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設計:電芯設計基礎知識

新鋰念 發佈 2024-05-08T23:47:05.579058+00:00

電池容量設計應用1、電芯容量設計容量是電芯性能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電池容量設計應用

1、電芯容量設計

容量是電芯性能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鋰電池中,電芯的容量直接由活性材料的多少決定的,對於陰極提供鋰離子的電芯(磷酸鐵鋰,三元),其容量計算公式如下:

容量 = 陰極克容量*極片面密度*極片面積*陰極活性材料百分比

PS:電芯設計的三大公式:容量公式,體積公式,N/P比;在電芯設計前,電芯的尺寸會根據需求分解確定,而N/P通常根據電芯尺寸選擇經驗值,本案例簡化電芯設計過程,僅對容量設計進行公差分析。


案例:


某公司根據客戶要求,需設計一款磷酸鐵鋰電芯,要求容量≥20Ah,量產過程能力≥1.33。已知:材料克容量公差142±1 mAh/g,雙面塗布面密度公差±2g/m2,卷繞極片長度公差±10mm,極片寬度方向公差150±1mm,陰極活性材料loading 97%±0.1%。

PS: 本案例假設採用成熟的材料體系,電芯尺寸確定,因此材料的克容量、極片寬度以及配方loading可作為固定值,以塗布面密度與極片長度為調整值。在電芯體積確定的情況下,可通過調整材料壓實密度,隔膜與基材厚度以調整材料占用空間,因此面密度與極片長度在一定範圍內具有可調性。


初始設計:雙面塗布面密度390g/m2,極片長度2500mm;

容量mean值=陰極克容量*極片面密度*極片面積*陰極活性材料百分比=142mAh*390g/m2*150mm*2500mm*0.97=20.14Ah > 20Ah

容量mean值滿足要求,採用蒙特卡洛法計算容量公差:

1)根據各參數規格,並分別隨機生成10000個數據;

電芯各關鍵參數分解如以下分布(各參數規格線以3δ控制):

克容量~ N(142,1/3); 面密度 ~ N(390,2/3); 極片長度 ~ N(2500,10/3); 極片寬度~ N(150,1/3); 活性材料百分比~ N(97%,0.1%/3);

2)根據公式計算容量;

「計算」→「計算器」,輸入計算公式,注意單位換算。

3)計算電芯容量分布,得出容量規格;

「統計」→「質量工具」→「能力分析」→「正態」,容量分布如下圖所示,mean值20.14Ah,標準差0.077Ah,過程能力Cpk僅0.62,容量設計不滿足要求。

電芯容量不滿足生產要求,如何調整設計?

a)提高容量設計mean值;

b)降低容量標準差——控制各關鍵參數規格;

提高mean值是最為簡單的解決方法,但是隨著產品的競爭力要求不斷提高,提容意味著物料成本的增加,另外,在一些趨於極限的高能量密度電芯設計中,幾乎無提容的空間,此時則必須改善各關鍵參數的規格控制。在本案例中,極片長度由2500mm增加為2525mm,即可滿足容量要求,具體過程不表。


2、模組容量計算

模組是由多個電芯經過並聯與串聯加工得到的,模組的容量等於並聯的電芯容量之和。為了保證模組的容量,有些企業會先根據電芯容量進行分檔,然後在根據模組的容量要求進行配組(容量高低搭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實現電芯最大化的利用,但是也意味著製造成本的提高。通過容量設計的公差分析,可以根據電芯的容量分布情況計算處模組容量的優率,以決定是否需要電芯分檔與配組。


案例:


假設電芯容量滿足mean值20Ah,標準差0.1Ah的正態分布,模組設計為4P100S(4個電芯並聯,100個串聯),設計模組容量≥79Ah。若取消電芯分檔、配組工序,電芯直接成組,模組產品是否滿足容量要求(Cpk≥1.67)?


根據電芯的容量分布,採用蒙特卡洛法進行模組容量計算(詳細過程不表),其結果如下:

1)根據電芯容量分布隨機生成12*10000個電芯的容量值;

2)每12個電芯容量值累加,計算為模組容量;

3)計算模組容量分布;

由蒙特卡洛法計算結果可知,4個電芯並聯後的模組容量≥79Ah的過程能力Cpk為1.68,滿足要求。

由以上案例也可以看出,電芯容量標準差為0.1,COV為0.5%(標準差/mean值),而4P模組容量的標準差為0.198,換算為COV僅0.246%,電芯並聯後的容量COV減小50%。這一點對於模組容量的設計較為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電芯的容量要求,在本案例中,可以取消電芯分檔與配組工序,節約製造成本。


結語:

在鋰電池設計中,公差設計的應用無處不在,除了電芯容量設計外,電芯的尺寸設計、N/P設計、極片尺寸設計等都會有公差設計的應用。掌握公差設計方法,對設計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至關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