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丁蜀筆會|徐錦江:丁蜀拾壺——紫砂過眼錄

文匯網 發佈 2024-05-13T01:58:03.595537+00:00

上海人家中但凡有些文化的,總有幾把紫砂壺,多半是別人送的,自然也送人,真正送到嘴邊上的,其實並不多。

陶都回來怕看壺。

正應驗了一句廣告詞: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

上海人家中但凡有些文化的,總有幾把紫砂壺,多半是別人送的,自然也送人,真正送到嘴邊上的,其實並不多。

◇◇◇

回到家裡整理庋藏著的那些紫砂壺,一溜擺在桌上,再將從丁蜀買回的那把價格不菲的小壺放到中間,才知道眼光是多麼重要。

◇◇◇

看到這些身邊的紫砂壺,自然會聯想到陶都宜興,但真正到了宜興,才知道制陶工藝的核心地在丁蜀鎮。其實許多知識都知道得半斤八兩,或者經不起盤問,或者經不起推敲。丁蜀之行,可以說是一次關於紫砂的啟蒙。

◇◇◇

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統稱。陶都在宜興,瓷都景德鎮。陶器穩重,瓷器輕盈;陶器聲悶,瓷器聲脆。制陶講堂口,制瓷講作者,當然,也不是一概而論。

◇◇◇

丁蜀鎮得名於丁山和蜀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湖,可謂山水城市。西北角有兩條龍,一曰青龍,一曰黃龍,山因龍名,青龍山盛產青石,黃龍山盛產黃石。不知多少萬年前,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黃龍山上下顛倒,灰岩層向北滑動,露出了造福一方的砂岩土層。不同於岩石,砂岩土形如岩石,卻溶於水,岩土有紫泥、朱泥、團泥之分,無需加配其他原料,搗磨後經過揉泥、拉坯、印坯、利坯、上里釉、畫坯、混水、施外釉、挖足底、燒窯等工序,即可製成陶器。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上釉用噴、吹、浸、燒、盪等法。製成的紫砂有素器、花器、方器、筋囊器之別,陶刻、雕塑、描金、泥繪之分,日常、藝術、工業之用。除了紫砂,宜興陶製品還有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合稱「五朵金花」。

◇◇◇

陶中紫砂,紫砂看壺,壺中天地寬。10大經典款分別為供春、石瓢、西施、秦權、德鍾、仿鼓、魚化龍、井欄、水平、掇球。自然也不是定於一尊,也有不同的說法。也因為這些器識高爽,風骨魁奇的千姿百態,才有令人醉心動色的興象和玩頭,令痴迷者欲罷不能乃至玩物喪志。

相傳最早的陶壺刻名作者是明正德年間的供春,紫砂壺因此進入作者和文玩時代,距今也才500年左右。供春確有其人,原為書僮,給使之暇,童心勃發,參照金沙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製作成指螺紋隱現可按,把內壺身用篆書留名的小茶壺,器形古樸可愛,一時間在文人雅士中風騷起來。「樹癭壺」名不虛傳,民國時流落民間,然已缺蓋,一制壺名家為其配上瓜鈕蓋,書畫大師黃賓虹過目後認為樹癭的壺身上不會長出瓜鈕,遂由另一制壺名家重配靈芝蓋。至今流傳有以瓜鈕和靈芝為蓋的兩種供春款。原壺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曾於世博會期間展出,可惜未謀其面。供春壺的成功可證兩點:藝術起源於遊戲,需要文人背書。

◇◇◇

紫砂壺的鼻祖為供春,中興功臣則為顧景舟。顧老位列紫砂七大老藝人之一,也是新中國首位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藝術家,業界譽之為「壺藝泰斗」,究其原委,一是藝精養深,二是往來名流,三是學術有成,四是弟子有為,五是壽運相濟。從照片相貌看,顧老清癯端莊,溫醇慈和,一派安詳,一絲不苟。壺如其人:沉毅、冷靜,峻整中包含中庸,勁健中透出智慧。

◇◇◇

陶器形式上不同於二維的書畫,而是三維立體的藝術,堪稱建築的縮小版,所以也可以從哥德式、巴洛克式、維多利亞式、包浩斯式建築風格,甚至是現代建築大師的藝術風格中汲取靈感。而在內涵上,和其他中國傳統藝術一樣,小小的紫砂壺或端直駿爽,或圓通寬厚,或仙風飛逸,或歷落脫略,或奇古雅朴,縱橫相涉,闔辟相生,同樣可以融契承載儒釋道等中華文化的底蘊。制壺者自然也可以藉此恢擴才情,醞釀學問。

