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西班牙本土僅1.7公里,西班牙為何有一塊飛地在法國境內?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4-05-09T02:57:20.064445+00:00

西班牙領土,主要包括伊比利亞半島本土和加那利群島。更奇怪的是,這裡距離西班牙本土僅1.7公里,面積只有13平方公里。


西班牙的本土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西班牙也在海外擁有三塊飛地——休達、梅利利亞和利維亞。


▲西班牙領土,主要包括伊比利亞半島本土和加那利群島(紅色)


其中,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座城市位於非洲北部,兩座城市的三面都被摩洛哥包圍,與西班牙本土隔海相望。這個是殖民時期的產物。


▲梅利利亞和休達的位置示意圖(右上角圖,東為梅利利亞)


另一塊飛地——利維亞卻並不是殖民時期的產物。利維亞四周均被法國(東庇里牛斯省)包圍。


更奇怪的是,這裡距離西班牙本土僅1.7公里,面積只有13平方公里。


▲利維亞的位置


那麼,西班牙為什麼有座城市在法國境內?它為什麼沒有併入法國呢?




一、加泰隆尼亞的故事


西班牙和法國的天然邊界是庇里牛斯山脈。庇里牛斯山長435公里,寬80公里-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


庇里牛斯山附近分布著巴斯克人、加泰隆尼亞人等諸多民族,與西班牙的主體民族(卡斯蒂利亞人)有所區別。


▲庇里牛斯山附近的民族分布


利維亞正處於庇里牛斯山之間,因此這裡見證了西班牙、法國的歷史鬥爭。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主要使用加泰隆尼亞語


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居民之一是巴斯克人,他們使用的巴斯克語是歐洲少有的非印歐語系語言。


由於地處歐洲、非洲的交界處,伊比利亞的位置十分重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都曾經占領過伊比利亞半島。而巴斯克人隱居於高大的巍峨庇里牛斯山一側,保持了相對獨立。


▲庇里牛斯山


公元前2世紀時期,伊比利亞半島成為了羅馬的一部分。現在的西班牙在法國的飛地城市——利維亞城市即為羅馬人所建。羅馬人將其命名為「尤利亞」。


▲羅馬人修建城市尤利亞(利維亞前身)遺址


公元4世紀時期,受羅馬帝國的影響(官方語言拉丁語),伊比利亞半島逐漸「拉丁化」,並皈依基督教,成為了拉丁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一員。


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逐漸走向衰落,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控制逐漸減弱。歐洲北方的日耳曼人逐漸占領歐洲西部地區。


其中,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占據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


歐洲中部被日耳曼人的另一支——法蘭克人占據,建立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征服了高盧地區(現法國地區)後不斷南下,和西哥特王國逐漸接壤。


庇里牛斯山脈成為了法蘭克和西哥特的天然邊境地區。


然而,西哥特王國內部並不穩定。王國實行封建制,地方實際上諸侯林立。由於王國東北部地靠法蘭克王國,受法蘭克文化影響較深,因此當地對於中央越來越不滿。


▲半島東北分離勢力,以利維亞為首都,形成了日後的加泰地區


公元672年,西哥特王國東北部的反叛者——保羅占領尤利亞,作為反抗國王的基地。半島東北部與西哥特中央逐漸分離。


西哥特的核心地區逐漸形成主體民族——卡斯蒂利亞人,東北部逐漸形成加泰隆尼亞人。


公元7世紀末,西哥特王國內部因爭權奪利,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給了外部勢力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直布羅陀海峽成為了外敵入侵的突破口。


公元711年,阿拉伯化的摩爾人(信仰伊斯蘭教)越過西哥特王國防守較弱的直布羅陀海峽,占據了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導致基督徒向北逃亡,並紛紛建立政權對抗摩爾人。


▲摩爾人征服伊比利亞半島


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後,摩爾人一度越過了庇里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


歐洲是基督教的大本營。摩爾人的攻勢引起了歐洲的恐慌。公元8世紀後期,法蘭克人在庇里牛斯山附近的圖爾戰役中挫敗了摩爾人繼續占領歐洲的計劃。


▲圖爾戰役


經過此輪博弈,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大部分地區被摩爾人(伊斯蘭教)占領。包括巴斯克人、西哥特流浪貴族留守在半島北方。


庇里牛斯山,成為了當時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大致分界線。


為了防止摩爾人繼續北上,法蘭克王國扶持庇里牛斯山麓附近的基督徒們建立了16個緩衝國。其中,南部的赫羅納、烏赫爾、巴塞隆納等伯國受法蘭克文化的影響較深,形成了該地區文化的認同。


