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環球科學》「最美科學閱讀」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9T21:57:16.097966+00:00

「最美科學閱讀」榜的評選工作已經邁入第九個年頭,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熟悉科學歷程的朋友們肯定早已清晰地意識到,探索和記錄永遠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永遠都有自身獨特的魅力。

「最美科學閱讀」榜的評選工作已經邁入第九個年頭,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熟悉科學歷程的朋友們肯定早已清晰地意識到,探索和記錄永遠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永遠都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在本期的榜單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記錄女性科學家默默送火箭上天的故事,也能看到她們作為天文學家那種勇於探索又極致浪漫的一面。這種溫柔又富於力量的美感讓人十分難忘。在其他的故事中,我們還能看到對數學有著極致追求的哥德爾,對基因編輯深度著迷的杜德納。他們的故事也清晰地展現了堅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可以穿透時間的美。

《最後的觀星人》

你是否夢想過當一名天文學家?如果是的話,你一定要看這本書。本書作者就是一名天文學家,親身經歷過無數跌宕起伏的天文觀測。她的文字能將我們帶到天文觀測的現場,聆聽巨大鏡片在轉動時的吱呀聲。這些人造巨物散落在全球各地,是地球上最接近星空的地方。從亞利桑那的懸崖,到夏威夷大島的山巔,再到萬米高空的機艙,這就是天文學家最真實的生活:每天都在前往世界各地天文台的路上。在這些地方,天文學家絕無可能平靜自己的心態,她心中各種跳脫的小劇場更能讓你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永遠在奔波的天文學家。

作者:艾米麗·萊維斯克

譯者:張玫瑰

出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光塵

《造假的科學家》

紅舞鞋看似美麗,一旦穿上就得一直跳下去。誰曾想到,被套上「腳鐐」的故事也發生在科學家身上。須田桃子作為一位科學記者,圍繞一項STAP萬能細胞的研究,跟蹤記錄了相關的科學造假事件——從起初的震撼,到對研究準確性、STAP細胞是否存在的質疑,到混亂的撤稿風波,再到問題的終結。跟隨作者的筆觸,你會感到揪心、悲哀甚至失望:即便明顯的造假痕跡擺在眼前,論文的主要負責人仍堅信科學上的真實性。如同紅舞鞋般的「堅信」,使他們不惜違背科學家的道德。隨著事件的落幕,你也會同作者一起陷入沉思:科學家本應是什麼樣子?

作者:須田桃子

譯者:王家民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哥德爾傳》

進入20世紀後,浮華的奧地利帝國開始分裂、崩塌,與之背道而馳的是,最前沿的科學思潮在維也納等城市蓬勃、奔涌。偉大的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正是誕生於這一時期。24歲時,剛博士畢業的他就撼動了數學王國的根基,提出了邏輯理論中最偉大的發現——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他的天才毫不遜於同時代的愛因斯坦和馮·諾依曼,但是紛亂的時局、逃離以及朋友們的遭遇,讓籠罩在這位天真、舉止得體、一絲不苟的奧地利人背後的陰影不斷擴大,將其推入挫敗和被害妄想症的深淵。而當人類一步步創造接近人腦的超級人工智慧時,他的智慧將一直在我們面前閃耀。

作者:史蒂芬·布迪安斯基

譯者:祝錦傑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

《讓火箭起飛的女孩》

她是痴迷數學的隱形女孩,她是因懷孕被辭退的資深主管,她是因熱愛一次次重回職場的母親,她是仰望星空的初代程式設計師,她們一直在用聰明的頭腦推動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發展,直到讓火箭飛向曾經遙不可及的太空。翻開這本書,仿佛打開了一個時間膠囊,它封存著JPL歷史上最獨特的女性群體的故事。這些親密無間的女孩曾遭遇不公,也見證了科技的發展與女性的平權之路——從紙筆計算到高性能計算機,到全職母親到兼顧事業與家庭的職業女性,從只能做計算員到擔任要職的科學家。無數微小的細節刻畫出溫馨而美好的女性力量。

作者:娜塔莉亞·霍爾特

譯者:陽曦

出版:九州出版社/後浪

《解碼者》

2012年6月,當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科學》上首次公開時,就成了比肩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發現,讓人類進入重寫生命密碼的時代。除了杜德納和沙爾龐捷等人,其他科學家也迅速意識到它蘊含的巨大潛力,會帶來生物醫學的巨變、非凡的榮譽和利益。

