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黑土地保護,專家建議先查清這些內容

i自然全媒體 發佈 2024-05-09T01:09:09.822873+00:00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重點是保數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為了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

專家觀點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重點是保數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為了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

◆統籌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設型和激勵型三種類型政策工具。

專家觀點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重點是保數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為了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

◆統籌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設型和激勵型三種類型政策工具。

專家觀點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重點是保數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為了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

◆統籌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設型和激勵型三種類型政策工具。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重點是保數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為了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

◆統籌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設型和激勵型三種類型政策工具。

◆ 在三種最常見的黑土退化現象中,最嚴重的就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造成的黑土層變薄。

◆ 總結黑土地地區地表基質層調查試點經驗,為評估黑土耕地退化程度、開展修復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作者:張鳳榮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張鳳榮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東北黑土地是國家糧食生產的「壓艙石」,但若長期掠奪式利用、土壤侵蝕,使黑土地退化,自然肥力下降,無疑會威脅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黑土地保護法》第9條提出,「國家建立健全黑土地調查和監測制度」。自然資源部在黑土地地區開展地表基質層調查試點已經兩年有餘,筆者結合參與相關工作的實踐分析,認為應該總結試點調查經驗,聚焦黑土地地區地表地質調查重點內容,為評估黑土耕地退化程度、開展可能的修復工作提供精準的基礎數據。

黑土地的特徵及其退化原因

我國黑土地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以黑龍江省分布面積最大,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次之,遼寧省最少。黑土地的成土母質主要有4種:黃土類沉積物、沖積物、岩石風化殘積物和砂質風積物。

黑土地以高土壤肥力聞名,是因為其中有一個黑土層——腐殖質層。由於植物的根、莖、葉腐爛形成黑色腐殖質,使土壤呈現黑色或暗棕色;由於腐殖質與土壤中的礦物質顆粒結合形成團粒結構,使黑土層容重比其下面的土層較低、疏鬆、透水性好;當腐殖質進一步分解(礦化)時,可為作物生長提供氮、磷、鉀等養分。黑土層的厚度及其有機質含量,反映了黑土的肥沃程度。

自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東北黑土區逐漸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農田生態系統。在沒有化肥投入的傳統農業時代,黑土地的農業生產就是依靠深厚肥沃的黑土層天然肥力,供給農作物生長的養分需求。但黑土開墾後,由於從土壤中取走的多于歸還的,土壤有機質和養分逐漸耗竭,出現「變瘦」現象。

目前,公認的黑土地退化現象有三種:一是黑土層變薄。黑土層變薄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侵蝕。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表層黑土已經侵蝕殆盡,下面的有機質含量很低,顏色淡的心土層出露,農民稱這種地塊為「破皮黃」。二是土壤自然肥力下降。開墾前的自然黑土表層有機質含量多在3%~6%,很少有低於3%的。但目前,黑土地區耕地有機質含量基本在1.5%~3%。三是土壤容重增大,孔隙減少,通透性變差,持水量降低。

自然條件下黑土層的有機質含量自地表向下是逐漸降低的,上面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層被剝蝕後,下面低有機質含量的土層上頂,黑土層變薄的同時也「變瘦」,發生容重增大、物理性狀惡化現象。因此,在上述三種黑土退化現象中,最嚴重的就是土壤侵蝕造成的黑土層變薄。

當然,黑土耕地肥力下降與「掠奪式」利用造成的有機質分解礦化量大于歸還的有機質量有關,土壤容重增大、土壤變硬也與耕翻深度小和機械壓實形成犁底層有關。

「破皮礫」「破皮岩」不可能再修復

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土壤變硬等退化症狀,通過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措施,是可以修復的。這已經被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所證明。即使是黑土層變薄的,通過「深翻+秸稈還田」這種黑土層培育措施也可再建深厚黑土層,這已在黑土地保護的「海倫模式」中得到證明。

如果黑土地的成土母質是黃土、砂質風積物和沖積物,無論這種沖積物是砂質的、壤質的,還是黏質的,黑土層變薄甚至是整個黑土層被剝蝕掉,即前面說的「破皮黃」,還可以繼續耕種。因為黃土、砂質風積物和沖積物這幾種成土母質一般比較深厚,最薄也有數米,依然具備作物紮根立地條件和一定的供水供肥能力。而且,如果採取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措施,這種退化的黑土地還有可能重建肥沃黑土層。

但是,當黑土耕地的成土母質是礫質沖積物、岩石風化殘積物時,黑土層被剝蝕掉,下面是礫石層或者連礫石都沒有僅剩下緻密的岩石層,那這種退化黑土耕地就是得了「絕症」,不可能再修復。因為,連續的岩石層和粗大的礫石要風化成具有一定持水能力的疏鬆土壤,不是兩三百年可以完成的。據研究,即使在貴州的濕潤氣候條件下,石灰岩形成1厘米厚的土層也需要2500年~8500年;而在四川,紫色砂頁岩10年就可以風化形成61厘米厚的土壤。在石漠化區域,即使岩石上面有風化殘積物,如果厚度不大,就不具備開墾條件;礫石雖然有空隙,但這些粗大的岩石礦物顆粒幾乎沒有任何持水保水能力,因此不可能在礫質的沖積物或礫質的殘積物上開墾耕地。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為黑土層之下有深厚的砂質、壤質、黏質地表基質層,黑土耕種就不必採取水土保持措施,任其發生水土流失。黑土耕地採樣水土保持措施和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意義不僅是保護肥沃耕作層和農業高產穩產,還是減少化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機碳儲量、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有效措施。

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的重點內容

筆者認為,黑土地地區的地表基質調查內容,重點不是黑土層的厚度、耕層的容重、有機質含量以及氮磷鉀養分含量。因為這些土壤性質在耕翻、施肥等田間管理措施下容易發生變化。黑土地地區的地表基質調查的重點內容應該是要調查清楚耕地黑土層下面的地表基質類型,是岩石、礫質、還是土質以及其厚度,這是土壤普查所不能夠提供的基礎數據。也就是說,要調查清楚當黑土層被剝蝕掉之後,還有無可以形成黑土層的地表基質。

當前,黑土地地區地表基質層調查試點已經在若干縣域開展,建議要總結試點區調查成果和經驗。地表基質層調查是一項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和自然資源利用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要加快研究確定黑土地地區地表基質調查的重點內容,擬定野外調查製圖規範,調查清楚形成各類黑土地的地表基質類型、深度和垂向質地(粒級)結構,為評估退化耕地是否可以修復提供精準的基礎性數據。

文字編輯:趙婧

新媒體編輯:趙志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