利維亞地區隸屬於赫羅納伯國的一部分,也是諸多伯國里唯一的城鎮。


▲法蘭克王國在庇里牛斯山建立的緩衝國,其中15為赫羅納伯國


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被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瓜分,帝國一分為三。


西法蘭克王國受羅馬文化影響較深,在拉丁語基礎上形成了法語,西法蘭克王國就是法蘭西的雛形。


利維亞以及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東部地區,較早與西哥特王國產生分離。抵抗摩爾人入侵的過程中受法蘭克文化影響,逐漸形成了新的民族——加泰隆尼亞人。他們使用的語言也被稱為加泰隆尼亞語(跟西班牙語、法語都比較相似)。


▲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




二、歸屬西班牙


摩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占領引起了羅馬教廷、法蘭西等基督教國家的恐慌。


為了對抗異教徒,重塑天主教的權威。法國、羅馬教廷全力扶持逃亡至北部的天主教徒建立自己的政權,南下對抗摩爾人。


伊比利亞半島各個基督徒國家開啟了長達多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大約公元11世紀時期,巴塞隆納伯爵統一了加泰隆尼亞地區,成為了加泰隆尼亞的領導者。


▲巴塞隆納伯國占據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加泰隆尼亞


公元12世紀時期,巴塞隆納伯爵和阿拉貢王國聯姻,加泰隆尼亞併入阿拉貢王國,成為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鼎盛時期的阿拉貢(藍色)


雖然加泰隆尼亞併入了阿拉貢,但在阿拉貢王國內部依然享有高度自治的權利。加泰隆尼亞語成為了阿拉貢王國的通用語言。


原本隸屬於加泰隆尼亞的利維亞,也成為了阿拉貢王國的領土。


到公元13世紀時期,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和葡萄牙是半島上三個實力最強的國家。


1249年,葡萄牙王國一路向南占領了半島南部的阿爾加維,率先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奠定了現代的葡萄牙疆域。


▲1249年,葡萄牙占領南部(紅色),完成統一


卡斯蒂利亞國家和民族認同、西班牙語逐漸誕生在收復失地運動中逐漸產生。卡斯蒂利亞在公元13世紀收復了半島南部的部分地區,但始終沒有收復格拉納達酋長國(摩爾人國家)。


公元14世紀時期,半島形成了這樣的格局——西部的葡萄牙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東部主要是以加泰隆尼亞為核心的阿拉貢王國;半島中部是以西班牙語為中心的卡斯蒂利亞王國。


▲15世紀時期的伊比利亞半島。紅色部分為卡斯蒂利亞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相互之間是競爭對手。但面對共同的敵人——摩爾人,他們又是同盟關係。


1479年,為了集中最大的力量趕走摩爾人,卡斯蒂利亞的公主伊莎貝拉和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通過政治聯姻,建立了西班牙王國。


王國內部,阿拉貢以及加泰隆尼亞地區依然保有一定的自治權。


▲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合併


隨著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合併為西班牙,西班牙王國繼承了原本屬於阿拉貢的城市利維亞。利維亞的主權從阿拉貢轉移到西班牙。




三、飛地形成


1492年,西班牙王國占領了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塊土地——格拉納達,奠定了現代西班牙的雛形。伊比利亞半島重回基督教陣營。


▲西班牙占據格拉納達,完成統一


西班牙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之時,法國也不斷向南擴張領土。從西法蘭克王國時期到公元15世紀時期,法國完成了中央集權制,成為了歐陸強國,將領土擴展至庇里牛斯山以北的領土。


▲法國南擴,將領土擴展至庇里牛斯山北麓


庇里牛斯山大致成為了西班牙、法國兩個歐陸大國的陸上邊境。


隨著西班牙和法國逐漸接壤,利維亞的地位日趨重要,發展成為庇里牛斯山北麓的城市。該城市人口以加泰隆尼亞語人口為主。


從15-17世紀,西班牙、法國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爭奪。早期的西班牙通過海外擴張建立殖民帝國,又通過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聯姻,獲得了歐洲最富庶的地區——尼德蘭。西班牙在和法國的爭霸戰之中占據上風。


16世紀時期,西班牙在義大利北方的戰場上甚至一度俘虜了法國王室(波旁王朝)成員,進一步鞏固了其西歐霸主地位。


▲帕維亞戰役,西班牙重創法國


1588年西班牙在和英國的海戰中失利,喪失了海上霸權,但依然擁有在歐陸爭霸的實力。17世紀的德意志戰場,成為了西法爭霸的舞台。


當時,歐洲正處於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期,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恰恰是宗教改革的前沿陣地。


