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受眾心理學的真人秀別忘了一個「真」字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9T18:21:45.167190+00:00

石韞近來綜藝節目頻頻和「流量密碼」掛鈎,其中《無限超越班》和《再見愛人2》算是拿捏住密碼的範本。

石韞

近來綜藝節目頻頻和「流量密碼」掛鈎,其中《無限超越班》和《再見愛人2》算是拿捏住密碼的範本。前者一開播就在收視率和討論度上全方位出圈,製造了許多出「名場面」,網友都感嘆製片人對流量這事已經摸得門兒清;後者上一季的定位是高口碑小眾真人秀,結果第二季卻因女嘉賓張婉婷的表現頻頻衝上熱搜,一下成了出圈爆款。那這位製片人為何每次掐指一算就能知道觀眾愛看什麼?素人嘉賓又為何能憑一己之力成為流量擔當?而所謂的「流量密碼」,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把觀眾的心門比喻成保險柜,那麼能打開櫃門的密碼,一定和心理學有關。在傳播領域,它被細分為受眾心理學,字面理解就是專門研究受眾心理的學問。其中包括認知心理、好奇心理、從眾心理、表現心理、移情心理和攻擊心理。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實際上在任何一部火爆的影視綜里它都存在,《無限超越班》和《再見愛人2》更是六項全中——

《無限超越班》裡貢獻最多名場面的趙櫻子,在面試環節自稱「迪冪孟扎」,還不慌不忙道「演員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臉皮厚」,更自誇「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實在了」;而《再見愛人2》裡張婉婷當著眾人面說宋寧峰是拖油瓶,在飯桌上又以「罪人」稱呼他,每句話都像在審判,還不允許對方有任何反駁。節目播出後一個被罵「奇葩」,一個被罵「瘋女人」,但同時也應驗了「黑紅也是紅」的娛樂圈定律。為什麼?因為趙櫻子和張婉婷完全滿足了表現心理:受眾會喜歡帶有表現性質的傳播內容,那些在一群人里用頭上出角的言行表現自己的人更有可能被注意到,哪怕被罵,但出名了、火了,甚至憑一己之力掀起了輿論的大風浪。那為什麼受眾會更易記住帶來負面感的人和事?《無限超越班》裡郭曉婷的業務和人品都被導師肯定,但沒有話題、不溫不火;《再見愛人2》裡Li sa姐溫婉賢淑、通情達理,但節目的關注點常常不是她。這其實是另一個心理學範疇的問題,簡單粗暴地講,就是生物都是趨利避害的,對負面的人事印象更深刻,是因為要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受傷或犯錯。

《無限超越班》的另一大名場面就是沈月社恐,面試還沒開始就嚇哭了,最後沒演完就草率離場。對此網友迅速站成兩派,一方覺得出道六年還社恐,不如回家待著,憑什麼吃演員紅利?另一方則大呼太能感同身受,面試現場對著那麼多大佬講粵語演戲,怎麼可能不緊張?同樣的對立陣營也出現在對張婉婷的看法上,有人被她氣到失去理智,向宋寧峰喊話趕緊離,有人卻說被逼瘋的妻子背後總有一個更糟糕的老公。兩方的結論其實都來自於移情心理,一旦「感同身受」,觀眾就不再是對事件本身進行評判,而是將自己生活里的某些情感投射到這件事或事中人身上,比如罵沈月的,很可能是「打工人」,想到自己「卷到飛起」的職場生活就無法理解「日薪208萬」藝人的糟糕表現,而理解沈月的,則可能是生活里的社恐本恐,遭遇過類似的高壓場面;而願意替張婉婷開脫的,則很可能是經歷過家庭冷暴力、喪偶式育兒等境況的「絕望主婦」們。

