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高效能人士的生產力秘密

linkedin中國 發佈 2024-05-11T16:26:12.636733+00:00

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都有這麼一個感觸:隨著年齡增長,一方面,身體開始出現小問題。以前深夜工作是家常便飯,現在稍微睡得晚一點,第二天一定會頭痛。另一方面,精神狀態也開始走下坡路。經常會時不時走神,忘了在做什麼,一天下來總會精疲力盡。

最近和朋友聊天,大家都有這麼一個感觸:

隨著年齡增長,一方面,身體開始出現小問題。以前深夜工作是家常便飯,現在稍微睡得晚一點,第二天一定會頭痛。

另一方面,精神狀態也開始走下坡路。經常會時不時走神,忘了在做什麼,一天下來總會精疲力盡。

有時明明有大把時間,卻什麼都不想做,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就想靜靜癱著,讓時間給「消磨」掉……

仿佛整個人變成一台沒有生產力的機器。

本文作者smoul,翻譯自Medium平台。

https://moulshree.medium.com/productivity-habits-of-millionaires-e23a41c238c3

生產力的本質

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是人的本質力量,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

隨著工業時代機械化的普及而興起,人類得以擁有了克服自然與人力的能力,而不同單位的能動性不同個體的行動力也擁有了同一個衡量標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需要為自己的社會生產力提供能動性,進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就像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一樣,人雖然是潛力最接近無限的生物,卻有著體力、耐力等不同物理形式的桎梏。既然生產力如此重要,要如何保持高效的生產力,似乎成為我們在成長道路中非常重要的議題。

在《Productivity Habits of Millionaires》一文中,作者指出了當今社會對於生產力的片面理解,並通過總結許多普適概念里「成功人士」的答案,為我們提供參考。

「高生產力」VS「高效的生產能力」

首先,文中提到「高生產力」與「高效生產力」的區別。

這幾年,我們大多討論「內卷」「九九六」等圍繞著個體生產力展開的社會話題,其實也囿於生產力的困擾:「生產力」一詞曾經被視為完成工作的保障,而現在逐漸被「無腦追求高生產力、放棄高效生產能力」的負面含義裹挾

一個工廠可以通過晝夜不歇的勞動作業來實現生產力的提升,但一萬台機器共同作業,在如今都不一定有一顆小小的中控晶片完成得更快,而後者相比之下就實現了「高效生產」。

因此,我們應當要追求的,並非是數量層面上的生產力,而是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作業,即「高效的生產力」。

該文章還隱晦提到了職場上時常出現的PUA現象。比如,你的上司是否會時常將諸如此類的「鞭策」掛在嘴邊:休息是為弱者準備的,哪怕休息一秒鐘都是可恥、有罪的…

這些,都是對生產力的狹隘理解

文中提出,真正的「高生產力」,從不是盡所能地埋頭苦幹,直到用盡最後一絲力氣;也不是像馬拉松運動員一樣,克服身體的怠惰不斷流汗、爬行,直到終點。

積極的生產力並非是肉體的博弈,而體現在精神力量、時間管理等層面中。它是一種讓我們不斷靠近、掌握「真正需求」的方式

而後,文章作者列舉了他認為擁有「真正生產力」的名人,並嘗試讓我們逐漸掌握提高生產力的技巧。

成功人士怎麼說

  •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

一般成功人士和超級成功人士的區別是,超級成功人士幾乎對所有事情說不。」(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曾經的世界首富巴菲特,並非是將24小時全情投入工作的賺錢機器,他始終堅信必須要設定工作界限,並要求自己只在擁有工作能力的時候才投入工作。

很多時候,一個工作狂可能會為了完成工作努力突破自己的極限,儘管身體已經透支,他們仍然想儘可能多地再完成一項任務。長此以往就只會耗儘自己的能量。

因此,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及時拒絕不合理的工作任務是維持高生產力的重中之重

  • 馬克·庫班(Mark Cuban)

投資界的傳奇庫班則專注於不斷吸取新鮮的知識來鞏固自己的成功。儘管他已經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依然儘可能保持閱讀習慣,無論是報紙、信件、文章還是小說。

庫班對知識有著天然的渴求和敬畏,在這件事上從未設定時間限制,始終堅信每一本書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夠不斷夯實我們的信息架構。

他認為,閱讀不僅可以帶給我們知識,也能在工作和休息之間達到緩衝作用,讓大腦從高速運轉的工作狀態中抽離,但又能夠獲得新的收穫,不至於浪費時間

  • 比爾·蓋茨(Bill Gates)

這位微軟創始人認為,在高效的生產力面前,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在當今社會,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工作上,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時刻」。

特別是在線上辦公大流行的現在,我們脫離了辦公室的場景限制,每天可能從睜眼就開始開會,最後帶著疲憊的眼睛倒在床上。

因此,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保證個人時間不被壓縮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比爾·蓋茨認為,冥想(meditation)是所有人都應該培養的一種習慣,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並帶來精神上的平靜。在早晨開始工作前冥想,並在睡前進行10分鐘冥想,保持這種習慣將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傳奇小說家、編劇史蒂芬·金提出了一種較為溫和的平衡戰略(level strategy)來對待工作。

他認為,穩定、一致地處理工作永遠比輕率、緊急要好。在工作中,穩定性能夠培養良好的習慣並逐漸提升工作技能,而總將成噸的工作堆積在一起緊急處理將十分影響工作質量。

以他自己為例,史蒂芬·金堅持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每天完成10頁紙的寫作,無論工作日、周末還是節假日,日日如此。

在這樣的堅持下,寫作對他來說變成十分自然、規律的事情,寫作技巧也在曠日的堅持下逐漸提升,就像運動員練成了肌肉記憶一樣。

  •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跟馬斯克總是技驚四座的酷炫商業手段不同,他在生活作息上是十分「保守」的。

他曾公開表示並不認同熬夜行為,並堅持從充足的睡眠中來恢復身體和眼睛,每天保持6-8個小時的睡眠是健康的必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第二天的工作

  •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富蘭克林曾提出,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十點就寢,而在醒來時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今天要完成哪些事情?在睡前的十點鐘再問自己:我今天完成好了哪些事情

因此,長時間的工作需要切分目標,為自己每天制定2-3個主要目標,並確保它們完成,或許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 理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

人的靈感是創意的搖籃。維珍集團的創始人布蘭森認為,我們產生的每個想法都十分珍貴。他認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每天都會逐字逐句寫下接觸到的每個點子、每個反饋、每個建議。

他表示,將所有抽象的東西用筆記錄下來是很有益的實踐,特別是當想法受阻時,可以回過頭來翻閱這些筆記,它能讓你回憶起當時所有的細節。

寫在最後

簡而言之,儘管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提醒需要努力、奮鬥,但就像電影《陽光普照》中反覆出現的那句台詞: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真正的生產力是由效率而非無用的時間搭建起來的。

儘管我們無法復刻以上這些非凡人士的成就,但從他們經歷中提取到的方法,能夠普及給每一位渴望提高生產力的年輕人

——或許,今天就是開始改變的日子。

寶潔HR深度解析,AI助你打造求職敲門磚:

簡歷、校招崗位、寶潔八大問、管培生項目

現在訂閱,抽取職場好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