本書以杜德納的經歷展開,全面講述了優秀科學家和科研團隊的成長,以及他們之間一場激烈又痛苦的專利競爭。然而,我們更能看到的是他們一如既往的熱情、執著和韌性。基因編輯是上帝的手術刀,在學會如何成為人類之前,人類不應該扮演上帝。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譯者:王宇涵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漫遊者

《最後的擁抱》

2016年,在荷蘭的布爾格爾斯動物園,簡·范·霍夫教授見了黑猩猩女族長「大媽媽」的最後一面。「大媽媽」露出笑容,並擁抱了這位相識40多年的老友。無數觀眾為這一幕動容,他們或許是第一次意識到,這樣一個看起來專屬於人類的情感動作,其實也是靈長類動物的普遍行為。這正是作者德瓦爾想要討論的內容,他通過幾十年的細緻觀察,展現了一個重要但總被拒絕接受的事實:愛、恨、恐懼、悲傷和同理心等情緒都不是人類的專屬,動物確實擁有豐富的感情。這不僅會改變我們看待動物的視角,也將改變人類對自身的思考。

作者:弗朗斯·德瓦爾

譯者:張軍

出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原力

《量子力學,怪也不怪》

量子力學是一門詭異的學科,但它並非無跡可尋。如果想要理解量子力學誕生的過程,最好的方式是跟隨物理學家的邏輯思路。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思路上的進展並不同步,理論整體的演進也不遵循時間順序。本書跳出了按時間敘事的傳統架構,也沒有以人物為中心,而是以理論為框架,按照量子力學先驅們的思路來理清每一處細節。有時,物理學家必須輾轉騰挪幾十年才能找到答案,作者卻能將最終的結果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能更輕鬆地理解,人類在這條道路上究竟探索了多遠。看完本書後,你可能仍然無法計算量子力學,但它一定不會再讓你感到神秘。

作者:菲利普·鮑爾

譯者:丁家琦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鯨之骨》

說起鯨,遠在深海里的這種巨型生物顯得極其陌生。不過,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來到鯨曾經和現在生活的地方,見證尋鯨之旅的精彩瞬間。你會逐漸被作者的好奇心感染,想要知道一些問題的答案。例如,鯨的祖先是如何從陸地來到海洋,現在如此巨大的生物又是如何存活的?那些敘說著自己故事的鯨骨,似乎也拉近了鯨和我們之間的距離。作者還向我們坦白,如果有機會到了捕鯨站,處在科學研究和商業捕鯨的十字路口,他還是會在那裡等待解剖被捕鯨人殺死的鯨,儘管感到不適。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在與人類共存的世界裡,未來鯨的命運將如何變化?

作者:尼克·彭森

譯者:曾千慧

出版:海峽書局/未讀

《我腦子裡的不速之客》

如果將螞蟻、老鼠,乃至人類的一生比作行駛中的汽車,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我們這些生物才是司機。然而在這輛車上,也許還有一位掌握著方向盤的隱形乘客,它們就是寄生生物。在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寄生生物操縱著宿主的行為,使宿主「自願」成為它們的保鏢、保姆和僕人,即使這有時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而更可怕的可能性在於,寄生生物或許也影響著人類的飲食習慣、精神狀態,甚至社會文化。書中的許多觀點一經問世就引發了爭議,但無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對於這些一直被低估的生物,我們需要了解的還有很多。

作者:凱薩琳·麥考利夫

譯者:袁禕

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理想國

《中國大貓》

中國遼闊的疆土與複雜的地貌,造就了多變的氣候類型,也孕育出了複雜的環境,曾為無數野生貓科動物提供了天堂般的棲息地。但隨著人類對土地的不斷侵占、對生態的破壞以及濫捕濫殺,越來越多的大貓正瀕臨滅絕,甚至完全消失在野外。這本書通過妙趣橫生的語言,向你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中國的13種野生貓科動物,並將帶你跟隨充滿熱情的研究人員,穿過熱帶雨林、爬過雪原石灘,體驗他們從追擊尋蹤,到巧設紅外相機,再到親眼見到夢中情「貓」的歡欣雀躍。你會看到大貓間殘酷的戰爭,也將看到它們與人的和諧共處,這些或許會引發你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思考。

作者:呂植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中國國家地理

(本文由《環球科學》雜誌社供稿)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3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