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喜鵲晚上在哪休息?是回到雜亂的窩裡嗎?

獵奇動物社 發佈 2024-05-13T22:32:06.520863+00:00

喜鵲是我們一年四季都能見到的鳥,這是因為它沒有遷徙的習性,屬於留鳥,即使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到了冬季它們依然會在樹木的頂端喳喳叫。作為一種白天活動的鳥,喜鵲我們經常在枝頭、田野里看到,但是到了晚上,它們就「銷聲匿跡」了。那麼,喜鵲晚上去哪休息呢?

喜鵲是我們一年四季都能見到的鳥,這是因為它沒有遷徙的習性,屬於留鳥,即使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到了冬季它們依然會在樹木的頂端喳喳叫。

作為一種白天活動的鳥,喜鵲我們經常在枝頭、田野里看到,但是到了晚上,它們就「銷聲匿跡」了。那麼,喜鵲晚上去哪休息呢?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它們會不會躲到雜亂的窩裡休息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喜鵲的習性

喜鵲與烏鴉都是鴉科鳥類,不過它倆的口碑卻截然相反,烏鴉通常被視為「不祥之鳥」,而喜鵲卻被視為「報喜鳥」,當然,這只是受文化影響的結果,其實,在整個鳥界,鴉科是最聰明的鳥類,而且它們的食物構成中都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害蟲,所以,無論是烏鴉還是喜鵲都是「益鳥」。

喜鵲是一種分布廣、數量多的鳥,它們廣泛的分布於歐亞以及北美大陸上。喜鵲有著高度群居性,除了繁殖期外,它們通常都是成群出現的,這種群居性讓它們成為了連老鷹都不敢招惹的鳥,一旦有老鷹進入它們的領空,就會遭到一群喜鵲的圍攻。

喜鵲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這主要是因為它們「不挑食」,作為一種雜食性鳥類,喜鵲會根據不同季節調整自己的「菜譜」,在夏季,它們會以田野里的各種昆蟲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為食。

而且喜鵲是一種親人的鳥類,它們的棲息環境通常是圍繞著人類的居住地進行分布的,往往人越多的地方,喜鵲數量就越多,它們甚至還能夠通過翻找人類的生活垃圾生存。

喜鵲是日行性的鳥類,每天早上6點左右就能聽到它們的叫聲了,這是在召集自己的同伴的叫聲,它們白天一直活動直到傍晚才會休息。

對於休息地點的選擇,喜鵲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不同的,在繁殖期,喜鵲夫婦會雙雙歸巢休息,因為雛鳥在羽翼豐滿之前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到了晚上喜鵲回巢後會將雛鳥攬到身下。

而在非繁殖期,喜鵲是沒有歸巢的習性的,它們甚至沒有固定的休息的地方,在哪裡覓食,到了晚上就會就近找一棵大樹就在上面休息了,到了冬季依然是如此。看到這裡許多小夥伴可能有疑問,是不是因為喜鵲巢太簡陋了,它冬天才不回巢休息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喜鵲巢雖然從外面看雜亂無章,但其實裡面另有乾坤。

「另有乾坤」的喜鵲巢

喜鵲巢通常會築在高大喬木的頂端,但是這個位置風非常大,所以,喜鵲巢必須要用到一些相對較粗的樹枝與樹頂上的樹杈搭在一起,這樣才足夠的牢固,再大的風也很難將它的巢吹下來,而正是這些粗壯的樹枝搭在一起,才讓喜鵲巢看起來非常的雜亂無章。

但其實,喜鵲巢遠不是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的,筆者也是在多年前老家一次伐木時才真正的了解到了喜鵲巢的厲害之處。

首先,喜鵲巢與大多數鳥巢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它的巢是橢圓形的且有封頂的,這個設計非常的厲害,因為大多數在樹上築巢的鳥,巢開口都是向上的,這樣一旦下雨,就只能靠樹葉來擋一擋雨了,所以這樣的鳥都是下雨趕緊回巢,將雛鳥和卵護在身下,結果一場雨後就成了「落湯雞」。

