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坑了大明朝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發佈 2024-05-10T17:05:57.762487+00:00

都城定在哪裡,和一個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能影響後世數百年的歷史走向。因為那時的經濟重心在西北,甘肅水草豐茂,陝西沃野千里,四川是天府之國,定都長安可以整合函谷關以西的地理板塊,用農業經濟武裝遊牧騎兵,對東部地區形成降維打擊。

一、

都城定在哪裡,和一個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能影響後世數百年的歷史走向。

而都城的位置,最開始並沒有選擇困難症。

從周到宋,世人對都城的共識很明白,非長安即洛陽,沒有其他選項。

因為那時的經濟重心在西北,甘肅水草豐茂,陝西沃野千里,四川是天府之國,定都長安可以整合函谷關以西的地理板塊,用農業經濟武裝遊牧騎兵,對東部地區形成降維打擊。

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弊。

如果王朝衰落,被西北的遊牧部族入侵,都城便要遷徙到洛陽。

洛陽的地理板塊不如長安,但洛陽處於天下的中心,符合「天子居中統御四方」的意識形態要求,而且河南是糧食重地,完全可以滿足都城的錢糧需求。

開封和洛陽的性質差不多,只是地理形勢更差罷了。

但是宋朝以後,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於是經濟重心和軍事重心徹底分離,都城便出現了選擇困難症。

如果定都南京,可以得到經濟利益,但離北方的軍事重心太遠,不利於朝廷直接掌控沿邊士馬。

那麼定都北方,朝廷占住軍事重心,直接掌控沿邊士馬,然後通過運河調東南經濟重心的錢糧,便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而定都北方有三個選項,要麼是西安,要麼是北平,要麼是洛陽或開封。這三個選項里,西安和北平是首選,除非國勢淪落沒有辦法,否則不會選洛陽或開封的。

明朝初年,圍繞著定都西安還是北平,朝野之間展開激烈的博弈。後來的很多事情,都能在這數十年的博弈中找到影子。


二、

1368年立國的時候,大明朝只有應天(南京)這一座大城市,徐達和常遇春收復河南以後,大明朝又得到開封。

這兩座城市,朱元璋其實沒有選擇的餘地。

應天是直接控制東南經濟重心的城市,又是朱元璋經營了13年的老根據地,而開封是新收復的殘破舊都,民心、地理和經濟都不占優勢,於是朱元璋下詔,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隨著大明軍隊長征萬里的節節勝利,大明朝逐漸統一天下。

此時,北方離開中國政權兩百年,對起於東南的大明朝認同感不強,精銳軍隊分布在長城一線防備北元,離應天又太遠。要想增強北方的認同感,並直接掌控沿邊士馬,朱元璋必須遷都北方。

而在北方各大城市中,朱元璋的首選都城是西安。

為了遷都西安,朱元璋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

1389年2月,涼國公藍玉練兵四川。
1390年2月,涼國公藍玉討西番叛蠻。
1391年2月,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備邊陝西,靖寧侯葉升練兵甘肅。
1391年8月,召秦王朱樉回應天,命太子朱標巡撫陝西,慰勞秦父老子弟,考察西安。
1392年2月,在川陝設茶馬司,和蒙古人做茶馬貿易。
1392年3月,宋國公馮勝等十四人署理陝西、河南、山西軍務。

這些人里,藍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葉升是藍玉的親家,馮勝是朱元璋的渡江舊人,徐輝祖和李景隆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第二代勛貴,都是朱元璋留給太子朱標的嫡系班底。

朱元璋讓他們鎮守西北,並且讓太子朱標巡撫陝西,用意非常明顯:

「我老了,將來遷都西安的事,你們來做。」

而在函谷關以東的地方,朱元璋做了截然相反的安排。

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晉王朱棡、燕王朱棣討伐北元殘部,潁國公傅友德和定遠侯王弼從征,受二王節制。
齊王朱榑帥護衛從燕王朱棣北征。
2月,燕王大勝,北元歸附的降軍都歸燕王調用。
1391年4月,燕王朱棣督傅友德等諸將出塞,同月封朱權為寧王、朱橞為谷王、朱松為韓王。
1392年4月,封朱桂為代王、朱植為遼王、朱楧為肅王。

