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3.8億存款被凍結,「農民」楊國強還那麼「樸素」嗎?

財經大眼睛 發佈 2024-05-09T03:15:13.053242+00:00

日照3.8億的事件只是表象,也非市場艱難下的選擇,對碧桂園來說,則是一次對企業宗旨和未來戰略的拷問。作者 | 羅乾波出品 | 睿誠研究院2月21日,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日照德瑞房地產有限公司、碧桂園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非訴財產保全審查裁定書公開。

日照3.8億的事件只是表象,也非市場艱難下的選擇,對碧桂園來說,則是一次對企業宗旨和未來戰略的拷問。

作者 | 羅乾波

出品 | 睿誠研究院

2月21日,據澎湃新聞報導:

「近日,日照德瑞房地產有限公司、碧桂園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非訴財產保全審查裁定書公開。申請人日照德瑞房地產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請求凍結被申請人碧桂園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的銀行存款3.8億元。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審查認為該申請符合法律規定,裁定執行。」


簡析:

睿誠研究院觀察,此事爆發後,讓一直說自己「不差錢」的碧桂園,顯出原形,一葉落而知秋,碧桂園的情況在行業普遍壓力下,可能並沒有那麼好。

楊惠妍曾經在物業套現加持、近日碧桂園忙著在深交所發債、以及前不久被保利「拋棄」等,碧桂園的日子並不好過,莫斌曾經強調的已經準備1479多億的現金的話,如今看來也被快速打臉。

3.8億對1479億而已,九牛一毛,在當下非常敏感的時刻,碧桂園從輿論控制方面應該會有效按下去,可是還是快速爆發出來,變成了近日的一個熱點。

說明了什麼?

大家都可以感覺得出來,碧桂園的狀況並不是莫斌等所說的那樣安全和穩健。

據碧桂園2022年中期財報,截至去年上半年,碧桂園地產集團總資產約1.89萬億元,總負債約1.59萬億元,資產負債率83.98%,負責總額及負債率依然很高。

此外,碧桂園的債務總額在許多相關的財報與新聞稿中,尤其在新聞中總數字基本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年度負債、淨負債率和下降數字等,總體負債數據已「藏之深山」被遮掩了,同時,各媒體上面的數字也是五花八門,難窺其真貌。

如,前段時間,據中國房地產報報導,在2月16日的工作會議上,莫斌提到:

截至2022年6月底,該公司擁有可動用現金餘額約1479.8億元,剔除244.93億元受限制資金,仍有1234.87億元。現金短債比維持在2倍左右,淨借貸比率為48.1%,剔除預收帳款的資產負債率從2020年中期的81%降至72.1%。

碧桂園生怕負債總數字刺激了市場的敏感神經。

如上,楊國強和莫斌再怎麼掩飾,萬餘億的債務總額仍是「五指山」,壓在碧桂園的頭上,導致山東日照項目3.8億元的訴訟和凍結,成為了揭開碧桂園現金流遮羞布的一大信號。


據睿誠研究院觀察,最近不少媒體也在幫助碧桂園「洗地板」,基本都在拿以前的數據來說明在化債上面多麼有效和成功,而不談總債務和2023年等等舉措,其實,也充分暴露了碧桂園心中的底氣不足。

故而,只會讓眾多業內朋友,有更多的疑慮。

2月16日,楊國強送莫斌兩幅字——「生於憂患」+「向前看」,不知莫斌怎麼想?


既想馬兒跑,又不來餵草,莫斌內心的苦悶可與誰人說?

楊國強只負責畫餅,能否則度過難關,那都是莫斌的事情。

睿誠研究院獨家分析認為:

山東日照事件,對號稱資產萬億規模的碧桂園而言,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不講市場的敏感、和債務的問題,僅從知名品牌的危機公關來看,也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必定是日照項目債權方忍無可忍了,才會捅出來,而且據其民事裁定書顯示的時間是,其事件發生在2022年10月28日,四個月過去並沒有安撫好,已經不是公關部門的單純問題,至少說明碧桂園總部覺得此事無關痛癢、不會影響大局,二是碧桂園品牌的傲慢在這裡作祟,一個區域性的小訴訟又能怎麼樣呢?

難道是楊國強及莫斌,不知道當下市場的狀況嗎?

這不可能,他們也不希望此事來引爆市場吧。

雖有糾紛,這很正常,但並未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為什麼碧桂園不去積極應對和處理?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重視?有脾氣?缺錢?

第一第二,不太可能,碧桂園在山東地區項目比較多,肯定知道日照項目的事情會影響其他項目的整體雲作品效果;楊國強與莫斌早就不是普通的商人了,也不可能為了自己的情緒去作繭自縛;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推導出碧桂園在現金流方面已經難以為繼,問題很多了。

按常理,3.8億元給不了,3000-5000萬元和分階段支付,完全可以做到的,也不會爆發這個事情。

而碧桂園為何不這樣做?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碧桂園可能也有能拖則拖、先滿足集團現金流需要等方面的考慮,並為目前市場的輿論走向進行有效的認識,還停留在「店大欺客」的思維里。

殊不知,恆大等暴露,已經讓眾多渠道風聲鶴唳,再加上碧桂園負債全國排名第二的咖位,訴訟保全和早點下手等,已成為眾多債權人的不二動作。

而碧桂園漠視這些項目的情況,還在1479億元現金自我製造出的幻象中「指點江山」,而現實並未給碧桂園好臉色。

睿誠研究院觀察,一向自詡為「農民」的楊國強,在資本的多年薰陶及擠兌下,再也找不到過去「樸素的畫風」了,雖然還穿著寬大的西服,洋裝在身,也包不住一個漸漸退化的靈魂。

日照3.8億的事件只是表象,也非市場艱難下的選擇,對碧桂園來說,則是一次對企業宗旨和未來戰略的拷問

大家各有近憂,自不必多說,碧桂園也不可能超然物外,然大家對碧桂園的期待更高。

所以,日照事件,將令市場和業內對碧桂園有更多的失望看法和鄙視。

市場在變,大家都在變,這點無可厚非。

但,心和靈魂變得太快、及嚴重脫離市場等,睿誠研究院判斷,這樣的企業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未來。

畢竟,碧桂園也只是一家民營房地產公司,對中國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的影響就那麼大,就產業發展全局而言,不就那麼回事嗎?

恆大,即是例證。

本文為「睿誠研究院」(ID:hnrcyjy)原創文章,其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的敬請點讚和轉發為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