沙發,在工作的同時還能時時照看老人和小朋友。

義大利Mogg單人沙發

丹麥&tradition書桌、Verpan書椅

第四層「坐」法,就是靠樓梯一側的白色軟卡座,這是專為聚會所準備的,足足有5米長,可以同時坐上十多個人;如果想獨處,也可以很舒服的靠在角落。

客廳側邊的長卡座

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找到搭配這些坐具的3個古董茶几。

較矮的矩形陶瓷桌,是1960年代法國的,木質結構、銅腳、陶瓷台面,設計輕巧,雖然頗有年頭,但非常適合在我們的現代客廳中使用:我家的小朋友如果在客廳中玩耍,一舉手就可以輕易把它挪到旁邊。

可以疊放搭配的古董咖啡桌

稍高一些的小方幾是19世紀中期流行於英國的古董套桌,三個一套,可以一起使用,也可以像我現在這樣分開來,作為花架、咖啡桌。圓形台面的這件,年代就更久遠,來自1900年代的英國,它最高,風格又與另外兩張小桌截然不同,帶著一點洛可可的古典美。3件合併、與現代感的坐具搭配在一起,一老一新、簡潔搭配繁複,也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從客廳上幾級台階,就到了錯層區域的餐廳,餐廳不大,但濃縮著全家人的喜好和性格。

餐桌就是經過一番「融合」後的成果。我喜歡西式的島台,而長輩們更偏愛中式的圓桌,於是最終我們選擇了一種疊加的辦法:在島台上嫁接一張可以旋轉、拉動的圓桌。日常使用時,島台可以用來烘培、插花,也不會影響圓形餐桌的用餐功能。

高低錯落的餐桌

家裡客人較多的時候,較矮的圓桌就可以徹底拉出來,留給大人使用,小孩子們圍坐在更高的島台邊。

餐桌的多種使用方法

圓形餐桌卡在島台上,可以旋轉移動

餐廳中的每把椅子都有固定「主人」。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的溫莎椅,原本來自英國小鎮,傳到美國之後迅速風靡,成了鄉村風格的典型代表。我收的這把經過長年的使用,坐面向下凹陷成一個非常舒適的曲度,坐感特別好,所以這把椅子通常留給家裡的長輩。

給老公選的椅子,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一把古董阿爾薩斯雕刻椅。第一次在中古店看到它的時候,就覺得它很精神、稜角分明,像個勇猛的騎士。

古董阿爾薩斯雕刻椅

留給我自己的椅子,是唯一一件酒紅色絲絨坐面的,來自義大利的Chiavari餐椅,有些女性化。椅背由幾根纖細的山毛櫸木構成,雖然有一些裝飾主義特徵,卻仍舊很簡潔。在19世紀,它是歐洲法院中常用的專屬座椅,也被名流所青睞。

Chiavari餐椅

沿著塗刷了藝術漆的白色樓梯往上,二層是老人與小孩的房間,三層則是我們夫妻的臥室和書房。為了讓樓梯間的採光更好、房子更通透,我們把書房靠近樓梯間的一堵牆替換成透明的落地窗,在走廊上就能望進採光極好的書房。

塗刷了白色藝術漆的曲線樓梯

書房中的主書椅,是比利時設計師De Puydt所設計的野獸派風格椅,全部由實心橡木打造,靠背瘦長、不規則地扭曲著,由兩條榫卯結構的木條固定住,非常具有雕塑感。

野獸派風格椅

給小朋友準備的座具也放在書房裡,但顏色和造型更加活潑,也更「年輕」:80年代的義大利Arrben扶手椅,與密斯的鋼管椅同出一系,有著濃濃的包浩斯風格;90年代的芬蘭辦公椅,紅藍色對撞,椅腿採用適於辦公場景的滑輪,在小朋友眼裡像個漫畫中的卡通人物……

90年代的芬蘭紅藍辦公椅

上圖為書房

下圖為兒童臥室

其實,很多老家具都有著非常完備的功能,有些甚至擁有超越那個時代的「現代感」,很適合我們如今的家居生活。所以每收藏一件老家具,我都會去詳細了解它的歷史、文化背景,總覺得通過一件小小的家具,就能夠穿越時間,與某個年代的人們對話。每一次老物「新用」,都創造了一段新的對話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