不但觀眾在移情,節目裡的導師、觀察員也一樣會受到移情心理的影響,比如《無限超越班》導師們討論薛凱琪41歲是不是該停止裝嫩、好好轉型?惠英紅從理論實踐談到親身經歷,幾度哽咽,試圖告訴薛凱琪改變迫在眉睫,否則也會和她一樣走入歧路。這顯然是移情的表現,相似的職場、患病經歷讓惠英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薛凱琪身上,所以當許紹雄接話「薛凱琪不會自殺,她沒那麼差」時,惠英紅第一反應是許紹雄在說她很差,於是失控爆發、摔本走人。吃瓜群眾對此又是站成兩隊,有力挺老戲骨真性情的,也有說她霸道專制、倚老賣老的。而這樣的「劇情」在《再見愛人2》的觀察室里也會上演,當一些觀察員們被張婉婷氣到要吸氧時都會表達比較負面的評價,也有觀察員「幫」張婉婷說話,提醒大家看節目不是用來攻擊一個人的武器,而是要去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

其實藏在這些分裂背後的,是認知心理。人類的認知就像一台提前輸入好程序的電腦,裝上固定的系統才能正常運作,而不同的系統就適用不同的標準,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用了不配套的程序就會出現不兼容,這才是場內場外都有不同意見,會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影視從業者能夠製造矛盾、撒狗血的前提和基礎。

對於剛才提到的這些名場面,網上風評依舊是熟悉的配方——要麼直接一星差評,沒看幾集就斷言口碑翻車、爛出天際,要麼持不同意見的人開始互噴互懟。前者的背後是從眾心理,後者則是攻擊心理。

當我們受到外界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想法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從眾了,而選擇從眾大體是因為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想法和群體不一致或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而壓力會促使我們採取和群體一致的行為,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沒完整看過節目,只是在社交媒體上看了單獨剪輯的名場面後就選擇跟著群體一起打一星、一起罵爛。

和從眾心理一樣普遍的,是攻擊心理,它作為一種本能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里。罵趙櫻子、沈月、張婉婷和幫她們說話的兩方互相攻擊,但其實都和本主非親非故。罵你是因為你讓我非常不爽,但到底為什麼不爽?本質上已經和趙櫻子、沈月、張婉婷沒關係了。這裡面可能有移情心理的作用,也可能有表現心理的影響,但不管是哪種,一定都有認知心理差異。

不管夸還是罵,兩個節目的熱度持續上漲是不爭的事實。這說明觀眾的關注度不但沒有因為負面聲音而停止,反而更蠢蠢欲動了,支撐這種觀看動力的就是好奇心理。

好奇心幾乎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之一,對於影視行業更是黃金hook。只要能一直勾住觀眾的好奇心,收視率就有譜了。就像《無限超越班》和《再見愛人2》,喜歡的人關心偶像或素人嘉賓如何成長,「劇情」如何反轉,討厭的人則好奇這台狗血大戲怎麼演下去,怎麼收場。一旦觀眾對節目裡的一樣東西開始產生好奇心,他的注意力和情緒就會被鎖定,而這恰恰是創作者的目的。所以說觀眾看到的狗血作妖、流量密碼背後其實都是很專業的學問,如果你覺得某位導演或編劇很懂拿捏流量,說明他吃透了受眾心理學。

這樣的專業性無可厚非,但真人秀的本意還是在一個「真」字上。正如《再見愛人2》飛行嘉賓麥子說的:「這檔節目比任何電視劇都好看,因為這是真正的感情表達」,如果國綜持續專注於拿捏受眾的心理,在諸如撒狗血、扯頭花、惹眾怒等流量密碼上做文章,那做這類節目的初心就喪失了。觀眾在知曉或厭倦被創作者操縱心理後,自然也會拋棄這種套路玩法,甚至反彈出現上面提及的攻擊心理。作為創作者,還是得平衡好真誠的創作態度和老練的創作技巧,為觀眾奉獻以真實為前提、以好看為托底的真人秀節目。

(作者為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編劇系高級講師)

來源: 文匯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