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潮人丨醫學畫師周舒揚:還原一顆跳動的心臟 是照相機做不到的事

浙江日報 發佈 2024-05-10T17:48:58.972041+00:00

白色的瓣膜隨著劇烈的肌肉跳動被撐開,收縮,一張一合,規律,有力。視頻里,這顆心臟永不疲憊,始終保持著跳動的節奏,這不是攝像機記錄下的畫面,而是周舒揚團隊用3D建模還原出來的心臟跳動。

白色的瓣膜隨著劇烈的肌肉跳動被撐開,收縮,一張一合,規律,有力。視頻里,這顆心臟永不疲憊,始終保持著跳動的節奏,這不是攝像機記錄下的畫面,而是周舒揚團隊用3D建模還原出來的心臟跳動。

在普通人眼裡,這顆心臟是「逼真「的,甚至因為過於」逼真「,產生了類似恐怖谷效應,有人半開玩笑地質疑這是不是找了個活的心臟來拍攝的,也有人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心臟工作的「辛苦」。

或許你曾看過無數描寫心臟跳動的文字——科學的、文學的抑或是藝術的,但都不及幾秒鐘的視頻來得更加震撼。

「震撼」,這是周舒揚及團隊的許多作品給人的第一觀感,他曾是中國最會畫畫的醫生,因為畫的五花肉過於逼真饞到了自家小貓走紅網絡,現在他離職創業,聚集了一批既懂醫學又會畫畫的人,他說,在醫學這個領域,有時一張圖,就可勝過千言萬語。

3D還原下的心臟跳動 視頻來源:一目可視

創造一顆心臟

很難想像,這顆鮮活心臟的初始形態,是一組黑白的CT掃描圖。

心臟動圖並不罕見,但難得的是尋找一個瓣膜完整的角度——就是動畫裡隨著心臟起伏而撐開收縮的白色薄膜。正是因為呈現了它的大幅度起伏,讓這顆心臟看起來更「累「了一些。

黑白心臟CT圖 圖片來源:一目可視

周舒揚的合伙人馬南選擇了一個很「刁鑽「的角度,把心臟斜放,然後先豎著來一刀,再斜著來一刀,剖面呈120°,完美展現了瓣膜和左右心房。

「我們幾乎找齊了網際網路上所有有價值的心臟資料。「馬南說,他從西安交大八年制的醫學博士畢業後,便一頭扎進了這個小眾的行業,這次的心臟跳動視頻,本是他們給學員做醫學可視化培訓的一個演示課件,他儘量想做到結構相對的完美,於是每一次做雕刻調整,都必要有真實的資料可循。

先是在靜態的心臟上做描繪,刨除掉血腥的那部分,只保留最基本的心臟結構,用細微的褶皺呈現心臟內部不同的組織,手術照片、橫截圖、完整的CT影像、標本結構圖,都是參考項,優化處理過後,成為這張靜態圖上的一條條曲線,和深淺不一的孔洞。

然後就是讓這顆心臟「跳「起來,根據一批高精度CT圖像,參考其震動頻率,用計算機模擬出運動的效果,再把它渲染放大——這中間做了很多次的優化,給這顆心臟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濾鏡「。

部分製作動畫的流程圖 圖片來源:一目可視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顆心臟已經足夠「漂亮「了,現實的手術中,心臟這些器官往往都附著著血液和組織,顯得更加血腥和令人不適。不過這條視頻的留言裡,仍有不少網友表示」接受無能「。

夾雜在這些評論里,馬南發現了一條有些「刺眼「的評論——「就說為什麼要去留學」。在發布視頻時,團隊參考了頂級期刊《Nature》的排版,用了英文介紹,為了這條評論,他們重新打造了一個中文版的封面,並認真地回復了那位網友的留言——「是國內團隊做的哦,純國貨!「

這顆跳動的心臟,讓這個醫學可視化這個小眾的領域再次久違地被看見,那些成名的熟悉感又撲面而來,周舒揚這一次很想驕傲地告訴更多人,時隔六年,中國在醫學可視化的賽道上,已經可以和國外的團隊並駕齊驅,當年那個愛畫畫的醫生,再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

團隊重新創作的中文封面 圖片來源:一目可視

創造一支隊伍

2017年的情人節,因為用數繪板畫了一幅逼真的「小心肝」,周舒揚突然火了,電話被打爆,先後接受了十幾家媒體的採訪,他被稱為最會畫畫的中國醫生,他的同行評價他的畫「能滴出水來」。

