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燕趙大地,塑造時代新人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8T23:28:25.097191+00:00

作者:張艷麗近年來,波瀾壯闊的山鄉巨變為新時代文學提供了廣闊的生活圖景與豐厚的寫作資源,促使文壇湧現出一批書寫中國大地鄉村變化、展現時代新人精神風貌的優秀作品,關仁山的鄉土題材小說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張艷麗

近年來,波瀾壯闊的山鄉巨變為新時代文學提供了廣闊的生活圖景與豐厚的寫作資源,促使文壇湧現出一批書寫中國大地鄉村變化、展現時代新人精神風貌的優秀作品,關仁山的鄉土題材小說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河北作家,關仁山帶著剛健俠義的燕趙文化氣質與濃郁樸實的鄉土氣息,為人民捧出一批赤誠熱切、沾滿露珠的作品,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價值。他的長篇小說《白洋淀上》作為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首部作品,一經出版便引起廣泛關注。

《白洋淀上》(作家出版社)以雄安新區設立和鄉村振興為大背景,重點描繪了具有家國情懷的鄉村新人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勞動者和建設者群像。小說以縱貫古今的宏闊背景、史詩般的雄壯敘事、國際化的視野與格局、原汁原味的燕趙風情,書寫了白洋淀幾代農民的喜樂悲歡與命運沉浮。從以王學武為代表的早期抗日英雄到以水上飛、大台杆、鈴鐺奶奶為代表的白洋淀抗日武裝「雁翎隊」,從以王永泰、楊三笙為代表的新中國農民到以王決心、喬麥等為代表的「時代新農」,在白洋淀上,一代代人以其血脈相傳的剛正勇武與豪俠堅韌投身歷史洪流,譜寫出一曲革命者、建設者、創新者的時代壯歌。

《白洋淀上》的首要價值在於對王決心、喬麥等「時代新農」形象的塑造。作為一個高考落榜、求職失敗、婚姻遭變的普通漁民子弟,王決心起初很迷茫,在新區建設力量的感召下,他投身於「千年秀林」工程,後又苦學技術成為一名優秀工人。經歷種種困頓後,王決心由一個說話嘎、打架沖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智慧沉著、慷慨寬宏、敢於追求真愛的成熟青年。喬麥本是一個被迫換親、遭受丈夫欺辱的弱女子,在痛失愛子、哥哥後,毅然與丈夫決裂,開始新生活。她從以養鴨為業向樹苗培植轉型,在王決心的呵護下撫平了心靈創傷,並在土地流轉政策支持下,大刀闊斧探索科技興農、企業化管理,在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成功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大規模現代農場。時代浪潮的推動使這一個個平凡的鄉村人物有了不平常的故事,新區開發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使他們擁有了遼闊的生活舞台並完成了生命的成長與淬鍊。他們在物慾激盪中能夠堅守初心,在誘惑面前不迷失自我,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肩挑大任依然淡定謙和,無論何時都不失農家本色。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質樸健碩、勇於擔當的燕趙文化氣質,王決心、喬麥堪稱是「時代新農」形象的代表。

學者丁帆在《中國鄉土小說史論》中指出,鄉土小說描寫的農民文化性格「有『陳奐生』式的愚鈍和狡黠,有『抱朴』『金狗』式的深沉和大智若愚……在不同時代,人們都會從他們身上看到不同的社會內涵……」的確,一部成功的鄉土小說,其農民形象塑造必然根植社會生活主流和時代精神內涵,惟其如此,才顯得真實可信。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仁山對「時代新農」形象的著力塑造因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及鮮明的時代感而具有重要的社會學和文學價值。隨著當前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在對社會變化的認識、民生問題的思考、個人道路的尋找中,產生了迥然不同於以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仁山正是把握住了這類人物的精神嬗變、心理特徵與個性氣質,才在《白洋淀上》中成功再現了當下農民追逐夢想的心路歷程。

回顧關仁山近年的創作,「書寫鄉土生活,塑造『時代新農』」是他一貫的追求,無論是《麥河》中深愛土地的農民企業家曹雙羊,還是《日頭》中鄉村歷史文化的守護者金沐灶,人物形象都承載著鮮明的時代內涵,具有突出的社會文化價值。《金谷銀山》中的范少山更是典型的「時代新農」。在由城市菜販成長為帶領全村致富的鄉村幹部過程中,那種改變命運的夢想與衝動、身處時代巨變中的歷史責任感,喚醒了深藏於他內心的原始生命力。在形勢催迫下,這種生命力突變為一種回山轉海的爆發力,促使他從城市回到農村,成為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而這種「原始生命力」也成為關仁山筆下「時代新農」的獨特之處。

這種原始生命力從何而來?關仁山找到的答案正是河北這片土地孕育出的獨特地域精神——燕趙文化。《白洋淀上》中,鄉村詩人王永山指出,新區規劃「應該注重燕趙文化的傳承和鄉愁的保留」。產生於春秋時期的燕趙文化集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京都文化與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於一體,形成了「悲歌慷慨、敢於急人」「正道直行、好氣任俠」「修學好古、剛健質樸」等特徵,到了近代,燕趙大地成為新文化的傳播陣地和紅色革命根據地,使燕趙文化形成了「實事求是」「包容並蓄」「吐故納新」等特質。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正式提出、雄安新區設立,受燕趙文化濡染的河北大地更是煥發出生機。

《白洋淀上》中的人物形象大都帶有這種獨特的燕趙文化精神。無論是捨命救災的漁民王永泰、捨己救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楊義成,還是清正廉明的區委書記趙國棟,其言行無不流露出獨特的燕趙之風。此外,小說對帶有傳統文化氣息的砸冰懵子、龍船節、放荷燈等民俗活動的描寫,對白洋淀水鄉生活和怡人風景的描摹,無不流露出古樸的燕趙文化內蘊。同時,《白洋淀上》中的村民不僅依戀傳統,更具有開放的胸懷,善於接納資訊時代的新科技。當世界首個無人機5G基站在這裡誕生,當一棟棟高樓掩映於千年秀林,當新型農場開展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當「淀上升明月」實景演出拉開帷幕,一對對年輕人憧憬著未來……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穿越時空匯聚成一首震撼人心的交響樂,使小說不僅充滿時代氣息,更因其對燕趙文化的傳承、對現代文化的融入而有了厚重的歷史感。

《白洋淀上》不僅講述中國故事,著力用文學手段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更注重以燕趙文化為背景,呈現新時代農民心靈深處的蛻變歷程,對人心與人性都有自覺的體察,這是小說具有獨特社會價值的原因。評論家李雲雷說,「中國文學偉大之處正在於總能與世推移,不斷創造新形式與新形態,以書寫中華民族生活史與心靈史……」一部優秀的作品,定是本於文化,源於生活,最終抵達心靈的。就此而言,《白洋淀上》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新區建設圖景的呈現,更在於對燕趙人民心靈史的潛心勾勒。這種勾勒,植根傳統,立足當下,指向未來。

(作者張艷麗系華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