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炒房,連身家性命都可以不要!戰爭財導致的繁榮與瘋狂

紅小巖談古論今 發佈 2024-05-09T04:29:39.541020+00:00

美國經濟從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開始呈現跳躍式發展,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它的快速發展已經讓英國、法國、日本望塵莫及,到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生產已占世界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超過了英、法、德、日所占比重的總和。

美國經濟從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開始呈現跳躍式發展,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它的快速發展已經讓英國、法國、日本望塵莫及,到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生產已占世界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超過了英、法、德、日所占比重的總和。

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美國積極參與了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市場和世界領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儘管美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一定損失,但就整體來說,美國是大發戰爭財,戰爭使美國的企業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國內就業擴大,外貿出口迅速增加,貿易順差劇增,國際收支狀況大幅改善,美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

此時的紐約成為了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美元代替英鎊成為國際匯兌的主要手段,任何一個美國人都相信二十世紀美國將會「永久繁榮」,他們樂觀的心理首先表現於對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投資。

然而,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風暴卻在一片樂觀中逐漸醞釀,第一個破滅的泡沫卻不是從紐約開始,而是從度假勝地佛羅里達開始顯現。

在20年代初期,佛羅里達不動產的空前繁榮完全征服了整個大陸的美國人。

佛羅里達州的人口成長穩定,溫暖的冬陽吸引了無數的財富競相投入取得當地房地產的所有權,市區街道兩側的房屋均被高價買下,甚至連郊區尚未規劃的土地也分區賣出,事實上,這些購買房地產的投資人根本不在乎房子位在何處,因為多數美國人買房子不是為了自住,而是希望買了後等它上漲,再將它賣掉爭取價差。

而佛羅里達寬鬆的貸款條件更是火上加油,一般人只需自備10%的頭期款即可擁有房屋,其餘90%的購屋資金來自銀行貸款,繳交固定金額的利息之後,他們就可等待好時機將房子轉賣出去,售價通常是原購總價的兩倍以上,所得資金還清貸款後,所賺得的利潤可達自備額的十倍以上!

在20年代投機最熱的時期,佛羅里達房地產最高的邁阿密光是房地產經紀人就有七萬五千名,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所有的美國人都相信:「這個市場絕無下跌的危險」。就像所有的投資風暴一樣,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市場不可避免地崩潰來臨了,不斷上漲的地產價格需要大量資金不斷地注入,但是獲利的投機者都爭先恐後地試圖從中解脫出來。大量地拋售他們所持有的房地產,房價自然不進則退,整個市場立即處於崩潰的邊緣,邁阿密房價結算總額從1925年的10.7億美元萎縮到1928年1.4億美元,佛羅里達的房地產泡沫至此宣告結束。

就在佛羅里達地產泡沫化的同時,人們認為災難可以在華爾街得以避免,投機戰場於是從邁阿密轉移到紐約曼哈頓。

從1925年1月到1929年10月,上市股票從四億四千萬股增加到十億股以上,投機熱潮不斷升溫,一些主要工業公司股票的價格上漲有時竟高達每天10%-15% ,成千上萬的人們無心正業,日夜想著股市投機,股票交易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話題。

1929年九月三日,市場平均股價達到此後二十五年都未能超越的頂點,隨之而來的是美夢的破碎。九月四日股價開始下跌,同月接下來的日子中,下跌的交易日多於上漲的交易日,接著在十月份的數個交易日出現連續暴跌,十月二十九日又稱「黑色星期二」,紐約證交所開市後不到半小時,拋售的股票已達到不計價格高低的程度,股票指數創下當日下跌12.8%的歷史紀錄,股價幾乎是垂直下降,可說是歷史上最悲慘的日子,這項紀錄直到58年後才被另一個「黑色星期一」打破。

在這次股市崩盤中,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從最高的三八九點跌到四十點,下跌幅度高達89% ,投機行情宣告結束,數百萬美國人的美夢也隨之破滅。股市的大崩潰接著引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企業關門,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無數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難道人們在經歷過荷蘭鬱金香風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之後,完全沒有留下記憶和教訓嗎?

其實不然,問題是在下一次狂熱出現時,人們總會找到充分的理由用金融界那句慣用語說服自己:「這一次真的不一樣!」所以,儘管今日世界的金融素質和經濟環境過去完全不同,許多投資人還是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前在網絡的泡沫中再度地迷失了!經濟衰退之後總有復甦的一天,但是人類的「泡沫史」恐怕還是可以不斷地寫下去。

最後給大家推薦《大蕭條前夜的繁榮與瘋狂》,它講的不只是大蕭條,更是一個時代、一種情緒,一個悲喜交加的故事。任何一個想了解美國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們如何一路走來的人,都該讀讀這本書。

看完真的覺得太精彩了。一段時代記憶在不同人那裡呈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畫面。每個人的理解,看法,做法,關注的角度,結論都是那麼的不同。羅斯福新政與其說是在經濟上力挽狂瀾,倒不如說是在民主與國家權力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這種平衡的意義在於維持了岌岌可危的局面,於是才有了美國在戰時瘋狂與戰後的繁榮。這本書很不錯,思路清晰,也算講得很透,正版連結在下方,自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