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經百年 重合在盛世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9T17:39:25.461787+00:00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國力衰微,列強東顧,大量珍貴文物或被列強掠奪倒賣,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鄉,中華文化遺產蒙受巨大損失,成為時代之痛、民族之殤。

分離經百年 重合在盛世

——讀《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有感

作者:蔡柯欣(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講師)

編者按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中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證實,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現在和未來。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國力衰微,列強東顧,大量珍貴文物或被列強掠奪倒賣,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鄉,中華文化遺產蒙受巨大損失,成為時代之痛、民族之殤。流失文物的命運,緊緊牽動中國人的心。

日前,由翁淮南、李競輝和楊曉明編撰的《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一書與讀者見面。三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外流失文物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解讀,首度披露了流失海外文物驚心動魄的回歸歷程,用精彩的案例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歸故事。

北宋趙佶《寫生珍禽圖》(局部)圖片選自《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金·雙魚紋銅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選自《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文化遺存精神標識

《易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精神教化天下。文物,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是人類文明的不朽結晶。而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絕大多數更屬精品中的精品。法國作家雨果曾這樣描述圓明園:「即使把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晚清以降,大量珍貴文物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和掠奪。一部上萬冊的《永樂大典》幾乎被掠奪殆盡;在美學上不遜於任何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天龍山佛造像,幾乎所有造像頭部都被砍下盜走;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其書跡居然在2003年才回到祖國……百餘年來文物飄零和回歸的歷程,何嘗不是在間接書寫著從晚清到今天的歷史。

明·銀錠鈕雜寶紋銅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選自《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正因此,無論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還是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在竭盡所能,以各自的方式,努力追索流失文物。《歸來》一書精選了32個文物回歸故事,所涉及的文物,年代跨越之久、品類之全、價值之重,均為過去所少見。

《永樂大典》遍搜天下8000種文獻,比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早300年,並被其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晉侯穌鐘上的銘文詳細描述了晉侯酥受周厲王派遣,征討域外部落,最終凱旋的故事。這一記載,在已發現的史籍中未曾涉及,為後人全面了解和評價周厲王和西周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乾隆粉彩鏤空六方套瓶集粉彩、琺瑯彩、鏤空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器,紋飾圖案融合了中西文化,代表了中國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淳化閣帖》收錄了先秦至隋唐1000年間,百餘書法名家的墨帖,被譽為「叢貼始祖」和「中國法帖之冠」……每一件國寶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寄託著中華兒女的夢想;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是人類文明的不朽結晶。

文物追索萬里歸程

文物只有在故鄉才能使它的信息完整呈現,才能最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價值,否則只能在異國他鄉孤零零地展覽。所幸,遍布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無時無刻不在關注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的信息。一旦時機到來,便會迅速出手,爭取國寶回歸祖國。同時,走近世界中心的中國日益強大,有效運用包括多邊國際條約、國際私法準據法等法律手段,充分發揮政府間協商、民間人士的積極作用,探索多樣化的文物追索路徑。

《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翁淮南主編李競輝楊曉明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目前國際社會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應用最廣的兩個「公約」,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通過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另一個是國際統一私法協會1995年頒布的《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名曰「公約」,但它們並非萬能。

首先,「1995公約」對追索文物有時間限制,通常為75年。這意味著,中國要追索從圓明園、敦煌等處流失的大量文物,不能以該公約為依據。其次,公約不能約束非締約國,而該公約的締約國又幾乎都是文物流出國。迄今為止,在我國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歷史上,追索文物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是1998年從英國成功追索的3400餘件走私出境文物。由於當時英國政府尚未加入這兩個公約,因此追索文物過程可謂難上加難。加之當事人和文物購買者的拒不配合,當時仍有涉案文物尚未歸還。多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從未放棄追索。直至2020年,又追回流失文物68件。再次,在簽署公約前的行為,因不受公約約束,而無法追究。最後,如果收藏者對文物的非法來源不知情,則有權保留物品的所有權。而許多文物通過非法走私後,幾經轉手再來一番包裝,往往就有了合法身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把無可替代的遺產歸還給他的創造者》中呼籲:「一個民族的、天才的、最高的化身之一,是其文化遺產。這些被剝奪了文化遺產的男女公民,至少有權要求歸還那些最能代表他們民族文化藝術的珍寶。」然而,面對國際追索文物的聲浪,多個國家的博物館發表聲明,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原屬國。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十倍之多。

