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0天!C9,再發Nature!

岷縣發佈 發佈 2024-05-10T19:57:57.174104+00:00

北京時間2023年2月23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谷保靜團隊等與國內外合作者通過研究,用一組組數據科學量化了老齡化的影響,首次闡明了農村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路徑,並給出了應對方案。

北京時間2023年2月23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谷保靜團隊等與國內外合作者通過研究,用一組組數據科學量化了老齡化的影響,首次闡明了農村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路徑,並給出了應對方案。相關成果以「Ageing threatens sustainability of smallholder farming in China」為題發表在Nature上。

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公管學院/環資學院博士生任琛琛,共同一作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周欣悅,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谷保靜。論文合作者還有浙江大學環資學院的徐建明教授,以及英國生態水文中心的Stefan Reis教授等。

據悉,這是繼2023年1月5日在《自然》發表文章後,谷保靜團隊再次登上《自然》

課題組利用浙江大學的中國家庭大資料庫中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約15000個農戶調研數據,採用多元回歸模型探究了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可持續進程的關係。

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大約有6000萬畝耕地棄耕與農村人口老齡化有關,使全國平均農地規模減少約4%,對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

△2019年中國各省農村老齡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同時,農村老齡化與農地規模的變化使農業機械投入減少6%,化肥和有機肥投入分別減少2%和64%;單位面積的農業產出和勞動生產率分別降低5%和4%;農民從農業部門獲得的可支配收入減少15%。但另一方面,化肥投入的減少並沒有減少化肥流失,農村老齡化導致與化肥流失相關的環境污染效應增加3%。

也就是說,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會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威脅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對不同的農業經營模式進行了對比。

相對於傳統的小農耕作,以家庭農場、合作社農場與工業化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受老齡化困擾較少。農場裡的年輕人多,他們的文化水平也更高,且平均農地規模明顯更大。這表明新型經營主體會吸引擁有較高教育水平的年輕農民來經營大規模農業。

△2019年傳統小農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對比

同時,在2019年,新型經營主體的總投入、化肥和機械投入分別比傳統農業高41%、113%和68%。種種因素的疊加,顯著提升了農場管理水平——與傳統小農相比,其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24%,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9%。

於是,團隊又設計模型進行模擬計算。他們發現,如果未來中國能鼓勵傳統小農持續向新型經營主體轉型,農業投入、農地規模和農民收入將在2100年分別比2020年增長約14%、20%和26%,還能減少4%的化肥流失。

由此課題組認為,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可以扭轉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可持續發展方面優化

論文評審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大大推動了對農村人口變化和農業發展關係的科學理解,闡明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為應對農村老齡化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路徑。此外,這項工作還對實現「無貧困」和「零飢餓」等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特別是對中國以及全球其他面臨相似問題的國家和地區。

來源:浙江大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