從這裡不難看出朱元璋的布局——

朝廷勛貴和第二代嫡系班底掌控川陝地理板塊,節制西北沿邊士馬。宗室藩王控制山河四省,節制東北沿邊士馬。東南地區負責經濟,分別向陝西和北平輸送錢糧。

這樣一來,遷都西安的大明朝,便形成西北朝廷、東北藩王、東南經濟的三足鼎立格局。

如果藩王造反,則朝廷大軍出井陘關和長城,兵分兩路平叛。如果東南造反,則從四川順流而下,掃蕩長江下游。

總而言之,只要大明朝沒有徹底衰落,西安朝廷便足以壓制函谷關以東。

正如御史鬍子祺說的:「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者,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

至於說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西安的經濟衰落,其實在當時看來,不是大問題。

朱元璋攻取陝西之後,便設置衛所在陝西屯田,到洪武末年,西安府、漢中府、平陽府、太原府的經濟基本都恢復了,完全可以通過汾河和渭河供養西安。

而且西安和南京之間,還有一條唐朝留下的江漢漕運。

唐朝時期,江漢漕運的南段是長江到襄陽,從襄陽開始分成兩路,一路從襄陽出發,經過鄧州、商州、武關、藍田進入渭河,順流抵達長安。另一路從襄陽出發,沿漢水途徑均州、金州、洋州、梁州,最後到長安。

安史之亂後,京杭大運河阻斷,這條江漢漕運,就是聯繫東南和長安的生命線,此後直到晚清,始終是極其重要的運輸通道。

如果大明朝重新疏通江漢漕運,定都西安以後,也能得到東南的錢糧賦稅。

而明朝初年,南直隸每年稅糧是599萬石,陝西(今陝甘寧)稅糧193萬石,四川稅糧102萬石,山西稅糧231萬石,河南稅糧241萬石,以西安為核心的地理板塊,稅糧總數是1366萬石。

相比陝西來說,北平布政使司(今河北)的經濟更差,每年稅糧是60萬石,山東稅糧285萬石,再加上山西、河南、南直隸的稅糧,那麼以北平為核心的地理板塊,稅糧總數是1416萬石。

論經濟,西安和北平是半斤八兩,難兄難弟,誰都別嫌誰。

總的來說,朱元璋定都西安的想法,其實是有道理的,在經濟重心和軍事重心分離的新時代里,定都西安,不算最差的選擇。

如果太子朱標能順利繼位,大明朝遷都西安,幾乎是必然的。

但是天不遂人願,朱標巡撫陝西以後,回南京給朱元璋「獻陝西地圖」,1392年4月朱標薨逝於南京,「病中猶上書言經略建都事。」

隨後就是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為了替朱允炆掃清障礙,朱元璋掀起藍玉案,把大明朝的開國勛貴們一網打盡。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的遷都布局也沒有改變。

一方面,朱元璋陸續發布「曹國公李景隆為平羌將軍鎮甘肅」、「魏國公徐輝祖節制陝西沿邊諸軍」、「長興侯耿炳文為征西將軍、武定侯郭英副之,以備西北邊」的命令,繼續推動勛貴鎮西北。

另一方面,朱元璋命「燕王朱棣、晉王朱棡總制北平山西軍事,事大者方聞奏」、「以寧王年少,命燕王率師巡大寧」、「命燕王率諸王防邊」等等,在東北軍事上繼續倚重燕王朱棣等藩王。

那時的燕王朱棣,相當於大明北部戰區總司令,晉王朱棡是大明北部戰區總政委,兩位藩王共同拱衛大明且互相制衡。

所以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放棄遷都西安的想法,而是繼續布局鋪路,希望朱允炆完成遷都大業。

但朱元璋沒想到,他親自選定的「好大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不肖子」朱棣,竟然徹底打破自己的布局。


三、

1398年3月,晉王朱棡薨逝,5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大明朝的兩個重要人物接連去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互相制衡的格局被打破,導致朱棣在北方一家獨大。而且隨著父兄去世,朱棣成為事實上的「諸王之長」,在宗室里排名最高。

其次,朝廷沒有遷都西安,便不能直接掌控西北沿邊士馬,南京和北平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江淮平原,那麼也不能利用地理優勢壓制北平。

面對這樣的局面,如果你是燕王朱棣,你,會不會有野心?