一念在茲萬山無阻

讀罷全書,我不僅因為文物回歸過程的驚心動魄而感慨萬千,更有感於無數中華兒女和中國政府追索流失文物的堅定決心、智慧、行動與力量。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政府便十分重視文物追索的工作。當時,許多文物被轉運到香港。為此,周總理親自批覆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頂級國寶《中秋帖》與《伯遠帖》便是由該小組搶救回國的。次年,我國便頒布了《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1998年,我國成功從英國追回走私出境文物3400餘件。2009年,中美達成《中美限制進口中國文物諒解備忘錄》。這一成果,是中國政府在追索流失文物工作中的重大突破。

上拍的兩冊《永樂大典》圖片選自《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東晉王獻之《中秋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圖片選自《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此外,遍布全世界的中華兒女,始終都在關注著流失在海外的文物。2014年,湖南省博物館得知「皿天全方罍」將由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為確保文物回歸,中華兒女紛紛行動起來。台灣收藏家曹興誠發出倡議:「由湖南省博物館以預估底價的一千萬美金去拍回來,其他華人藏家一律不出手,不讓人來炒作價格。」隨即,華人收藏界承諾,即使開拍,只要湖南團還在舉牌,都作壁上觀。最終,湖南代表團以低於預拍成交價一半左右的價格,與賣方及佳士得公司簽署了洽購協議。2016年,星雲大師以90歲高齡親自護送在海外流失20載的佛首造像由台灣安全抵達大陸。他坦言:兩岸來往密切,海水隔不斷兩岸中國人的血緣關係。兩岸一家親,共同的中華文化血脈是外力所無法斬斷的。2020年,《永樂大典》的其中兩冊被金亮先生拍得,創下當年法國拍賣市場的最高成交價。此舉不僅讓許多法國人了解了這部偉大的著作,更讓世界深切感受到中華兒女對文物回歸的堅定信念。新中國成立以後,《永樂大典》通過政府撥交、海外送還、藏家捐贈、主動追索等多種途徑陸續回歸。截至目前,我國現收藏的《永樂大典》已占存世量的一半以上。

與百年前中國文物被掠奪不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中國政府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努力,有越來越多的文物回歸祖國。此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友人,根據公約主動歸還中國文物。2019年,以習近平主席出訪為契機,義大利返還了796件文物。

1949年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多種方式,堅定追索流失文物,積極參建文物返還國際秩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保護力度、文物追討力度持續加大,成功促成1800餘件(套)流失文物返還。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展深化,流失文物返還的「中國實踐」備受矚目。

協和萬邦美美與共

在《歸來》一書中,還有許多動人的外國友人故事。他們中有的人對曾經的侵略行徑表示出深深的懺悔,有的人積極促成文物回歸,還有的人將所藏文物無償捐贈給中國。其中,大沽鐵鐘的發現者和力促歸還者劉易斯說:「我希望中國人能夠從心底原諒英國強取豪奪的那段歷史,並真誠憧憬兩國永葆和平。」世界頂級古董收藏家安思遠先生將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像無償捐贈給中國政府,並公開表示:既然是違法盜運出國的文物,不管自己曾經花了多少錢收購,理應歸還給中國,以維護全球的文物保護秩序。

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上海博物館藏圖片選自《歸來:中國海外文物回歸紀實》

文物,象徵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明史;回歸的文物,見證了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坎坷道路和發展歷程;而文物回歸的漫漫前路,與文化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樣,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分離經百年,重合在盛世。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之路道遠且長,但未來可期!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3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