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台新規,讓老城「做減法」更有效落地

新華日報 發佈 2024-05-09T15:32:11.640527+00:00

交匯點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2月23日獲悉,為進一步保護老城風貌,南京近期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老城風貌管控嚴格控制老城建築高度規劃管理規定》,鼓勵老城實施有機更新,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城天際線。

交匯點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2月23日獲悉,為進一步保護老城風貌,南京近期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老城風貌管控嚴格控制老城建築高度規劃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鼓勵老城實施有機更新,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城天際線。規定自2023年3月22日起施行,有效期為5年。

南京老城是指明城牆範圍內,以護城河(湖)對岸為界,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地區。2000年起,南京城市發展走上「老城做減法、新區做加法」之路;2011年,南京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城鄉規劃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老城的住宅開發要「做減法」。

老城「做減法」體現在建築的高度、密度控制以及品質提升上。

老城範圍內的教育功能正在逐步向新城轉移。2月19日,南京江北新區與南京外國語學校、金陵中學、琅琊路小學等9所名校合作辦學項目正式開工,引發關注。本次發布管理規定時,南京還同步發布指導規定,對老城內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的規劃、建設、改造,也提出相應要求。以中小學為例,將嚴格控制老城範圍內中小學,特別是熱點學校的軌數和班額。

相較此前規定,本次管理規定在老城建築高度上提出更細緻的標準要求,各類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突破經批准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的新建建築高度,嚴格控制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確定的重要景觀視廊和城市主要景觀節點軸線方向的建築高度。老城南歷史城區內,局部新建建築檐口高度可適當控制在9米至12米。2017年,南京發布的《南京市老城建築高度規劃管理規定》提出,老城保持「近牆低、遠牆高;中心高、周邊低;南部低、北部高」的總體空間形態。

管理規定對老城建築的可達性提出要求,讓人們能走進歷史建築,感受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特色。為進一步彰顯老城風貌特色,各類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減少開敞空間的用地面積、不得破壞重要的歷史空間關係。老城範圍內現有運動場、廣場、公園等開敞空間原則上不得占用,鼓勵各單位將開敞空間對社會開放。

「90後」徒步愛好者潘經緯已有5年城市徒步經驗,他告訴記者,老城裡的歷史建築正在變得越來越可親,封閉空間正在減少,例如前年12月開街的頤和路十一片區,讓人們能更近距離領略民國建築風貌。今年元旦實施的《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增北京東路歷史文化城區,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名城處處長王昭昭介紹,在該城區內,將結合部分使用歷史文化資源單位的騰退或開放展示,科學合理保護遺產,增加歷史城區的開放性,形成以近代科學史為主題的多元文化展覽、旅遊休閒特色片區。

在老城品質上,管理規定鼓勵老城實施有機更新,以成套多層住宅為主的老舊小區,一般不得大規模拆除後再開發。老城有機更新應當符合城市規劃要求,不得以經濟就地平衡為由突破老城建築高度控制要求。江蘇省地方志學會常務理事、作家薛冰坦言,此前因追求經濟就地平衡,南京局部地區建築過高過密,破壞老城整體風貌。

為更妥善處理目前和將來的關係,南京正在探索小尺度、漸進式更新模式,凸顯出城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去年11月,南京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榮獲2022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0年設立該獎以來,江蘇省首次獲獎。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秦淮分局局長、秦淮區城市更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建波說,從整體看,小西湖正在協商但尚未更新的比例約為2/5,幾乎全部為民居。有溫度的城市更新,為秦淮區帶來新動能。去年秦淮區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居南京第一。

「歷經2500多年的歷史沉澱,南京老城擁有著豐厚文化底蘊和公共資源。」薛冰說,近20年,南京在城市建設中整合破碎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美麗古都風貌正在逐步回歸。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