說沒有,那肯定是違心話。

事實上,朱棣不僅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

1398年10月,姚廣孝就勸朱棣起兵,朱棣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民心向彼,奈何」,這句話說明朱棣有起兵的野心,但沒有必勝的把握,很有意思。

姚廣孝隨即找來袁珙給朱棣相面,說:「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聽到這句話,朱棣的反應是「王意益決。」

要知道在那個時間點,雖然朱允炆已經有削藩的想法,但削掉的只有周王朱橚,根本沒有動其他藩王,任命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和張信掌管北平都指揮使司也是11月才發生的事。

可以說,朱棣此時沒有到不得不反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都有堅決起兵造反的覺悟,能說他沒有野心?

再看朱允炆。

我覺得,朱允炆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閱歷淺薄,有些蠢而已。

做皇太孫的時候,朱元璋命朱允炆斷案子,朱允炆根據「周禮聽獄,色聽為先」的原則,通過一個人的眼神,判斷出他是被冤枉的。結果經過一番審問,朱允炆竟然蒙對了,朱元璋非常高興。

繼位以後,朱允炆準備削藩,戶部侍郎卓敬建議:「燕王雄才大略酷類高帝,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朱允炆不聽。

李景隆到開封抓了周王朱橚,準備剪除燕王朱棣的羽翼,結果朱允炆心軟,又想讓周王朱橚回開封,齊泰和黃子澄都無語了,吐槽說:「上婦人之仁,事勢如此,安可不斷。」

此外,朱允炆聽了方孝孺的建議,根據周禮更改官制,並且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將文官地位提升到勛貴武將之上。

朱允炆的一系列操作,給人的感覺就是熊瞎子掰棒子,抓不住主要矛盾。

你要削藩就認真一點,不削則已,削則有理有據,一削到底。要改官制就得照顧宗室和勛貴的利益,團結他們一起改。

朱允炆倒好,直接三管齊下,結果除了得到利益的文官以外,宗室藩王和勛貴武將都不喜歡朱允炆這個新皇帝。

所以在北平和南京針鋒相對的新形勢下,北平的燕王朱棣是久經歷練的滿級大神,南京的朱允炆是剛出新手村的鐵憨憨。

朱棣起兵造反,不能說十拿九穩,起碼在個人能力方面有巨大的優勢。

隨著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推進,湘王朱柏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再加上都督宋忠、徐凱等人率兵包圍北平,朱棣感到生命受到威脅。

為了保命,也為了實現政治野心,朱棣拍案而起:「哼,雕蟲小技竟敢班門弄斧,大威天龍,大羅法咒......」

1399年7月,朱棣在北平起兵,根據《皇明祖訓》裡的親王誅奸臣條款,號稱「靖難」,意思是,皇帝朱允炆背離祖宗家法,我做為最有實力的藩王,要到南京討個說法。

這篇文章,我們要討論的是定都問題,所以「靖難之役」的過程就不多說了,只說一點——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憑藉獨步當世的運動戰水平,贏得戰爭勝利,奪取了大明朝的皇位。

起兵不久,朱棣便攻克通州和薊州,通州指揮房勝、遵化指揮蔣玉、密雲指揮鄭亨歸附,這些老部下給朱棣帶來八千精銳步騎。

朱允炆派耿炳文討伐,耿炳文在滹沱河南北兩岸部署了13萬大軍,正好耿炳文的部將張保歸附朱棣,朱棣便用反間計打心理戰,逼耿炳文把大軍全部部署在滹沱河北岸,然後「以奇兵出其背」,大破南軍。

隨後朱棣到大寧裹挾寧王朱權,得到朵顏三衛,回到北平時,李景隆正在圍攻北平。朱棣帶著騎兵冒大雪襲擊李景隆,連破七座營壘,把李景隆打到自閉。

李景隆退到德州,集結60萬大軍,和朱棣在真定爆發大戰。就在南北兩軍慘烈廝殺的時候,突然颳起大風,朱棣立即抓住機會,親自帶精銳騎兵繞到南軍背後,順著大風的方向放火,結果「官軍大亂奔聲如雷」,朱棣招降十餘萬人。

