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祖先曾建鮮卑拓跋部!被北魏太武帝大屠殺嚇壞了,才改回漢姓

隴史薈王文元 發佈 2024-05-10T15:07:25.503911+00:00

被北魏太武帝大屠殺嚇壞了,才改回漢姓。有研究認為,李白是李陵之後,原屬鮮卑拓跋部,北魏太武帝時,其祖先遭屠殺,悄然恢復漢姓!

李白祖先曾建鮮卑拓跋部!

被北魏太武帝大屠殺嚇壞了,才改回漢姓

李白,一個始終籠罩著多種神秘光環的人物。他詩寫得好,有仙氣;家世神秘,有仙氣……或許如此,人們才將「詩仙」稱號,送給他。

有研究認為,李白是李陵之後,原屬鮮卑拓跋部,北魏太武帝時,其祖先遭屠殺,悄然恢復漢姓!

這是真的嗎?籠罩李白身上的家世之謎,究竟是有什麼樣的真相呢?

1.李白說:家本隴西人 ,先為漢邊將

李白之謎,就要從其先祖說起。李白曾多次說,白本隴西布衣 ,流落楚漢。(《上韓荊州書》 ); 家本隴西人 ,先為漢邊將。(《贈張相鎬》 );白本家金陵 ,世為右姓 ,遭祖渠蒙遜難 ,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上安州裴長史書》)

李白說:「家本隴西人 ,先為漢邊將!」這就是李白是隴西李氏之後,先祖為西漢飛將軍李廣。隴西李氏淵源大體如此:

秦國李崇,曾任隴西郡守任郡守。李崇及其子孫便居住於隴西狄道,李崇即為隴西李氏始祖。後,李崇之子李瑤為狄道侯,李瑤之子李信為大將軍、隴西侯;李信之子李超為漢大將軍、漁陽太守;李超之子為李仲翔。

史書記載,李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於素昌,素昌即狄道,眾寡不敵,戰歿」,「仲翔子李伯考奔父喪,因葬於狄道之東川,遂家焉,世為西州右姓」。伯考之子成紀令李尚,生李廣,史稱李廣為「飛將軍」。到了唐代,隴西李氏遍布天下。

從李廣家族是一個充滿了悲劇色彩的英雄家族。李廣守衛邊疆一生,雖身居兩千石高官,皇帝也感嘆,他懷才不遇,留下「李廣難封」典故,最後自殺而死;李廣的堂弟李蔡,官至丞相,也自殺而死。

李廣的幾個兒子,結局也不好。李廣大兒子李當戶,做過郎官,死的比李廣早,留下遺腹子,即後來的李陵。李廣的次子李椒,當過郎官,曾任代郡太守,也是先李廣而死。李廣幼子李敢,隨霍去病擊左賢王,斬首甚多,賜爵關內侯,後因李廣之死打傷衛青,為霍去病射殺。

李陵自幼善於騎射,勇猛過人。少年時代曾任過漢武帝侍衛,後領八百騎兵過居延塞,深入了解匈奴的軍事情報。由於其表現非同尋常,又加之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於是漢武帝任命李陵為騎都尉,率領5000騎兵駐紮在酒泉和張掖之間,防備匈奴。

2.李陵率五千步卒悲壯出塞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漢匈再度決裂。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匈奴大舉進犯。

35歲的李陵,一來要展現自己的才能,二來要重振家聲,多次上書,要求出塞參戰。武帝開始不答應,李陵仍堅持請纓,於是調配5000步軍給李陵。為以防萬一,漢武帝命強弩都尉路博德接應李陵。

路博德是成名老將,自然不大願意為小輩守後路,這就為李陵的最終結局埋下炸彈。面對危局,及皇帝催促責難,李陵最終率領五千步卒,義無反顧,出塞遠征匈奴。

李陵率軍,出居延塞,向北,三十日後抵達浚稽山,與三萬多匈奴精銳騎兵相遇。此地,已經快接近匈奴王庭了,匈奴人糾集大軍圍攻。李陵率漢軍以一當十,同匈奴八萬騎兵,殊死搏殺。

在大量殺傷匈奴騎兵後,李陵邊戰邊退,向南退了八天。此時,漢軍糧盡矢完,原來計劃接應的強弩都尉路博德,遲遲不見人。李陵只好退到抵達鞮汗山固守。面對頑強的漢軍,匈奴人準備撤走時,不料叛徒出賣信息,告訴了李陵所部真實情況。匈奴人再次圍攻,李陵最後兵敗被俘。

李陵雖身在匈奴,但拒不投降。可是,大將公孫敖給漢武帝匯報說,一個姓李人替匈奴訓練士卒,以防備漢軍。於是,漢武帝將李陵全家抄斬,李陵從此便斷絕了返國之路。直到後來,漢朝遣使匈奴時,才弄清楚,教匈奴兵法並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將李緒。

身在匈奴的李陵,聽到家人的消息後,發出的絕望之聲:「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3.李陵在匈奴的兒子,擁立了烏藉單于

李陵戰敗被俘後,在匈奴中過了三四年囚禁生活。後來,聽到全家遭殺的消息後,無路可去,只能投降匈奴棲身。

這裡要說一點,所謂漢武帝殺李陵一家,僅僅是殺,李陵妻、子及母親,即李廣兒子中老大李當戶這一系。而不是,滿門抄斬,戶滅九族。李廣的其他兩個兒子及家人,及隴西李氏的其他人,並沒有涉及。更沒有牽扯,李廣的其他堂兄弟。

