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的得與失,北宋王朝的喜與悲

青州廣電 發佈 2024-05-08T21:14:03.221157+00:00

燕雲十六州,是中國古代地理名稱,特是指中國北方以幽州、雲州等地的北方十六個州,分別是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州,這是北宋一朝從皇帝、宰相、文人武將到走卒販夫,都夢想收復的地區。

燕雲十六州,是中國古代地理名稱,特是指中國北方以幽州、雲州等地的北方十六個州,分別是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州,這是北宋一朝從皇帝、宰相、文人武將到走卒販夫,都夢想收復的地區。

北宋有過行動,有過努力,甚至有過短暫收復,但最後終究是失敗,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十國後落入少數民族政權達四百餘年,對於以漢族為主體的宋朝來說,成為了心中抹不去的傷痛。

一、燕雲十六州的前世

1、燕雲前世

隋朝時期,為了征服高句麗、防備突厥,隋煬帝楊廣開鑿南北大運河,通過運河將燕雲地區、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這三地聯繫起來。

唐朝前期,漠北草原地區的族群仰慕「天可汗」恩威,不斷遷入中原,唐朝將他們安置在幽、薊、雲、朔等邊境州郡,內遷族群和本地農耕人群經過長期交流融合後,導致這一地區形成了特有的農耕遊牧特色。

此地民風強悍,士兵勇武擅長騎射,因此,燕雲地區成為當之無愧的華夏北塞,環繞保護著中原大地。

在「安史之亂」後,導致全國各地藩鎮割據,燕雲地區由河東、范陽、盧龍三鎮節度使共同統治(稱為「河朔三鎮」),唐王朝中央雖在形式上擁有其統治權,但事實上已失去了對燕雲十六州政治和經濟的控制。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介紹燕雲地區由河朔三鎮統治,「政治、軍事、財政等與中央政府實際上固無隸屬之關係」、「當時大唐帝國版圖以內實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

2、割讓燕雲十六州

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皇帝李從珂派兵圍攻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石敬瑭無法抵擋,因此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主動認契丹皇帝為父,自稱兒皇帝,承諾消滅後唐後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由此,在《舊五代史·契丹傳》記載上,耶律德光親自「將五萬騎,號二十萬」 ,出兵幫助石敬瑭滅亡後唐,獲得了石敬瑭燕雲割讓的十六州,從此,燕雲十六州被契丹統治。

二、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價值

燕雲十六州各州具體位置分別對應現地址為:

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由以上位置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對應的現在位置是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大概相當於現福建省的大小(福建省面積:12.4萬平方公里)

對北宋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非常重要,具有極高的政治價值、軍事價值、經濟價值。

北宋葉隆禮著有《契丹國志》:「幽、燕諸州, 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 萬夫莫前也。」

1、政治價值

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文明發展的脈絡,燕雲十六州所擁有的燕山山脈南北隔絕兩種文明,以南是農耕文明,以北是遊牧文明,而且燕山山脈地勢險要,是天然的屏障。

對農耕文明來說,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和前沿陣地,因此在燕山山脈上修建了北方長城及各處險要關隘,因此,燕雲地區的長城與關口是對抗遊牧民族的最堅固的人工防線,是軍事對抗的「戰略緩衝帶」,保護著中原政權和農耕文明。

古代戰爭中,騎馬是最為關鍵的戰略性兵種,騎兵對於步兵有著天然優勢,而燕山山脈的存在,配合中原王朝修建的各處關口,打造出一條堅固難破的防線,對於遊牧民族騎兵具有天然克製作用。

終唐一朝,或是中央政權牢牢把控著燕雲地區,或是地方藩鎮控制燕雲地區,都有力的保衛了農耕文明,燕山以北的遊牧民族始終未能突破北境邊防。

對遊牧文明來說,占有燕雲十六州將會立即獲得戰略上的優勢,立即改變與南方政權對抗的被動局面。

首先就能學習中原先進的生產力和文明制度,能大大增強綜合實力,由於遊牧民族政權在制度上過於粗獷,即使在初期暫時擁有一定軍事上的優勢,在後期也會逐步瓦解。

但這一旦占有燕雲地區後,就有了固定的統治區域,學習到治理政權的典章制度,還會擁有財政收入,使得少數民族政權更加強大。

2、軍事價值

燕雲十六州位於華北平原最北方,該地區擁有險峻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地形地貌險要且複雜,可以說是天然的軍事重地。

首先是山脈,因為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大規模騎兵在山區不便通行,只需在重要位置建立關隘,就可以阻擋大批敵軍。

從地形上看,燕雲地區內的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高大險峻,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在此無法發揮,受限於地理因素大部隊也無法展開,不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這是第一道地理防線。

其次是河流,即使突破燕山山脈的阻隔,其中部和南部還有桑乾河和巨馬河,刀槍弓箭為武器的情況下,江河通常能成為防禦的重點,冷兵器對渡河作戰幫助不大,利用河流設置防禦陣地可遲滯和阻擋大部敵軍。

同時,河流還能起到運輸物資的作用,燕雲地區南部的河流橫貫交錯,足以打造第二天天然防線。

最後是人造防線,從秦朝開始就在北方修建長城,在各朝不斷擴充修建後,形成完備的長城戰略防禦體系。

各處長城均有守軍,在重要位置設有關口,比較知名的有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渝關,自此長城已經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最明顯的分界線,不僅能防備遊牧零星的騷擾,還能有效防備北方大規模騎兵的攻擊。

3、經濟價值

燕雲十六州中的燕山山脈是明顯的氣候降水分界線,是400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線,半濕潤地區和半乾旱地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分界線。