實事求是的說,李景隆經過朱元璋的多年培養,能力應該不差,否則朱元璋也不會重視李景隆。

退一萬步說,李景隆真的能力不行,朱元璋看走眼了,那耿炳文的能力也不行?他可是經過屍山血海洗禮的開國功臣。

但靖難之役爆發半年以來,李景隆敗了,耿炳文也敗了。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朱棣善於判斷敵我雙方的形勢,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運動戰水平已經爐火純青。

如果沒有平安、盛庸、鐵鉉堅守山東,估計朱棣渡長江的日子,要提前兩年。即便有他們三人力挽狂瀾,朱棣也以一隅之地,和朝廷大軍打的有來有往。

對於造反的藩王來說,這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了。

到了1401年底,雖然朱棣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的地盤,二三十萬的軍隊,但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和朱允炆保持著戰略均勢。

於是朱棣決定千里奔襲到南京,直取大明朝的首都,徹底解決戰爭。

而朱棣的不敗戰績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是績優股,值得投資。朱棣越打越順,南下途中武將紛紛歸附,兵臨南京時,朱棣更是行情高漲,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都怕了:

「朱長老,快收了神通吧,我們降啦。」

就這樣,朱棣用獨步天下的運動戰能力,打贏一場藩王造反的戰爭。

四、

1402年6月,燕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下詔以第二年為永樂元年,隨後便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逮捕擁護朱允炆的朝廷文官,殺的血流成河,齊泰和黃子澄夷族,建議移藩的戶部侍郎卓敬夷三族,方孝孺夷十族。

第二是撥亂反正,凡是朱允炆罷免的官員和藩王全部復任,凡是朱允炆改的制度全部復原。

第三就是確定遷都。

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設立北京留守和行後軍都督府,同時把寧王朱權徙封到南昌,谷王朱橞徙封到長沙,命高陽王朱高煦駐守開平衛。

做為靖難之役的勝利者,前兩件是題中應有之義,不說也罷,唯獨「以北平為北京」這件事,是朱棣的私心作祟。

北平是大明朝的軍事重鎮,東北沿邊士馬都是圍繞北平布置的,如果不是分封在北平,朱棣不可能得到朱元璋的傾力栽培,朱棣也沒有實力發動靖難。

可以說,北平決定了朱棣的命運。

現在朱棣搬家到了南京,北平留給誰,他都不放心,他特別擔心其他兄弟們效仿自己,或割據北平,或裹挾東北沿邊士馬南下,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有些事只要發生過一次,就產生了榜樣的力量。

此外,大明朝確實需要遷都北方,但朱棣在西安沒有根基,那麼朱元璋策劃多年的遷都西安計劃,對朱棣來說,價值約等於零。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棣便順理成章的發布「以北平為北京」的詔命,朝廷直接管理北平,並且徙封北平旁邊的寧王和谷王到南方,讓親兒子朱高煦駐紮開平,監控北平。

走到這一步,準備遷都西安的大明朝,便徹底扭轉方向,改為遷都北平。

大明朝從朱元璋設計的朝廷節制西北士馬、藩王節制東北士馬、東南負責經濟生產的三足鼎立格局,轉為朱棣設計的朝廷節制東北和西北士馬、東南負責經濟生產的雙頭軍政格局。

而為了把朝廷徹底遷到北平,朱棣做了一系列鋪墊。

1404年,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
1405年,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命趙王朱高燧居北京。
1406年,下詔建北京宮殿,派人到湖廣、四川等地採買木材。
1408年,命太子朱高熾監國,朱棣巡視北京。
1411年,疏浚會通河。
1413年,在昌平天壽山營造長陵。

經過長達十年的準備工作,朱棣把遷都的氣氛造足了,尤其是建宮殿和造長陵,幾乎是明確告訴朝廷官員:「我意已決,遷都北京,無需再議。」

得到朱棣的各種示意,朝廷官員也不會觸朱棣的霉頭,畢竟方孝孺夷十族的教訓,可是記憶猶新啊。

終於到了1416年,朱棣把遷都的問題擺在檯面上,讓朝廷文武群臣們商議。

大家稍微討論一下便向朱棣匯報:「北京乃聖上龍興之地,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

朱棣微微一笑:「我同意你們的意見。」

四年後,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五、

自從懿文太子朱標薨逝,擱置三十年的遷都之議,隨著朱棣遷都北京而塵埃落定。

那遷都北京到底好不好呢?

