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前HR透露職場「潛規則」,3類學生不會要,怪不得上岸這麼難

慧聰教育 發佈 2024-05-10T23:11:49.407759+00:00

到大三下學期,大學生們紛紛開始關心校招,著手製作簡歷準備材料,即使離畢業還有一年,也可以先積累經驗,要是有實習的機會就更好了,避免畢業後一問三不知。

到大三下學期,大學生們紛紛開始關心校招,著手製作簡歷準備材料,即使離畢業還有一年,也可以先積累經驗,要是有實習的機會就更好了,避免畢業後一問三不知。

春秋招是大學生不可錯過的機會之一,尤其是名校生,各大企業到校園招聘,要是能直接被「預定」,畢業後不用再擔心就業問題,校招企業也有保障,對於應屆生來說,offer就像是資格認定證書,能被名企大廠認可的畢業生,以後跳槽也有優勢。

現實遠比想像殘酷,多數學生即使參加校招,也就業無門,等到畢業後社招,也難以找到理想的崗位,簡歷沒少發,回信卻寥寥無幾,讓不少畢業生疑惑,不知自己為何技不如人。

華為前HR透露職場「潛規則」,3類學生不會要,怪不得上岸這麼難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新興行業發展迅速,為大學生提供不少新的選擇,比如短視頻走紅以後,剪輯師、主播等成為熱門崗位,很多網際網路大廠紛紛崛起,華為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都招聘了大量高等教育人才。

任正非還推出「華為天才少年」計劃,被聘用的畢業生年薪在100萬到200萬之間,妥妥的百萬年薪選手,但想要入選這一計劃,對大學生要求較高,屬於極少數名校生碩博生的狂歡,華為提供給普通職員的待遇也不低。

之前有人統計,華為平均月薪為19748元,月入兩萬也超出很多畢業生的想像,殊不知該公司平均年終獎為52837元,畢業生入職後薪資可觀,大企業說出去也體面。

不少專業對口的畢業生想嘗試一下,萬一被錄取了呢?也有不少往屆生自認能力達標,追求更好的職場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投簡歷,但真正能進入並不多,華為前HR透露職場「潛規則」,原來這3類學生直接被定了性,怪不得他們上岸這麼難。

頻繁跳槽的大學生,剛進入社會需要磨合一段時間可以理解,但有的畢業生穩定下來也經常換工作,例如一兩年內跳槽五六次,這也從側面說明畢業生沒恆心,比較浮躁。

部分畢業生或許是眼高手低,又或許追求新鮮感,經常換工作個人原因居多,這類學生到了大廠可能也比較浮躁,所以HR看到簡歷後會下意識排除,除非能力超強。

業績逐年下滑者不會要,HR調侃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意思是畢業生工作後沒有長進,還慢慢退步,比如一開始在大廠工作,後來跳槽到中型企業,最後去了小微企業,要是再想回到大廠,可能回不去了。

雷打不動者不要,這種畢業生和第一類正好相反,短時間內工作變動特別小,說明這樣的畢業生比較保守、潛力小,大廠作為更新換代很快的企業,這類畢業生也不會得到認可。

分析:

可能有不少畢業生認為,這樣的篩選人才方式有些極端,但不得不說這是比較快速的方式,想進大廠的人數不勝數,挑剔的招聘方式,確實能快速篩選人才,但對部分畢業生不太公平,大學生也要理性看待。

其實這些框架都是為了約束普通畢業生,高精尖人才另當別論,想要進入大廠的學生要做好心理準備,職場比你想像得還要殘酷。

名企大廠對畢業生要求較高,學生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隨著教育的發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逐漸增加,人才暴漲,就業市場崗位卻沒有明顯變化,導致就業壓力增大,即使上岸以後,也面臨準備巨大的挑戰,尤其在大型企業,更新換代太快。

大廠管理制度完善,996盛行,基本天天需要加班,工作壓力較大,若是學生太過獨特,可能還會成為眾矢之的,需要畢業生時刻保持緊張。

名企大廠確實薪資豐厚,但需要畢業生付出成本也更多,畢業生要理性選擇,不要以透支健康為工作前提,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業要謹慎考慮,尤其是普通大學生,容易成為裁員降薪的幸運兒,就業要未雨綢繆。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的學生或許更適合大廠的工作環境,能激發出無限的潛力,但也有可能一直被內耗,每個人適合的給工作不一樣,要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分析。

在校大學生也要注意,提前進行職業規劃,最好對理想崗位有充分的了解,就業不能盲目跟風,選出適合自己的崗位最重要。

今日話題:對於畢業生求職,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