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將韓世忠不同於岳飛的傳奇一生

欽點歷史 發佈 2024-05-09T01:39:21.024140+00:00

或許是金軍在與宋軍的同盟作戰中,前者發現後者朝中有太多矛盾,君主太昏聵,文臣太貪婪,武將太愚蠢,兵卒太懦弱,百姓太軟弱,又或者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總之,在結束了與遼國戰爭的同年,發源於白山黑水的女真將刀鋒揮向了北宋。

公元1125年,金國與北宋聯手攻破擊潰遼軍,滅亡遼國。

或許是金軍在與宋軍的同盟作戰中,前者發現後者朝中有太多矛盾,君主太昏聵,文臣太貪婪,武將太愚蠢,兵卒太懦弱,百姓太軟弱,又或者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總之,在結束了與遼國戰爭的同年,發源於白山黑水的女真將刀鋒揮向了北宋。

在宋金戰爭的前期,宋軍對金軍幾乎未嘗一勝,金軍長驅直下,不費吹灰之力攻破北宋都城開封,一手締造了靖康之恥。

然而在不久後,金軍的優勢不復存在,宋軍在丟失了半壁江山之後,反而在江淮一帶站穩了腳跟,先後打贏了幾場打仗粉碎了金軍的幾次重點進攻,使金軍進攻勢頭遭受重挫,不得不從優勢進攻方變成暫時的防守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巨大變化呢?與南方的地形氣候脫不了關係,同時也與南宋中興四將有著莫大的關係。

但是為什麼,同為中興四將,韓世忠與岳飛卻有如此不同的生平和結局呢?

早年從軍,東征西討

韓世忠是陝西人,少時習武,好酒尚節,為人義氣直爽,曾有人說他有三公之相,但韓世忠卻認為用三公來形容他是對他的一種侮辱,於是將那人暴打一頓。

崇寧四年,北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爭越發頻繁激烈,韓世忠以「敢勇」響應朝廷的招募,被編入軍中,隨後便在一場戰鬥中奮勇殺敵,表現悍勇,被晉升為小軍官,並且因為為人仗義,處事公道,在軍中頗有威勢,這一年,韓世忠尚未及冠。

韓世忠在對西夏的戰爭中積攢了不少的軍功,隨後又在征討方臘的戰爭中立下生擒方臘的潑天大功,可惜最後因為各方面原因只被封為承節郎,哪怕他在隨後對遼的戰爭中再次立下巨大的軍功,但是卻只被封為武節郎,在宋代軍階中只能算中等,還不足以讓他施展自己的抱負。

但是韓世忠的個人能力並不由他的官職大小決定。

宋金之戰於天會三年也就是1125年開始,金軍決定分兩路南下攻宋,兩路大軍如同雙拳,直取北宋中樞,開封城。

戰爭開始不久後,北宋就開始兵敗如山倒,北方的軍隊一路潰敗,就連號稱屯駐著八十萬禁軍的開封城也被金軍一鼓而下,靖康之恥由此震驚天下!

而哪怕宋軍整體如此孱弱,卻仍然有對金軍勝仗的先例,韓世忠正是其中一例。

靖康元年,巡守滹沱河一帶的韓世忠被數萬金軍圍在趙州城,面對著如狼似虎的敵人,自己卻缺兵少將還退無可退,擺在韓世忠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乾脆投降,要麼抵抗到底,然後被數萬金軍鐵騎踩成肉泥。

也許是歷史的偶然性選擇了韓世忠,他率精騎數百,夜襲金軍大營,斬殺金軍元帥讓金軍內部出現混亂,最終韓世忠全身而退,繼續在河北抗金多年。

這一戰時,韓世忠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將,或許能把他的勝利歸功於歷史的選擇,歸功於一點幸運,但是我們並不能忽視抹殺掉韓世忠的軍事才能,試問當時的宋將,又有誰能在數萬金軍的圍困下堅守本心誓死不降?又有誰能以少敵多,主動出戰,斬殺金軍主帥,令數萬金軍死傷過半呢?就算非說是歷史選擇了韓世忠,也有歷史選擇韓世忠的道理。

多次救主,高宗保護

南宋前期發生了著名的苗劉之亂,大敵當前南宋內部卻發生了混亂,說起來便惹人嗤笑。但是也許沒人想得到,苗劉之亂卻為南宋帶來了一絲生機。

韓世忠在苗劉之亂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本人也被宋高宗賜字「忠勇」,又加授檢校少保,武勝、昭慶軍節度使,這個時候,韓世忠終於有了施展抱負的本錢,在軍中也算是有了地位,對他後面堅定的抗金思想實施做足了準備。

在苗劉之亂後,韓世忠又多次救宋高宗於危難之中,並且先後打了幾場大勝仗,諸如黃天盪之捷、大儀鎮之捷,而其中的黃天盪之捷算是難得的大捷,險些困死完顏宗弼。中興四將中另一名大名鼎鼎的將領岳飛也是從黃天盪之戰中開始發跡。