這事需要辯證的看待。

我們在前文說,定都西安和北京,都能達到朝廷直接掌控沿邊士馬、震懾四方的目的,論軍事,西安和北京是五五開。

定都北京以後,朱棣重新疏浚京杭大運河,每年能從東南調五百萬石糧食,如果疏浚江漢漕運,能調到西安的糧食也不會差太多,所以論經濟條件,西安和北京也是五五開。

西安和北京的真正區別是地理位置。

西安的北部是榆林,西北是寧夏和甘肅,這些軍鎮距離西安有千里之遙,即便遇到蒙古侵襲,西安也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可做充分的作戰準備。

而北京本身就是軍鎮,出城走幾百里就是長城,根本沒有戰略縱深,一旦蒙古侵襲就是兵臨城下,大明朝的皇帝跑還是不跑?

跑了,靖康之恥重演。

不跑,蒙古破城怎麼辦?

所以論戰略縱深,北京遠遠不如西安。

遼、金、元能定都北京,是因為遼金元是胡人王朝,他們的大本營就在草原,根本沒有後顧之憂的說法。

長城以南的山河四省是農業社會,遼金元只要招降地主和文武官員,便能設立流官政府,進行有效的管理,然後用漢地錢糧供養草原騎兵,實現農牧經濟相結合,價值最大化。

但大明是漢人王朝,大本營在中原漢地,而數百里外的草原是遊牧社會,根本不可能設置流官政府,那麼大明朝定都北京,便不能兼容農牧,只能做為防備蒙古、討伐蒙古的最高規格軍鎮。

這就要求定都北京的大明朝,歷代皇帝都是朱棣那種能征善戰的將軍。

縱觀歷史,這又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所以說,皇帝必然遞降的能力和都城職能不匹配,就是定都北京的最大矛盾。

如果要避免蒙古兵臨城下,避免大明皇帝親自出征,只有一個辦法,邊境防禦線儘量向北推。

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便在元上都設立開平衛,命晉王朱棡營造東勝城,封寧王朱權於大寧,此外還有興和衛和萬全衛,這些衛所、城池、封地,在長城以北打造了一條穩固的防線,距離北京數百里。

結果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朱棣到大寧裹挾了寧王,把大寧兵馬和朵顏三衛都調走,導致大寧成為一座空城。

靖難成功,朱棣論功行賞,又把大寧賞給朵顏三衛,寧王徙封到南昌。

沒有大寧做犄角,開平衛就有些孤軍深入了,朱棣在的時候還能維持,等朱棣駕崩以後,開平衛便支撐不住,1430年內遷到獨石城。

沒有開平和大寧,興和衛和東勝城也廢棄,衛所被遷徙到內地。

至此,朱元璋打造的北疆防線崩盤,大明邊境退到居庸關、古北口一線。

而得到大寧等地的朵顏三衛,很快便和漠北的韃靼勾肩搭背,經常到居庸關和古北口外擄掠人口財物,深刻詮釋了什麼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明朝的都城北京,徹底成為一座邊塞軍鎮,後世的大明皇帝被迫「天子守國門。」

從軍事和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城市是不適合做都城的。

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有時候會把已經發生的事,當成必然發生的,但這些事,其實本可以有另外一些選擇。

總的來說,朱允炆能力低下導致朱棣靖難成功,朱棣靖難成功又放棄藩王守邊政策、改變遷都地點,導致朱元璋最在意的政治遺產徹底崩盤,這意味著朱元璋的大明第一王朝已經亡了。

遷都北京,以個人能力和威望治理大明朝的朱棣,開創了奉行「強人政治」的大明第二王朝。

而朱棣遷都北京卻沒有重建邊境防禦體系,以及五次親征的榜樣力量,導致朱棣的後代出現瓦剌留學生朱祁鎮,便是大概率事件。

土木堡戰敗,文官開始執掌軍政大權,大明第三王朝登上歷史的舞台。

這才是我們熟悉的大明朝。

這一切的起點,都源自大明常務副皇帝、朱元璋的好大兒朱標之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