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司郎中、龍圖閣直學士和權知開封府,誰的官大?

觀棋觀海 發佈 2024-05-10T01:50:51.752017+00:00

但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這三個官職是在同一時段屬於包拯的。換句話說,包拯在同一時間,既是右司郎中,又是龍圖閣直學士,也是權知開封府。

可能有的朋友知道,這三個官職都是屬於我們所熟悉的包拯包青天的;但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這三個官職是在同一時段屬於包拯的。

換句話說,包拯在同一時間,既是右司郎中,又是龍圖閣直學士,也是權知開封府。

可能有人會說,身兼數職,在官場不也是很普遍的事情嗎?這話也對,可是在宋朝,這種情況又有著另外的解釋,不是簡單的兼職問題。

首先還是要再吐槽一下:宋朝的官制是歷朝歷代最最最複雜的一朝,99.99%的人都難以徹底搞清楚。

複雜到什麼程度呢?

觀棋家裡有一本書——《宋代官制辭典》,16開的大本。

這本書有多少頁呢?

97頁。

你是不是覺得也不算什麼,就是換算成咱們正常的書本32開大小,也才194頁而已。

但是如果我跟你說,這只是目錄呢?實際這本書一共875頁,合計198萬余字呢?

你是不是就會跟韋小寶一樣,發出驚嘆:「哇,用看呢也要看一年。」

觀棋也很想能像陳近南一樣裝逼:「我是看了三年,練了三十年,才有今天的境界。」

實際上我當然沒看三年,更沒研究三十年,所以我也是上文中所說的那99.99%中的一員。但我終究還是看了不少,還是多少知道一點兒,所以今天試著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鑑於宋朝官制幾經變換,今天僅對元豐改制前的官制進行說明。

在元豐改制前,宋朝的「官」大體涉及到如下幾個方面:

:本官。官名都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例如尚書、郎中、某某卿、某某丞、某某簿,也就是隋唐以來逐步形成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衙門的官名。但是在宋朝,這些官名只用來給官員定級別、定待遇,並不實際管事。

比如題目中所提到的右司郎中,這是表明包拯可以按照從五品來領取俸祿,並不實際管「右司」事務。

觀棋想了好久,覺得宋朝的本官跟民國時期的銓敘軍銜很相似:比如廖耀湘任新六軍軍長時,銓敘軍銜是上校。

:散階,也就散官。這些官名本來是用來安排暫時沒有實缺可以赴任的官員的,但是到了宋朝,散階已經徹底變的幾乎沒鳥用了。只剩下一個名義上的作用:定章服,也就是決定你能穿什麼樣的官服。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魚袋;四五品服緋、佩銀魚袋;六七品服綠、不佩魚;八九品服青、不佩魚。

比如包拯的散階是朝散大夫,從五品下,代表著他能穿紅色官服,佩銀魚袋。

但是我之所以說散階在宋朝幾乎沒什麼鳥用了,是因為這個「定章服」也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很多人根本不遵守,朝廷也不嚴格追究。從北宋初年,官員就幾乎沒有穿青色官服的,八品九品一樣穿綠色官服,也沒人管;武將從一品到九品,人人服紫。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元豐改制的時候,直接就把散階給取消了,把本官和散階合二為一,改成了寄祿官。

:分為館職和貼職。這些官名也很好認,因為名字中都帶某某館、某某閣、某某殿,如昭文館大學士、龍圖閣直學士、天章閣待制等等。

館職靠考,所以一般能任館職的,都是真有學問的,類似於現代的職稱。館職的大學士照例由宰相兼領,如昭文館大學士例由首相擔任,集賢殿大學士例由末相擔任。

貼職就是加官了,一般員外郎以上的官員例加貼職,比如包拯就是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

貼職也不是實缺,同樣沒有權力,但是有權利。一方面是榮譽,另一方面是待遇,本官和職的待遇執行就高不就低。比如包拯本官是從五品,職是從三品,待遇按照從三品執行。

宋朝的這個職跟民國時期的職務軍銜類似:比如廖耀湘任新六軍軍長時,銓敘軍銜只是上校,但是職務軍銜是中將。

:就是差遣,字面意思就是臨時委任的差事兒,也就是臨時工的意思。但恰恰就是這個臨時工才是宋朝真正的官,因為這個官是實缺,手裡有權力。

如何判斷哪些官名是差遣呢?其實也很簡單,你只要看看這些官名中的關鍵字就行了,如果帶有「判」、「知」、「勾當」、「管勾」、「權」、「直」、「提舉」、「提點」「提轄」、「簽書」、「監」」等詞,沒跑了,基本就是差遣。

比如包拯的差遣就是權知開封府,既帶權,又帶知,正四品。

還是拿上文提到的廖耀湘作對比,新六軍軍長就是廖耀湘的差遣。

在這裡多說一句,有些影視作品、戲曲作品或是網絡文章說包拯是開封府尹,這是絕對的錯誤啊。因為開封府尹在宋朝例由儲君兼任,就好比英王室的威爾斯親王一樣。

另有爵,嚴格來說並不屬於官制,在此就不贅述了。

另外網上有一個長達45個字的包拯官名,說的煞有介事,其實顛三倒四、錯誤百出,徒增一笑,不要當真。

你們覺得,在包拯權知開封府的時候,到底算是五品官呢,還是四品官呢,抑或是三品官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