有了封頂的鳥巢,喜鵲再也不怕下大雨了,而且有了封頂的巢也會大大提高巢內的溫度,有助於卵的孵化和雛鳥的生存。

不能從上面出去了,聰明的喜鵲在巢的側面中間的位置開了1-2個洞,這就是它們的進出口,而且據農村的老人說,看喜鵲巢開孔的位置就能判斷今年的風向主要是什麼風了(與開口相反的風),不過,這個倒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畢竟喜鵲無法預知天氣。

其次我們再向里看,表面雜亂的樹枝其實是喜鵲為了增加巢的穩定性故意為之,裡面才是巢真正的精華所在。為了讓巢在下雨時儘可能少的進入雨水,喜鵲將巢內部頂端的位置用一些草和泥巴塗抹了一下,這就像我們砌了一堵泥土牆一樣,能擋住雨雪。

再往下看,從窩開口的位置下去約3-5厘米就是真正的窩了,這個窩相當的豪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許多獸毛、軟草等等,這是喜鵲的「床墊」,在床墊下是一層厚厚的泥土和枯草混合而成的泥土製內膽,厚度至少有2-3厘米。

敲開內膽後,與內膽外側接觸的是一些比較細小的樹枝,之後才是一些較粗的樹枝,這就是喜鵲巢整體的材料使用和建築風格,這種巢既能擋風遮雨,又能讓巢內的溫度維持的比較高,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過,想要築成這麼一個大且複雜的巢也是相當的費時的,通常需要喜鵲夫婦通力合作花費約3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工。而且除了這個繁殖巢外,勤勞的喜鵲夫婦還會在巢附近築幾個疑巢,這些疑巢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巢被一些巢寄生性鳥類(主要危害喜鵲的是紅腳隼,它會在喜鵲外出時,將卵產在喜鵲的巢里)危害的方法,不過,這些疑巢比繁殖巢要小很多,而且裡面也沒有任何的「裝修」。

所以,喜鵲巢並不像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那麼不堪,它的巢設計正是喜鵲高智商的體現之一。

既然喜鵲巢如此「豪華」,它們冬天晚上為何不歸巢休息?

顯然,喜鵲如果回巢的話,在寒冷的冬夜裡,要比站在樹枝上暖和的多,但是在冬季,喜鵲是不回巢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保暖能力。鳥是世界上最耐旱的脊椎動物之一,這一點從南極的企鵝就能看出來了,而且除了南極,鳥在北極等寒冷的地區依然有分布,這足以證明了鳥類的抗寒能力之強。

這是因為鳥的保暖能力太強了,它們除了」外套「(飛羽和正羽)外,還有」保暖「,也就是它們的絨羽,我們冬天穿的羽絨服(好一點的哈)其實就是鳥的絨羽,而且鳥的腿雖然沒有羽毛,但血管較少,再加上逆熱流交換的方法,讓它們也不至於」凍腳「。

第二:被逼無奈。喜鵲冬天不回巢其實也是無奈之舉,雖然它們是一種雜食性的鳥類,但是在冬季,植物凋零,昆蟲要麼凍死,要麼以卵和幼蟲的形態在土下越冬,喜鵲尋找食物是非常難的,到了冬季它們的覓食範圍是其他季節的至少5倍以上。

而巢是固定的,如果冬季歸巢就意味著喜鵲只能在巢附近覓食,畢竟飛的越遠,歸巢時消耗的能量越多,這樣就限制了喜鵲的覓食範圍,同時加大了它在冬季的能量消耗,是非常不划算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靠著自己的保暖能力,飛到哪就在哪休息來得更划算。

如今的喜鵲

喜鵲自古以來被人視為吉祥鳥,這一定程度的保護了與人比鄰而居的喜鵲,但是隨著一些高大喬木被砍伐、農藥的使用,土地的開墾,如今的喜鵲能適合繁殖的樹木和覓食的野生環境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使得一些地區的喜鵲種群已經有了明顯的下降,所以,如今的喜鵲與麻雀一樣都成為了三有保護動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