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來了,米歇爾來了,馬克龍也要來,歐盟不再跟風美國?

中國日報網 發佈 2024-05-11T17:10:25.808522+00:00

近期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先後訪華,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訪華在即,顯示出歐盟欲加深對華合作,力避加入美國主導的全面反華陣營,捲入地緣政治對抗的跡象。

導讀

全球地緣政治經歷深刻變化,中歐關係的走向將影響深遠。面對俄烏衝突帶來的多重衝擊、美國試圖集結歐洲盟友遏制中國崛起的強烈攻勢,歐盟應充分考慮對華經貿關係的重要性。近期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先後訪華,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訪華在即,顯示出歐盟欲加深對華合作,力避加入美國主導的全面反華陣營,捲入地緣政治對抗的跡象。

作者:本雅明·波戈相

(Benyamin Poghosyan)

亞美尼亞政治經濟戰略研究中心主席

中歐關係的未來是當前國際關係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世界格局由單極向多極化演變,大國競爭日益激烈,世界秩序的未來面臨嚴峻挑戰。多極化世界註定會成為你死我的戰場嗎?亦或是說在氣候變化、流行病、跨國犯罪等共同挑戰面前,不同「極」之間的良性競爭將有利於全球發展?

在當前挑戰和機遇並存的環境之下,歐洲的未來備受關注。歐洲是將作為獨立一「極」而存在,還是會像英國或美國的一些亞洲盟友一樣,成為美國這一「極」的附庸?如果歐洲加入由美國主導的「西方極」,那就意味著歐盟將接受並追隨「遏制中國」等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美國努力讓歐洲成為其對華政策的協同參與者。在美國的影響下,北約在新戰略概念文件中對中國使用了負面措辭。該文件稱,中國的「野心」和「脅迫」政策,以及中俄之間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對北約成員國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造成挑戰。而在2022年3月,歐盟發布的《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中,再度強調其對華關係的三重定位——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戰略指南強調,歐盟應當同中國在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合作,但需要確保中國的發展有助於維護全球安全,不會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也不會對歐盟的利益和價值觀造成挑戰。歐盟強調,歐洲需要強有力的團結,並與其他的區域和全球夥伴密切合作。今年1月10日,北約與歐盟簽署了第三份有關雙邊合作的聯合宣言,其中聲稱:「中國日益增長的自信和政策已然給北約和歐盟帶來了必須應對的挑戰。」

與此同時,俄烏衝突和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給歐盟經濟帶來了重大挑戰。儘管歐盟目前仍在繼續對俄施加經濟壓力,但一些歐洲人已經開始對現行措施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將導致歐洲「去工業化」。而在最近,美國為提高本國的投資吸引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通脹削減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已經帶動了一批歐洲企業遷往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承諾為企業提供巨額補貼,使得許多公司認為沒有必要再在歐洲投資。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例如,瑞典電池製造商諾斯沃特 (Northvolt) 已暫停在德國擴建工廠,而專注發展美國業務;瑞士光伏組件製造商梅耶博格 (Meyer Burger) 也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令外界懷疑其不會再對德國的工廠追加投資。

此外,歐盟決定大幅減少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也使得美國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增加。這一「降」一「升」,再加上美國軍工產業開足馬力生產,為美國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額外利潤;而歐盟的經濟競爭力卻由此下降,發生經濟危機的風險也大大提高。

在當前動盪的經濟形勢下,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可能更加符合歐盟的經濟利益——中國既可以向歐盟提供產品,也可以為歐洲出口商提供一個開放的大市場。在此背景下,重新啟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可以為改善雙邊經濟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自2020年12月談判結束以來,該協定可謂是歷經一波三折。當時恰逢美國總統換屆之際,無論是即將離任的川普政府,還是將要上任的拜登政府,都在攻擊這一協定,認為它沒有充分解決中國「強迫勞動」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都是憑空捏造出來對中國進行抹黑的。美方的施壓很有可能導致了歐盟的批准流程遲遲未了。但是,至少在一些歐洲國家,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歐盟需要同中國進行合作,而全盤接受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對歐洲的未來而言並不是件好事。

2022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一支「豪華企業代表團」訪華,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了會談。他是過去三年以來首位訪華的歐洲國家領導人。就在訪問之前,在朔爾茨親自推動下,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收購漢堡港「福地」貨櫃碼頭股份的協議終於獲批。根據該協議,中遠海運被允許收購該碼頭24.9%,而非最初希望的35%的股份,且並未獲得漢堡港的運營決策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朔爾茨剛走不久,緊接著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也對中國進行了訪問。他在訪問期間表示,歐中關係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歐盟最大的商品貿易夥伴,每日貿易額近20億歐元,中國占到歐洲進口總額的22%以上。

朔爾茨和米歇爾的先後訪華,以及法國總統馬克龍即將進行的訪華,表現出歐盟在對華關係的問題上,觀念正在發生轉變。馬克龍計劃的訪華之際,適逢歐盟正尋求重新調整其對華和對美貿易的地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為本國企業提供巨額補貼,歐盟也在加緊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加以應對。越來越多的歐洲政界人士、專家和學界代表開始將對華關係視為增強歐盟經濟韌性的重要支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歐盟將在未來的地緣政治鬥爭中與美國對抗,但也確實表明歐盟可能將不再盲目跟風美國的對華政策,轉而尋求發展對華經濟合作,並採取措施解決共同問題。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標題為 "Under no illusions"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馮小源、楊恆瑞、尹康君、韓婧伊、王晨曦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