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共濟保障改革,要算大帳算長遠帳

光明網 發佈 2024-05-10T05:46:12.331603+00:00

據《工人日報》等媒體報導,近期,多個省市開始實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改革。不少參保職工發現,門診就醫購藥可以報銷了,但同時,一些職工認為自己「吃虧」了,因為醫保個人帳戶當期劃入的資金減少了。有關專家認為,此番改革提高了醫保基金共濟能力和使用效率,將給門診保障水平帶來增量。

據《工人日報》等媒體報導,近期,多個省市開始實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改革。不少參保職工發現,門診就醫購藥可以報銷了,但同時,一些職工認為自己「吃虧」了,因為醫保個人帳戶當期劃入的資金減少了。有關專家認為,此番改革提高了醫保基金共濟能力和使用效率,將給門診保障水平帶來增量。

改革真的會讓職工「吃虧」嗎?

我國從1998年開始建立的職工醫保,實行的是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保障模式,統籌基金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個人帳戶保障門診小病和藥品的費用支出。近年來,醫保個人帳戶的局限性逐漸凸顯,不僅大量資金沉睡,套保現象增多,而且由於缺乏社會共濟性,出現了參保職工「有病的不夠花,沒病的用不了」等情況。如何喚醒這部分「沉睡」的資金,讓其發揮更大效能,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的課題。

不少專家指出,建立健全職工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是深化醫保改革、提高參保職工醫療保障水平、增強群眾獲得感的客觀需要,是一場勢在必行的改革。既然如此,就要把改革的必要性與科學性、改革帶來的變化、改革究竟有沒有觸動職工利益等,跟職工講清楚,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增進公眾支持改革的共識。

究竟是「吃虧」還是「獲得」,不妨實際算一算。此次改革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改進個人帳戶計入方法,二是實施家庭共濟,三是建立普通門診統籌制度。需要明確的一個前提是,在醫療保險的大框架下,個人帳戶的資金是「看病錢」,不是工資收入,更不是福利。改革並非簡單地對個人帳戶金額「做減法」,而是把減少的「錢」加到醫保統籌基金的「大池子」中,在調減個人帳戶當期計入的同時建立了門診共濟保障。也就是說,這對醫保的門診保障能力而言其實是做了「加法」,增加的門診報銷待遇比個人帳戶減少的要多,而且門診常見病、多發病醫療費納入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後,將有效減輕人們在普通門診的就診費用負擔。正因此,從全國來看,門診需求多、患病多的職工獲益明顯。

改革讓醫保「強身健體」,保障能力更強,對諸多參保人來說,是一件好事。醫療保險歸根到底是一種社會保險,其通過大數法則分散疾病帶來的風險,具有互助共濟、共建共享的性質。年輕人雖然現在看病不多,但疾病帶來的經濟風險是長期存在的,年老多病時,更需要有堅實可持續的醫療保險實現社會互助共濟。所以,面對這樣一項改革,既要算小帳又要算大帳,既要算眼前帳,又要算長遠帳。

增進改革共識,一方面,要在制定相關保障規則、推進改革進程時切實顧及民眾感受,做好解疑釋惑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供給、定點零售藥店的數量,強化基層的門診醫療服務能力,做好與門診慢特病保障的銜接等工作,不斷增強參保人的獲得感。

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是水漲船高的關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對醫保統籌基金承擔更多的醫療保險責任提出了需求。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通過推行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改革,增強職工醫保在門診方面的保障功能,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有利於職工醫保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

隨著各地門診共濟保障改革措施的落地,參保人在今後的看病就醫過程中會逐漸感受到:報銷範圍擴大了,門診報銷比例提高了,可選擇的醫院增加了,門診看病就醫花的錢更少了……

新版國家醫保目錄將於3月1日落地、第8批國家藥品集采日前開啟,多地開始實施種植牙價格調控……不難看出,我國醫保政策在不斷調整、完善,但普惠民眾、托底民生是其始終不變的基調,讓最有需要的人受益是改革的基本原則。未來,改革的紅利將發揮出強大的釋疑增信作用,職工群眾的醫保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不斷增強。

《工人日報》2023年2月23日05版

來源: 工人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