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老人如何養老

賀雪峯 發佈 2024-05-12T19:56:37.405570+00:00

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老人如何養老王春凱老家位於河南安陽,過年回家跟家人聊起養老問題,發現大部分老人對養老都不是太擔心,而且都希望在農村養老,而不是進城養老。由於婚姻壓力和教育壓力,以及家庭的日益富裕,村莊中幾乎家家在縣城購買了房子,本村距離縣城25公里,在縣城購房率達90%以上。

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老人如何養老

王春凱

老家位於河南安陽,過年回家跟家人聊起養老問題,發現大部分老人對養老都不是太擔心,而且都希望在農村養老,而不是進城養老。由於婚姻壓力和教育壓力,以及家庭的日益富裕,村莊中幾乎家家在縣城購買了房子,本村距離縣城25公里,在縣城購房率達90%以上。縣城購房也主要是年輕的兒媳婦在縣城陪孩子讀書住,而老人並不去縣城住,更願意住在老家,種種地,干點零活,而不是進城養老。但家中年輕人往往希望自己的老人能進城,進城有暖氣,購物也方便,但老人就是死活不進城,常常會產生一些家庭矛盾。但一般大多數年輕人都還是聽老人的,讓老人在村養老,等生活不能自理之後再接到縣城。

(一)進城後大娘老年智呆了

今年回老家,碰到了進城已有5年的大娘,發現她竟然老年痴呆,不能記起我的名字,且走路需要人攙扶著,這令我大為吃驚。今年71歲的大娘,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女強人」,不僅身體好,而且能力特別強,個性也很強;大爺在十多年前因病去世,她從來沒有對現實抱怨過,家中事情幾乎都是大娘做的,是村裡面人人佩服的人。大娘有兩個兒子,沒有女兒,二兒子在外地,大兒子在本地縣城工作。大約在5年前,大兒子要求大娘進城,理由是農村只有大娘一個人,在城裡會過得更好。大娘剛開始不進城,因為這事鬧了好久,最後也是大兒子強行把大娘弄進了城裡居住。那時候,我記得大娘的身體一直特別的好,還一個人種了五畝地。進城後大娘基本上無所事事,就是每天坐著。

問了下我爸大娘進城後為啥會五年就變得身體如此之差,比留在村莊裡的老人身體差了好多。老爸說:「你大娘如果在農村,絕對不會老年痴呆的。因為進城後兒媳婦也不讓你大娘帶娃,也沒有地可種,身邊的鄰居也到不認識。造成你大娘每天就是無所事事,坐在巷道中一個人發呆」。

老人其實只要沒有失能,都是希望能動一動,最怕的就是坐在那一動不動,無所事事。在快速的城鎮化背景下,很多家庭子女都進城買房,希望把父母也接到城裡,但是在城裡往往面臨的一是無所事事,因為在老家可以種種地;二是沒有人聊天來解悶,城市裡都是陌生人社會,幾乎人與人之間聯繫不多,造成社交困境。在農村的老人,只要能夠自理,養老就不是問題。我們經常所說的養老,什麼是養老,其實是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才需要養,而生活能夠自理的時候,往往並不需要養老。只要在農村有地,老人的生活會過得自由自在,會生活的很好,也能減輕子女的負擔。子女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養老,希望老人進城,其實恰恰不利於老人養老,還可能造成老人提前衰老,就如我大娘一般。

(二)儲蓄能力強的農村老人

大姨今年70多歲,兩個兒子都已結婚,最大孫子也快20了。過年回家走親戚聊天,無意中聊到大姨和大姨夫兩個人,都是農民,這些年積蓄有20多萬,甚為吃驚。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感覺老人在農村種地收入沒有多少,怎麼可能攢這麼多錢呢?後來問了下主要的收入來源,一是大姨和大姨夫在老家主要是種地,種了6畝左右地,種植玉米、花生、紅薯等,收入每年10000左右。二是靠山吃山,散種的花椒樹、核桃樹、杏樹、柿子樹每年能收入幾千,以及夏天摘山上的野酸棗樹也能收入好幾千。三是國家養老金每人一年一千多,兒子幾乎不給錢,自己還會給兒子錢。大姨收入其實不算多,但每年也能弄個幾萬,最重要的是平時基本上無任何開支。人情開支很低,一般一次五十,最多一百;蔬菜米麵油等吃用都是自己種的;燒的柴火;其他的就是日常小病支出。

農村老人呈現出很強的儲蓄力,只要有地和自己身體能動,就有收入來源,就不用向他人要錢,生活的也可以很體面。但一旦進城,往往就成為閒人,沒有了收入來源。因為進城往往只能看大門之類,而這些不自由的職業是老人們最不能忍受的。在農村自由自在,自己種種地,閒了山上溜達下,不挺好?

老家農村老人普遍儲蓄能力都較強,老人儲備錢主要用於未來大病支出,以及孫子結婚自己會出一部分。農村老人只要不生病,在有地的情況下,開支其實很小,儲蓄能力強,養老也沒有較大的壓力。同時還能夠額外支持進城的子女,為他們提供蔬菜和米麵油等生活必須品,成為家庭的重要後備力量。而過早的進城,不僅導致老人過早喪失收入來源,也會造成老人過早的衰老。在過度老齡化的今天,積極老齡化的關鍵在於調動老年資源,充分發揮老人們的餘熱,不僅能夠讓他們成為家庭和社會積極的建設者,也能夠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

(三)生命周期與農村老人養老

老人進入老齡化階段,其實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有勞動能力階段,二是無勞動能力但生活可以自理,三是生活不能自理階段。在有勞動能力階段,農村老人一般是在家種地,或者進城帶娃,往往能夠發揮餘熱,貢獻自己的力量。而帶娃往往具有周期,即在小孩長大後,老人往往還是會回歸農村,因此回到農村只要有勞動能力仍然可以實現自養。農村的土地制度和天然的熟人社會能夠為老人提供一個很好的養老場地,讓他們安享晚年。

在第二個階段,往往是老人沒有了勞動能力,但仍然可以生活自理,這個時候家庭負擔也不重。主要是自己以往的積蓄和子女出一部分養老錢即可,老人也能夠維持較好的狀態,在村莊中走走看看,聊天閒談,也是一個快樂的階段,養老不是問題。

在第三個階段,即失能期,這個時候養老負擔較重,但一般而言,只要老年人夫妻中有一方是身體比較健康,也不是問題。村莊有一個老人癱瘓在床上十年,都是老伴一直照料,其他家人幾乎沒有介入,只是去醫院看病時才去陪護,日常照料都是老伴來管。因為只要老人年齡不是太大,即使有一方成為失能老人,另一方也可以進行照料。只有在80歲左右的老人,才可能需要人陪護和照料。而這個照料在農村,其實是可以通過熟人社會來低成本的解決。通過僱傭本村人,由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或通過互助養老機制,也能夠很好地解決。農村養老的關鍵在於失能階段,在有勞動能力階段,賦予農村老人自由種田的權利,老人就能夠實現自養,這也是我們土地制度的偉大之處。

而在失能階段,依託於農村天然的熟人社會,通過適當的資源介入,也能夠為農村老人提供比較好的養老環境。在未來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農村,如何提高老人養老質量,是一個值得持續深思的一個問題。最起碼,近20年內,還是有一批老人希望能夠在村養老。

也許20年後,當我們城鎮化進入到另一個階段,進城養老會成為人們的首選。但是,在現階段,如何為農村老人提供很好的養老保障,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養老,是需要我們去探索和認真分析的一個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