周舒揚用數繪板繪製的「小心肝」 圖片來源:一目可視

事實上,在胃腸外科做醫生七年,周舒揚畫的最多的,還是簡筆畫。

外科手術對於患者來說是一件難以理解透徹的事情,常常有醫生比著CT影響對患者解釋很久,還是一頭霧水。周舒揚每次給患者或是家屬講手術原理,都會現在空白的紙上畫一個胃,標記手術位置,需要切掉的部分用筆劃掉,往往會省去很多口舌。

圖畫,不僅是對患者最好溝通橋樑,也是與同行之間最高效的交流手段。目前的成像技術滿足不了醫學的解釋說明需求,如手術視野局限,無法展現器官全貌;大體標本組織脫水固化,色彩和形態失真等,這時作畫,便是最好的工具。

在周舒揚還在浙江大學學醫的時候,醫學教課書上大部分的插圖,都是手繪的線稿。研究生時期,他畫下了第一幅小腸,給師兄做論文的配圖,那時他曾好奇過一幅線稿的價格——幾十塊到一百多塊不等,打消了靠畫醫學插畫養活自己的想法。

在國內,這一職業還過於小眾,行業也普遍並不重視。但周舒揚還是用業餘時間慢慢在數繪板上研究如何點高光才能更加逼真,如何能用線條更精準地表達組織之間的層次和結構。他對「逼真」的追求一度到了極致。

被五花肉「饞」到的貓貓

雜誌和論文的約稿需求也隨著周舒揚繪畫水平的進步接踵而來,他當醫生的這七年,先後繪製了5本醫學教材,為各類核心期刊文獻配圖幾十幅,售價,也比那些教材上的線稿翻了十倍。

2018年,周舒揚下定決心要辭職。

是因為看到了醫學插畫正在發展的希望,也是因為想用插畫讓醫學交流變得更加簡單,辭職後的第一件事,他開了個培訓班,教醫生畫畫,教畫師學醫,他想讓更多的中國醫生,和他一樣都是優秀的畫師。

創造一個工具

周舒揚做到了,現在他公司「一目可視」的80多名員工里,一半是學醫的,一半是學繪畫的。

「我們用手藝養活了自己,也讓醫學可視化這個行業有了飯吃。」周舒揚說,曾經被他的五花肉饞到的加菲貓,它的孩子被養在了公司里,公司的書架上一層是二次元的漫畫,一層是醫學專業書籍,「在國外,最先進的醫學可視化公司的規模,也和我們差不多。」

公司書架的一隅

即便是嚴謹的醫學繪畫,作畫人也能尋找到藝術的美感,在公司做的一則吸入式疫苗的動畫演示片裡,微觀結構的肺部黏膜上漂浮著一簇簇絨毛,像是海底的珊瑚在搖曳。刺突蛋白、樹突細胞,它們冥冥之中都和大自然的許多樣子遙相呼應,而這些醫生藝術家,用動畫把它們還原了出來。

一目可視化製作的動畫截圖

公司里的大部分員工都有著跟周舒揚相似的經歷——年少時喜愛畫畫,卻因為種種現實原因走向學醫道路,兜兜轉轉又在醫療的領域裡找回曾經的夢想。即便如此,仍有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為何放著好好的醫生不做,還要再去畫畫。

周舒揚一直試圖向更多人證明,醫學可視化的意義。

他不再執著於畫出最逼真的器官,而是講目光放在了受眾更加廣泛的醫療科普上,他在培訓課上經常提起一幅漫畫,那是一個老人背起扁擔閃到腰的場景,在疼痛的地方,他清晰地標註了人體內部組織的變形,即便是沒有任何醫學儲備的孩子,也能看懂。

圖片來源:一目可視

「你擔心被AI繪畫所取代嗎?」面對潮新聞記者的提問,周舒揚與合伙人馬南相視一笑,似乎早有準備。

馬南展示了公司資源庫里數千幅作品,而AI繪畫前期需要投餵大量的基礎內容,這正是他們的獨有的優勢。雖然目前,AI只能完成瀏覽性的繪畫創作,但對於醫學繪畫這一領域,由於缺乏基礎的學習資料,AI能夠做的,幾乎很少。

「但我們已經嘗試在做了。」馬南說,從去年開始,他們就一直在攻克AI作畫用於醫學可視化領域的技術難關,既然AI的時代早晚要來,不如主動做那個吃螃蟹的人,自己創作出AI在醫療繪圖上的工具,生產出更多有價值,科普意義的繪畫作品。

或許到了那個時候,醫生給患者講一台手術,可以不再用簡筆畫,醫學生的課本里,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手繪線條,生命以更鮮活卻更溫柔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眼前,正如那顆跳動的心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