李陵投降匈奴!這令匈奴單于萬分驚喜,無他,只因李廣,在匈奴中的名頭太大了。李陵作為李廣的長孫,投降匈奴,自然要給予優待。再加之,李陵武藝出眾,精於用兵,本是騎都尉,竟然率5000步卒,同對抗匈奴近四十天,幾乎全身而退,遊牧部族多以強者為尊,故而頗為重視李陵。

匈奴單于「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於是,李陵就成了匈奴的駙馬,並封為右校王。右校王即右賢王,匈奴貴族封號,二十四長之一。在右部諸王侯中地位最高,與諸右王居匈奴西部,自置於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等。可見,匈奴對李陵的看重。

當然,也不能排除,虛置高位,將其架空的目的。畢竟,李陵投降後,其他被俘的漢軍,多依附李陵,由此進而形成一個小集團。

據考證,中亞某地曾發現漢代宮殿遺址。人們懷疑,那裡就是當年李陵居住的地方。

李陵的匈奴妻子名叫拓跋。公元前74年,李陵去世後,李陵和拓跋後代,及他們的部屬,就按照「以母名為姓」的胡俗,將其部落,命名為拓跋部。或許是為了避免,受匈奴王庭的壓制和排擠,李陵去世後,他的兒子們逐漸向東方遊牧,抵達東北三江流域。

漢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國內大亂,匈奴五單于爭立,李陵的兒子, 在大澤之東,復立「烏藉都尉為單于」。

烏藉人就是古代的肅慎族,商周時期生活在長白山一帶,秦漢時,分布到松花江、牡丹江、黑龍江流域。烏藉都尉在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受屠耆單于命與右奧鞬王各率兵2萬駐屯東方,防備呼韓邪單于。他被立為單于後,與屠耆、呼韓邪、呼揭、車犁形成五單于紛立局面。

不過,李陵的兒子,雖然復立「烏藉都尉為單于」,但終究勢力薄弱,第二年就被更強大的呼韓邪單于所滅。李陵兒子們也只能依附匈奴的強者,從此四分五裂,最終徹底融入到了各部族中。

好在《宋書》《南齊書》給留下了當年蛛絲馬跡。其中有「索頭虜,姓拓跋氏,其先李陵後也」的記載。

4.北魏太武帝時,敢說是「李陵之後」者,多遭屠殺

東漢初年,鮮卑人走上歷史舞台,史書中第一次出現了鮮卑這個詞。後來,鮮卑逐漸融合周圍其他部族,壯大發展起來。在鮮卑人中,有匈奴、漢人、烏藉人等等相對獨立的群體。

人們認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陵的兒子所在拓跋氏,逐漸同鮮卑人融合,形成鮮卑的拓跋部。畢竟,匈奴單于女兒之後,在草原上還是比較高貴的血統。

隨著時光推移,拓跋鮮卑人建立了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為了打造「君權神授」的法理,編造了一套始居匈奴故地,遭遇天女,受命相偶,誕生一個兒子,就成為北魏鮮卑的王室的神話故事。

隨後,凡是敢說「拓跋部是李陵之後的」多遭殺戮,造成了崔浩大血案等案件。為何,因為拓跋氏出自索虜,並非鮮卑正統,匈奴之女更是外族人。堂堂的大魏皇室,怎麼可能出自漢人、匈奴、鮮卑三部相互融合的混血種。故而,有人敢於說是拓跋魏是李陵之後者,輒見殺。

為躲過「李陵之後而被殺」的災難,一部分拓跋詰汾的後裔,念念不忘李陵之後,便乘機恢復隴西李氏姓氏,一來追溯先祖,二來避免遭李陵之後而被殺。

史書及墓誌記載,北周時期的李賢、隋代的李穆,自認為李陵之後。那麼,他們是李白的先祖嗎?

5.李白是李賢之後嗎?

李白先祖問題,一直撲朔迷離,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是,李白自己含糊其辭。在先祖問題上,李白只說遠祖,為隴西李氏之後,不說近祖。

對於李白近祖問題,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李白為李唐皇室之後,或為李淵,或為李建成、或為李元吉等之後,多在貞觀初玄武門之變後,其祖先逃往西域。另一種說法,就是李白是北周時期的李賢、李穆之後。

隋煬帝殺李穆之子李渾全家三十多人,其餘流放邊徼。李白先祖逃往西域。

《北史 李賢傳》記載,李賢字賢和,自雲隴西成紀人,漢騎都尉陵之後也。陵沒匈奴,子孫因居北狄,後隨魏南遷,復歸汧、隴。曾祖富,魏太武時以子都督討兩山屠各,歿於陣,贈寧西將軍、隴西郡守。李賢曾長期在隴西及周邊任職,其墓在固原。人們認為,就是李富時期,他們改回李姓。

李賢為拓跋俟地歸第十世孫。拓跋俟地歸,索頭鮮卑首領,諡號「元」,公元55年至公元105年為鮮卑首領。學界列李賢世係為:李廣—李敢——李陵(匈奴右校王)——李陵子(匈奴右校王)……十世祖拓跋部俟地歸------曾祖父——祖斌——父文保——(李賢、李穆、李遠)

李賢及其弟李穆,長期在汧隴,逐漸發展成為門閥勢力。李賢、李穆為北魏、西魏、北周時期重臣。終於引起隋煬帝的忌憚,將李穆第十子李渾及全家,以謀反的罪名,抄斬三十餘人,其餘「皆徙邊徼」。

學界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候,李白先祖這時候被流放到了西域。從這一點上說,李白為李陵之後,原為拓跋鮮卑部,在北魏太武帝時,遭屠殺,悄然改為漢姓,遷回隴西。從李陵到唐玄宗時,約八百五十年,大概是二十八代人。有人考證,李白為李廣二十五代孫。

故而李白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