黃天盪之戰或許是韓世忠與岳飛的首次配合,在後來的十多年裡,兩人相互配合各有分工,再加上其餘的抗金將士,硬生生地挫敗了金軍的進攻勢頭,恢復百里山河。

但是同為名將,韓世忠與岳飛卻一人功成身退,一人受冤身亡,這是為什麼呢,兩人究竟有什麼不一樣會造就這樣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最大的不一樣就在於,韓世忠背後的靠山是宋高宗趙構。

韓世忠一生堪稱傳奇,但是除了打仗之外,他最傳奇的地方應該是多次相助宋高宗趙構。

第一,早在靖康之恥剛發生時,韓世忠就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率部到濟州勸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即位。

第二,金軍包圍濟州城時,康王趙構正在城中,面對著如狼似虎的金軍,自己這邊卻既無高牆庇佑也沒有雄兵抵擋,趙構內心的恐懼不言而喻,幸而此時韓世忠正在城中,他單騎突入金軍陣中,斬將奪旗,嚇退了金軍

第三次則是在苗劉之亂時,韓世忠率兵勤王,保住了趙構。

也因為這些原因,趙構與韓世忠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其他幾名將領要更為親近些,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秦檜陷害韓世忠卻被趙構暗中制止、威脅的原因。岳飛莫須有事件時,韓世忠多次為岳飛說話不惜忤逆趙構,卻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懲罰,只是徹底收了他的兵權,大概也是因為這。

而岳飛與高宗趙構之間,則沒有這些親近關係,因此當岳飛被秦檜構陷時,趙構選擇了默認。

還我二宮,迎回二聖

除此之外,兩人的口號也大有不同。

相比較起來,岳飛的抗金口號也許更被後人熟知,正所謂:「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或許在岳飛看來,這就是一句激勵軍心的口號,並不帶什麼政治色彩,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迎回二聖」是什麼意思?

對於趙構來說,或許不僅僅是把宋徽宗、宋欽宗帶回來這麼簡單,背後或許還有讓他趙構還位於宋欽宗的意思。

也許對於岳飛來說還真有這麼一重意思,畢竟岳飛幼時除了習武外,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儒家講究綱常,講究倫理,老皇帝回來了,正兒八經有過登基大典的宋欽宗回來了,你這沒名沒分的宋高宗,是不是就該把屁股抬一抬,讓位了呢?

但是重點並不在岳飛怎麼想,而在於趙構怎麼想,趙構默認岳飛冤死也不需要別的什麼理由,就在於岳飛「迎回二聖」背後可能的意思,趙構覺得「莫須有」,那麼一切就有了定局。

而早在岳飛提出「迎回二聖」的口號之前,早在黃天盪之捷的時候,韓世忠就說出了意思相似的話。當時完顏宗弼向韓世忠求情,希望他放自己一馬,韓世忠則說:「復我疆土,還我兩宮,則可以相全。」

「還我兩宮」與「迎回二聖」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意思的表達卻堪稱天差地別。

韓世忠的這個「宮」字,實際上是大有玄機的。

從唐代起,「宮」字就多用來指代太后、帝後之類,而韓世忠的「還我兩宮」當然不僅僅是局限在太后、帝後,更重要的是指代著宋徽宗和宋欽宗兩朝的宮室。

這裡用「宮」字而不用「聖」字,或者說沒有乾脆用「帝」字,其實已經表明韓世忠並沒有再把宋徽宗和宋欽宗看作皇帝,對於他來說,皇帝只能是如今的宋高宗趙構。

也因為這個原因,讓他和趙構之間的關係更親近,所受猜忌更少,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

在岳飛的莫須有事件中,韓世忠因為看透了南宋朝廷的敗壞和腐朽,心灰意冷之下,乾脆就將自己身上掛的虛職也辭去,只留下節度使官銜讓皇帝放心,隨後便向已是宋高宗不再是康王的趙構乞骸骨離去。

晚年的韓世忠徹底不管朝堂,也不再提兵事,只是在臨安置辦了宅子,終日縱游西湖,飲酒作樂,時而受邀到宮中參加宴會。

但是當西湖水波泛濫,當臨安日頭落山的時候,這位大半生都在打仗的老將軍,也許還在為那名因為莫須有而英年早逝的年輕人哀嘆,鵬舉啊鵬舉,何苦來哉,何苦來哉,為什麼,就不能向他趙構低個頭呢,他畢竟是皇帝啊……

韓世忠的目光透過臨安的詩酒青煙,透過皇宮的飛檐斗角,直穿向金陵城外,最終停留在長江邊上。這裡是黃天盪,是曾經他與岳飛配合作戰的地方,是差一些就困死完顏宗弼的地方,是使南宋從一味逃跑和防守轉到進攻、收復失土的地方。

紹興二十一年,韓世忠病重。

同年,韓世忠去世,這位名列中興四將,一生征戰無數的老將軍並未能馬革裹屍,而是在家中的軟塌上,在兒孫的關懷下離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