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札記丨扶蘇和蒙恬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反抗胡亥趙高

曲江家學 發佈 2024-05-10T09:44:04.039942+00:00

讀《史記》每當讀到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矯詔奪權時,常不免有些咬牙切齒。而對於公子扶蘇的奉詔自殺和蒙恬的最終服軟,不免覺得恨其不爭:當時趙高李斯等人偽造遺詔傳到上郡令扶蘇自殺,扶蘇收到遺詔就回屋自殺,蒙恬還勸說他應該至少先再請示一下弄清楚狀況,而扶蘇卻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讀《史記》每當讀到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矯詔奪權時,常不免有些咬牙切齒。而對於公子扶蘇的奉詔自殺和蒙恬的最終服軟,不免覺得恨其不爭:

當時趙高李斯等人偽造遺詔傳到上郡令扶蘇自殺,扶蘇收到遺詔就回屋自殺,蒙恬還勸說他應該至少先再請示一下弄清楚狀況,而扶蘇卻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就自殺了。

而反觀蒙恬,收到詔書後,不願意自殺,可還是乖乖地被收監,然後向胡亥發了請示。但是在趙高的堅持之下,還是被下令自殺了。他當時在獄中說了,他掌三十萬大軍多年,真要反叛是有足夠實力的,可是他想守住蒙家世代忠義之名。

後來再讀時,發覺這個事件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扶蘇和蒙恬兩人的性格問題,還有很多重要的歷史背景。

首先,很多人都以為扶蘇作為秦始皇長子,應該理所當然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繼位人選。但很多人忽略了,扶蘇從來都沒有取得皇位繼承人的認可,秦始皇並沒有定下繼承制度,而秦國也似乎並沒有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如果有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有這個制度,秦始皇的爸爸異人是繼承不到皇位的。

其實仔細讀史,會發現關於扶蘇應該比胡亥更有繼承權的這個說法,是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被鼓吹起來的。《史記·陳涉世家》這樣記載: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而另一方面,在胡亥即位後的秦國朝廷的文臣武將中,哪怕後來投降項羽的章邯等人,從來沒有人發出過這種聲音,包括蒙恬本人。也就是說,扶蘇更有繼位合法性這個說法,很可能是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中傳播開來的。

其次,扶蘇對於遺詔是秦始皇的本意似乎是深信不疑,因為在當時秦朝所打造的體系中,這份詔書就是百分百真實的。這是因為秦始皇為了打造至高無上的皇權,並且為了不斷神化自己,而把自己遠遠隔絕於群臣之上。《史記》上記載,他為了不讓大臣知道他的位置,如果宮內有人泄漏他在宮裡什麼地方就處死。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本人你是很難見到的,而皇帝的絕對性的權威就是通過,詔書的絕對權威性來實現的。


再者,扶蘇在邊地和蒙恬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監軍關係。《史記》記載蒙恬當時勸說扶蘇的那句話: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

這個是完全不同於後來藩王鎮守邊地的,所以扶蘇不見得能指揮蒙恬,蒙恬也不見得那麼信賴扶蘇,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秦始皇的本意就是要扶蘇和蒙恬不能聯合在一起,而產生任何可能挑戰皇權的可能。

所以,在那個當下,扶蘇是不敢說,蒙恬啊,我們跟他們幹了,沒有這個前期準備和信任基礎在啊。而蒙恬作為老將軍的回答倒是更有心機穩重的,他勸說扶蘇請示一下,實際上其背後有一層用意是,天下之重,我們應該等等看再說。但蒙恬本人從頭到尾,是沒有懷疑過胡亥即位的合法性的,他到最後抱屈的是自己世代忠義卻被殺的冤枉。

綜上,扶蘇、蒙恬在那個歷史時空背景下,是不太可能聯合反叛的,而背後的真正根源恰是出在秦始皇本人和他走得過頭了的法家那套皇權至高無上的治國思路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