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嗎?國產C919首飛失利,「冷嘲熱諷」的卻是中國人!

圈聊科技事 發佈 2024-05-09T06:02:34.129028+00:00

工業起步較晚的中國,完美的錯過了理論基礎研究階段,這也導致在一些底層技術上嚴重缺失,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裡,科研進程高度依賴於西方國家,徹底醒悟之後才開始全力彌補技術空白。


悲哀嗎?國產C919首飛失利,「冷嘲熱諷」的卻是中國人!

工業起步較晚的中國,完美的錯過了理論基礎研究階段,這也導致在一些底層技術上嚴重缺失,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裡,科研進程高度依賴於西方國家,徹底醒悟之後才開始全力彌補技術空白。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國內的企業家就遵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經營理念,國產的技術得不到支持,自然就很難發展起來,直到晶片規則的實施,華為擁有最頂尖的5G技術,卻依舊無法融入全球供應鏈當中,這才醒悟被針對的一直都是「我們」。

就拿製造晶片的光刻機來舉例,壟斷全球市場的ASML曾嘲諷道:「就算把圖紙擺在面前,國內也製造不出光刻機。」原因在於產業高度依賴於美技術體系,融合了20多個國家的頂尖技術,才造就了EUV光刻機的輝煌。

而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了航空領域,民航大飛機長久以來被空客以及波音公司壟斷,耗費高價購買的機組設備,極大程度上增加了航空公司的經營成本,外加上提供的並非是最先進的技術,在安全性能上也得不到保障。

於是很早之前,中國就啟動了國產大飛機C919的研發,經過了十數載的努力,C919於2018年完成了首飛,首台飛機也於2022年交付,但在100個小時的商用飛行試驗階段卻出現了「問題」,沒曾想「冷嘲熱諷」的卻是國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來自國人的「嘲諷」

飛機是目前最頂級的交通工具,製造過程中自然需要最頂尖的工藝,在2006年啟動C919飛機研發之際,國內可謂是一片空白,沒有任和的技術經驗可以借鑑,同時在核心的複合材料、飛控技術、動力系統、航空電源等等技術上,還遭到了老美的制裁。

就是在這樣的艱難環境下,耗費了幾代人的心血、天文數字級別的投資、集合了數千家企業的努力,終於在2018年完成了C919的首飛,首台台商用飛機也於2022年正式交付給了東方航空,中國商飛也成功在全球範圍內收穫了1200多個訂單。

一旦這些訂單全面交付,空客以及波音的壟斷也將被打破,不少國人對「中國製造」充滿了期待,但很快一場「意外」將這樣的期待打回了現實,東航在進行C919飛機100小時驗證飛行階段,遭遇了左航發反推故障,執行北京大興機場飛合肥的任務失敗,不得已迫降上海虹橋機場。

雖然在整個過程中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在看到這樣的消息之後,喝倒彩、唱衰的卻是「中國人」,類似「沒有波音安全」、「還是先當個20年的運輸機吧」、「以後坐飛機要避開國產的機型」、「正式運營之後,應該沒人配一個降落傘」……

類似的聲音層出不窮,這難道不是「悲哀」嗎?到了如今這個地步了,還在「崇洋媚外」、又或者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觀念回歸了,C919是我國的第一代民航飛機,多多少少會存在一些問題,但不能去這樣帶節奏詆毀,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產科研的積極性。

C919存在的問題

東方航空原定於2月28日,正式開始運營C919的航班,但在出現左航發反推故障之後,是否要延遲運營,目前官方也沒有給出任何的消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試飛100小時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存在的安全隱患,並且對其加以整改,保證在正式運營之後萬無一失,但奇怪的是,東方航空並沒有對「事故」做出任何回應。

因此基本上只存在有兩種可能性,其一網絡上流傳的消息並不準確,其二那就是問題並沒有那麼大,無需對外界做出任何回應。當然要想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首先要對「反推系統」有一個了解。

而這個「反推系統」,實際上就是相當於汽車的「剎車系統」,是在落地之後才會用到的功能,而飛機的剎車有三種,分別為發動機反推、減速板以及機輪剎車,啟動出故障的「發動機反推系統」,所能起到的作用僅為5%左右。

能夠不出任何意外的降落上海虹橋機場,也證實了這樣的推論是成立的,並非網絡上所流傳的,發動機出現了故障,而反推技術目前已經相對成熟,只需要進行簡單的維修就可以了。

而C919的發動機來源於CFM公司,涉及到了美企的通用資本,不排除他們會從中「動手腳」,或許國人的擔心也情有可原,真正要等到航空發動機國產化之後,才能徹底放心的實現商飛,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