德意志北方的邦國主要信仰新教,南方的多數邦國依然信仰天主教。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是天主教陣營的主要領導者。


▲四分五裂,宗教分離的德意志地區


1618年,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爆發戰爭。隨著戰爭的延續,外部勢力參與了其中。


西班牙王室也是哈布斯堡家族,跟德意志南部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同一宗族,也是天主教的一員。西班牙站在了天主教同盟的一邊。


法國雖是天主教國家,但法國因為和西班牙的矛盾,法國站在了新教同盟的一邊。


該戰爭持續了長達30年之久,又叫30年戰爭。1648年,天主教同盟戰敗,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站錯隊的西班牙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逐漸退出霸權。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條約簽訂後的西班牙、法國只是暫時收手。雙方都等待著新的機會,趁機打掉對手以坐穩歐陸霸主之位。


1649年,法國國內爆發了「投石黨」叛亂。法國投石黨叛亂給了西班牙機會。西班牙決定趁機干預法國內政。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平息了叛亂之後,聯合英國對西班牙作戰。法西戰爭爆發。因為此前法國、西班牙在三十年戰爭中站在了不同的陣營。這次法西戰爭被視為是三十年戰爭的延續。


▲沙丘戰役


1658年,西班牙戰敗,和法國簽訂了《庇里牛斯條約》。根據該條約,西班牙將西屬尼德蘭南部地區、庇里牛斯山以北的鄉村割讓給法國。法國的王室迎娶西班牙 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


西班牙的利維亞位於庇里牛斯山以北,但條約規定西班牙只需割讓庇里牛斯山以北的鄉村給法國,利維亞作為城市,不被計算在內。


至此,利維亞作為城鎮依然留在了西班牙的境內。


▲法國通過《庇里牛斯條約》攫取的領土(黃色)


1660年,西班牙和法國簽訂了《利維亞條約》,明確了利維亞作為城市的所有權依然歸屬西班牙,成為了西班牙在法國境內的飛地。


▲利維亞(左上角)和西班牙、法國分離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絕嗣,西班牙王位出現空缺。此時的西班牙擁有廣闊的殖民地。法國王室成員費利佩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外孫,對於西班牙王室志在必得。


法國也希望腓力繼承進而進一步合併西班牙,成為歐陸超級大國。


法國的野心引起了英國、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不安。英國聯合奧地利對抗法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前的歐洲


經歷了14年的戰爭,法國波旁王朝的費利佩獲得了西班牙王位。但因為戰爭中損失慘重,法西接受了《烏得勒支條約》規定——法、西的國王不得同一個君主統治。西班牙雖然進入了波旁王朝時期,卻無法與法國合併。


西、法繼承了《庇里牛斯條約》和《利維亞條約》規定的邊境。雙方的飛地正式形成。


▲《烏得勒支條約》簽訂後的歐洲,西、法邊境繼承了《庇里牛斯條約》現狀


目前,利維亞人口全市人口有1100多人,主要以加泰隆尼亞人為主。


▲20世紀初的利維亞


利維亞四周被法國包圍,從利維亞前往西班牙其它地區必須經過法國領土。西班牙加入歐盟和《申根條約》之前,利維亞飛地的存在這嚴重困擾了當地居民的出行甚至一度困擾西、法的外交。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內戰(共和國一方vs 保皇派法西斯一方)時期,利維亞以及加泰隆尼亞站在了共和一方,遭到了弗朗哥(保皇派軍官)的清算。


弗朗哥要進攻利維亞,必須經過法國領土。飛地問題成為了法國政府頭疼的問題。


▲利維亞與加泰(白)、西班牙(綠)和法國(紅)


隨著弗朗哥軍隊的勝利,法國承認了弗朗哥政府。弗朗哥統治時期,利維亞的居民要前往西班牙其它地區需要辦理特殊通行證。當地居民前往西班牙其他地區的成本非常高。


▲小城利維亞


20世紀40年代,西班牙政府和法國達成了協議,西班牙和法國修建了長達1.8公里的公路,作為連接利維亞和西班牙其他地區的交通通道。


▲利維亞和西班牙其他地區連接的公路


1975年弗朗哥去世後,西班牙進入了民主化時期,法國逐漸放鬆了對於特殊通行證的管理。利維亞進出西班牙其他地區的出行成本降低。


1995年,西班牙籤署《申根協定》,成為申根區的一員。《申根條約》規定申根區國家取消邊境限制。從利維亞進出西班牙的邊境審查至此完全取消,兩國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對方國家。


▲申根條約簽訂國(藍色),包括西班牙、法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