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並非只有兩位皇帝,為何卻說是二世而亡?

趣歷史網 發佈 2024-05-10T14:41:13.081956+00:00

《新唐書·本紀·卷一·高祖》記載:「戊辰,隋帝進唐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唐國置丞相等官,立四廟。

  《新唐書·本紀·卷一·高祖》記載:「戊辰,隋帝進唐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唐國置丞相等官,立四廟。四月己卯,張長遜降。辛巳,停竹使符,班銀菟符。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甲寅,王德仁降。戊午,隋帝遜於位,以刑部尚書蕭造、司農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紱於唐王,三讓乃受。」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隋朝並非只有兩位皇帝,為何卻說是二世而亡?

  據史書記載,隋朝正式滅亡於皇泰二年(即公元619年),而在此之前,隋朝享國三十七年,共歷經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孝成皇帝楊昭、恭皇帝楊侑、楊浩以及恭皇帝楊侗等皇帝,但為何在歷史上卻說隋朝二世而亡?

  其實應該換一個說法,隋朝並非二世而亡,而是亡於二世。大家都知道,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楊廣急於求成,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結果導致天下大亂,隋朝崩潰覆亡。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即使後來的孝成皇帝楊昭、恭皇帝楊侑、楊浩以及恭皇帝楊侗等皇帝也無法挽救已經傾塌的大隋帝國。

  之所以說隋朝二世而亡,是因為只有隋文帝楊堅與隋煬帝楊廣才算是隋朝的真正統治者,孝成皇帝楊昭、恭皇帝楊侑、楊浩以及恭皇帝楊侗等皇帝都不算數。

  首先,孝成皇帝楊昭病逝於大業二年,被追封為元德太子,其孝成皇帝的諡號還是兒子隋恭帝楊侑即位後追諡的。其次是恭皇帝楊侑,《隋書》記載,恭皇帝楊侑「性聰敏,有氣度」,只可惜大業十三年(617年),唐國公李淵攻入長安,擁立為帝,後禪位於李淵,降封酅國公,幽禁長安。「是日,上遜位於大唐,以為酅國公。武德二年夏五月崩,時年十五。」

  之後,就是楊浩這位隋文帝楊堅之孫了,他並非是隋煬帝楊廣的兒子,而他能成為帝王,是因為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變,弒殺了楊廣,只不過後來被宇文化及廢黜並毒殺。《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文四子》有云:「宇文化及殺逆之始,立浩為帝。化及敗於黎陽,北走魏縣,自僣偽號,因而害之。」

  最後則是隋恭帝楊侗,即隋朝末代皇帝。楊侗自幼便「性好讀書, 尤重儒素」,並且「敏慧美姿儀,煬帝於諸孫中特所鍾愛,常置左右」。隋煬帝楊廣巡幸江都時,被命留守東都,之後於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遇害後,被洛陽七貴扶持為帝,即位於洛陽。可惜,洛陽七貴之一的王世充在大破李密之後,起了稱帝的心思,於是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

  自此,隋朝正式滅亡,而歷史也隨著滾滾車輪進入唐朝的轂中。

歷史_歷史故事大全_歷史朝代表百科知識_歷史的天空 - 趣歷史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