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誅晁錯,被腰斬的一代賢臣晁錯!

聰慧的樂天派星期八 發佈 2024-05-13T09:15:26.988657+00:00

『『清君側,誅晁錯』』主要講述西漢時期,景帝乾元三年,為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晁錯上書《消藩策》,此舉激起了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義的武裝叛亂一段。

『『清君側,誅晁錯』』主要講述西漢時期,景帝乾元三年,為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晁錯上書《消藩策》,此舉激起了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義的武裝叛亂一段。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穎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他學貫儒法,學識淵博,深受文,景二帝的器重和寵信。也是景帝在做太子時期的重要的政治導師。

景帝前元三年,為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晁錯上書《削藩策》,此舉激起了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7個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義的武裝叛亂。在來勢洶洶的七個諸侯王聯軍面前,年輕的漢景帝並沒有做充足的戰爭準備。在袁盎的建議下,由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以「亡臣子禮,大逆無道」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雖說景帝很信任晁錯,但事已至此,他不能為了個晁錯,搭上整個江山,於是景帝就同意了袁盎的建議。事實上,漢景帝也多少有些病急亂投醫,晁錯建議削藩,只是在履行臣子的責任,具體拍板的是皇帝自己。當然了,皇帝自然不能認錯,但景帝沒有看出諸侯造反的真正原因,晁錯只是個藉口,就算沒有晁錯,吳王劉濞等人造反也只是時間問題。

迫於種種壓力,漢景帝批准了這個建議。倒霉的晁錯就這麼成了刀下鬼,晁錯的父親預知了一切,不僅是晁錯被腰斬,其家中老小也同時被殺。晁錯被殺之後,七國聯軍並沒有停下腳步,這回景帝劉啟鬱悶了,原來他殺錯了人。諸侯王造反,為的是奪取漢朝江山,而並非為了什麼削藩,那只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事實上,「清君側,誅晁錯」實則是漢朝中央集團和地方諸侯決戰的幌子。其一:吳王積怨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漢景帝是太子時,曾失手誤殺了吳王劉濞唯一的兒子。殺子之恨,吳王早就有反心。此後二十多年的厲兵秣馬,吳王已經積蓄了足以對抗中央的實力,而削藩正好給了他起兵造反的理由。其二:漢景帝削藩勢在必行漢朝自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大封諸侯,這些諸侯國跟中央一樣,經過文帝的休養生息,經濟實力大大提高。而吳王的封地,53個郡縣,地域寬廣,土地肥沃,在今天的揚州,有和中央對抗的軍事和經濟能力,而為了解決這個諸侯繼續做大的隱患,削藩對漢景帝而言已勢在必行。

晁錯的死,很大程度上有皇帝有關,漢景帝太過急躁,並沒有仔細分析事情原委,就糊裡糊塗殺了晁錯。其次,晁錯做事太過剛硬,不考慮後果,而且他幾乎沒有後援,自己沖了敵人的火力交叉點。如果有某位高官拉晁錯一把,再給景帝分析下形勢,或許晁錯就不會死。

要想成就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自己,朝堂之上爾虞我詐,明槍暗箭,一個不留神就可能身敗名裂。晁錯的削藩建議。

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後,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言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中央政權的權力就大大加強,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晃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並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中國歷來都有一些仁人志士,知道自己有風險,但為了心中的理想還是選擇義無反顧,正如林則徐所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西漢王朝欠晁錯一個道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