在燕山北邊是草原遊牧型經濟,以牛羊馬匹等畜牧業為主,易於培養大規模騎兵,但劣勢在於缺乏生活必需品,鹽、鐵、茶葉等,且經濟比較脆弱,在雪災寒流影響下,牛羊易死亡。

在南邊是農耕型經濟,在氣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影響下,適合農作物生長,使得農業發達,是北方糧食生產基地之一

在古代幽州一直是北方大城,因地處草原和中原交流的中心點,更能連接遼東,交通便利,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

在遼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開始從依賴半依賴型遊牧經濟轉向自給自足式農業畜牧業並存的經濟模式,大大增強了遼國的經濟實力。

三、北宋的努力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北部的大門,失去後中原再無寧日,契丹鐵蹄會直衝華北大平原,帶來的慘痛教訓不忍直視。

在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到946年這十年中,契丹耶律德光兩次進軍中原,先後滅掉後唐後晉,在中原肆無忌憚的「打草谷」,從此中原大地淪為了異族的跑馬場,胡漢興衰自此開始了轉折。

因無法收回燕雲十六州,使得中原北部門戶大開,北宋對情形只能修建城牆堡壘構建防線,打造了以「三關一府」為核心的北方軍事防線,分別是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和北地軍事重鎮大名府,需要大量的成本維護。

這直接導致北宋「三冗二積」中的冗兵、冗費、積弱、積貧,需要維持龐大的常備兵力,卻缺乏騎兵,戰力不佳。

由於燕雲十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原王朝為了保障國防安全和維護國家統一,往往對這塊土地充滿的執念。

周世宗柴榮在顯德六年(959年)四月親自率軍北伐契丹,意圖收回燕雲十六州,僅一個多月就收回三關三州,正準備攻打幽州時,突然染病,無奈班師回朝,六月,柴榮病逝,奪取的三州也被放棄,到了宋朝建立後,從趙匡胤開始,連續幾代皇帝都希望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1、宋太祖時期

北宋開寶九年,群臣請求宋太祖增加尊號:「一統太平」,宋太祖回覆:「燕、晉未復,遽可謂一統太平乎?」以燕雲地區還未收復為由拒絕了這一尊號。

在建國初期,宋太祖與宰相趙普確定統一中國的方針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先滅亡南方割據政權,如南漢、南唐、後蜀、吳越等,然後再收復北方燕雲十六州。

對於如何收復燕雲地區,宋太祖曾說:「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大意是,如果契丹能將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歸還給我們宋朝,我們將用金錢贖回,如果不能贖回,我將用所有的財物招募士兵,用戰爭的方式奪回,所以在討伐南方割據政權時,宋太祖在內府庫設置「封樁庫」,儲蓄大量財物,打算用這筆金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可惜宋太祖英年早逝,暴病而亡。

2、宋太宗時期

《宋紀》:帝謂宰相曰:「朕覽史書,見晉高祖求援於契丹,遂行父事之禮,仍割地以奉之,使數百萬黎庶陷於契丹。馮道、趙瑩,位居宰輔,皆遣令持禮,屈辱之甚也。」

宋太宗對於燕雲十六州仍然念念不忘,為了拯救「百萬黎庶」,洗刷屈辱,兩次北伐遼國,旨在收回燕雲十六州,分別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雍熙三年(986年),但均遭失敗。

直到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在與遼國協商下,以三十萬錢贖買關南十縣,就是幽雲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自此邊疆衝突減少。

可以看出,宋朝上下對燕雲地區的重視達到了何種程度。

四、燕雲十六周的得與失

過了一個世紀,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終於來了。

此時,遼國政權上下變的腐化墮落,武備不修,文治腐敗,且契丹最後一任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荒淫無道,肆意壓迫少數民族,使得大遼危機四伏,此時在遼國的東北邊境,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宣布大金建國,對遼國不斷發動戰爭,在其打擊下,遼國的中京、西京、東京和數百位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金國占有,遼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趁此機會,宋朝宋徽宗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完成祖先夙願。

宣和四年(1122年),宋朝遣使者自登州渡海,與金國達成協議,決定一起出兵滅遼,約定遼國滅亡,金國承接遼國土地,燕雲十六州歸宋朝所有,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海上之盟」。

宋徽宗立即派遣童貫領兩路大軍北滅遼國,但被遼軍打的大敗,無法攻陷遼南京(燕京),由於宋軍孱弱不堪,金國完顏阿骨打親率大軍攻取燕京,滅亡遼國。

戰後宋金協商「海上之盟」的盟約,金國提出宋未按約攻取燕京,不願將全部十六州歸還,只將歸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新州、媯州這七州交於宋朝。

這一地域劃分,使得宋朝未獲得完整的燕地長城,而金國卻保留了南下中原的戰略要衝,為了得到完整的燕雲地區,宋朝對占領平、營、灤三州的張覺進行策反,但這很快被金國察覺,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國以張覺事變為由出兵,大舉南下,討伐宋朝。

金國俘虜徽欽二帝,占據中原地區,在「靖康之變」中北宋滅亡。

總結

宋朝在收回漢唐故土、拯救黎民的主觀需求下,配合拱衛中原大地北方邊疆、保障自身領土安全的情況下,對於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情節一直以來都非常強烈,北宋和遼金政權並列的時期,都是因為失去燕雲十六州而走向了滅亡。

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一個悲劇,但自金滅北宋後,燕雲十六州處在新興民族大融政權下的版圖中,從此關內關外,共是一家,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相互交融,給中華文明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機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