◇◇◇

人與壺需要對話、交流和互動。「紫砂九雋」是宜興的一個中青年藝術團體。其負責人史小明對我說,師傅徐秀棠嘗云:你喜歡壺,壺也會喜歡你,你看壺越看越喜歡,壺也會越來越喜歡你。而徐秀棠的師傅正是顧景舟。同齡屬虎的九雋之一范建軍一頭飄逸的長髮,早年舍家母紫砂之學而嗜書畫,倒過頭來再愛上紫砂,便將書畫陶刻融為一體。在送給我的精美介紹冊上用篆隸兼備的書法,題上了「壺中般若」四字,煞是可愛。其實所有藝術都循著技、藝、道的路徑發生,到最後都是功夫在體外,或曰:煉神為上,鍊氣次之,鍊形又次之。佛法即是人情,做壺即是修行。悟到「禪茶一體」的范澤鋒傳承有致,在創作時喜歡將某個靈感藏於壺的內壁甚至壺嘴裡,懂它的人意外發現後自然會心一笑。毛子健的一把團泥方壺,虎型取樣自鐘鳴鼎食之器,令我愛不釋眼,可惜囊中羞澀,且是非賣品,只好望壺興嘆,留其美於天地間。紫砂九雋中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蔣雍君、顧美群、喻小芳花開一朵,各表一枝。還有蔣琰濱,以及未謀其面的范偉群。他們都已是省級工藝美術和陶瓷藝術大師。假以時年,必有大器存焉。到丁蜀賞壺,謹識之。

◇◇◇

鑑定一把壺的好壞,可以從泥料、出水、透氣、搭配、協調、造型、作者、神韻等功能和審美角度視之,其實多半也類同於其他藝術。最簡單的辦法:以水淋之,可辨真偽;以聲叩之,可辨新舊。形容一把好壺不是沒有包漿的「光可鑑人」,而是摩挲久之的 「黯然生色」。

◇◇◇

從蘇東坡遙指「此山似蜀」的蜀山,到范蠡隱跡泛舟的蠡河,從蜀山蠡河旁的古南街到「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東坡書院,一直到均陶研究所、龍德堂陶藝、紫砂九雋、宜興陶瓷博物館,一路行走,邊走邊讀,拾階而上,如行山陰道中,真正領略和傾倒於紫砂的魅力。

◇◇◇

宜興古稱陽羨。「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和「家有鈞瓷一片,勝過黃金萬貫」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同樣是老天爺賞飯吃,卡達人「富得流油」靠油,宜興人「興之所致」靠陶。和鑲金貼銀的土豪沒法比,但丁蜀陶藝人家砌樓蓋院的也不少,動不動一個私人博物館。雖然,丁蜀鎮並沒有像我見過的暴發城市那樣變得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從街上車來人往的煙火氣可以發現:紫砂文化滲透到日常肌理,鎮上人的日腳過得篤篤定定,陶式文化氣息時時處處撲面而來,不由得想起享有盛名的雅各布斯老太太的一句名言:「看一個城市有沒有活力,就看它的街道,如果街道有活力,城市就有活力,如果街道是乏味單調的,那麼這座城市也一定是單調乏味的」。難得的是丁蜀鎮鎮長伍震球同樣有清醒的認識,並不像一些地方官員那麼急急忙忙。可見長年沉浸於精工細作、不慌不忙的紫砂文化,已悟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道理。在丁蜀的基層幹部中,談吐不俗者比比皆是,村長中甚至有獲得陶藝大師稱號的藝術家和見多識廣的企業家。斯文如斯。丁蜀25萬人,10萬是丁漂,數字說明在城鎮間的搶人大戰中,丁蜀並沒有因為慢生活而落到下風。自然哪裡都一樣,文化也有雅俗之分,所到之處,有靜示「壺中般若」,也有赫書「招財進寶」。但事物的轉化之妙即在於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丁蜀誠如是,青龍山黃龍山就是金山銀山。「壺中般若」和「招財進寶」相行不悖。

◇◇◇

一場及時雨,讓我們趕上了明代前墅龍窯秋季開窯儀式。前墅古龍窯是陶都丁蜀悠久歷史文化的「活標本」「活化石」,是星羅棋布的歷史文化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寶。據說國內目前僅存三座仍在工作的古龍窯,一處是福建莆田仙遊的「陶客古龍窯」,一處是廣東佛山石灣的「南風古灶」,另一處便是丁蜀的「前墅古龍窯」。台上是多媒體的現代化舞台展示,頭頂上盤旋著無人機,一旁清晰可見高鐵通過,時不時傳來巨大的轟鳴聲。但這一切,都沒有妨礙不遠處隨風搖曳的層層稻浪,低掠過眼前的白鷺,以及開窯前穿著古裝舉行的「祭窯」民俗非遺活動,還有打開古早的窯門後從窯罐中莊嚴捧出的精美紫砂壺。這些穿越古今的場景令我和獲得過魯迅文學獎的曹宇翔老師印象深刻,相信在詩人曹老師的筆下會有更精彩的描述。台上的嘉賓說得好:600年的柴燒文化薪火相傳,水與土的交融,火的升華,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陶瓷藝術,而其中的一朵奇葩,就是紫砂壺。

◇◇◇

前墅古窯的形狀恰如一條盤旋而上的黃龍。

窯,還是那座窯,龍窯;土,還是千百萬年前,甚至億萬年前的那抷土,黃土。

◇◇◇

山水相依,人陶共生。千年窯火在丁蜀,經久不散。

作者:徐錦江

編輯:趙征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