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又地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地震報導七項注意!

庖丁解news 發佈 2024-05-14T04:32:57.442730+00:00

近期,全球多地報告地震,當地時間2月20日晚,土耳其再次地震,最高6.4級,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213人受傷。

近期,全球多地報告地震,當地時間2月20日晚,土耳其再次地震,最高6.4級,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213人受傷。此前,土耳其已先後發生兩次7.8級地震。紐西蘭北島附近海域和菲律賓亦接連發生6.1級地震。

今年也是汶川特大地震十五周年、蘆山地震十周年,小牛採訪了親歷這兩次地震報導的記者,分享他們的報導經歷和經驗。


中新社四川分社社長鄒輝

一、趕往第一現場

與泥石流、礦難等突發事件不同,大地震、特大地震的受災面非常廣。如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災嚴重的汶川縣與北川縣之間,相距百餘公里。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前往最需要去的地方,考驗著媒體的判斷。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我剛從重慶分社調入四川分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對四川的地形不太熟悉,也沒有經歷過地震。因為震中在汶川映秀,便第一時間前往映秀。

在都江堰往映秀途中不久,道路就被巨大的山體滑坡阻斷,於是我和同事跟隨武警官兵從紫坪鋪水庫附近開始翻山越嶺徒步向震中挺進。

途中,墜石不斷從頭頂滾落,特別是臨近映秀五六公里時,因為橋樑垮塌,只能翻越被山石掩蓋的老路繼續向前,腳下就是咆哮的岷江,倘若腳下打滑或再滑下一塊石頭後果不堪設想。這五六公里的道路大家是摸著石頭一步一步挪過去的。

雖然這些經歷現在想來仍心有餘悸,但地震發生後,不顧一切趕往新聞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信息,這是我們的職業使然。


二、保持專業判斷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綿陽市北川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但當時因為通訊、道路中斷,外界很難在第一時間了解北川的真實情況。四川分社綿陽支社記者肖青採訪北川受災民眾後,發出快訊《有災民稱,四川地震重災區北川縣城基本夷為平地》。

這是中央媒體發出最早的關於北川縣城受災情況稿件。稿件的發出反映了記者對新聞的敏銳判斷。

稿件的及時發出讓外界了解北川災情,為北川贏得寶貴的救援時間。這也提醒著我們參與地震報導的記者,大地震、特大地震發生後,民間信源不一定錯,需要有自己的判斷。此外,採訪不是到達災區才開始,前往震區的路途上所見所聞,都是寶貴的新聞源。


三、保持新聞溫度

通常地震報導比單一的突發事件要複雜得多。報導中除了救援現場、受災群眾安置,還可以關注典型場所,如學校、文保單位等。地震傷亡數字、倒塌房屋數量如今官方都會及時發布,前線記者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更多地還原真實的現場情況,捕捉天災中人性的閃光點。

汶川特大地震後,為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四川分社設立了突發事件快速響應機制,近年來還配備了包括應急電源、帳篷、雨衣、乾糧在內的應急採訪包。雖然大家都不希望有大的地震發生,但是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必須隨時做好準備。


中新社四川分社副總編輯徐楊禕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蘆山地震當天我正在外地出差,因為沒買到機票,第二天一早才回到成都。到達成都後沒有馬上回家,而是拖著行李箱直奔分社,進行後方配合。4月22日,我和同事作為第二批小分隊,抵達蘆山地震震中。在蘆山前後待了一個月。

一、聚焦地震本身

在破壞性較強的大型地震現場,採訪過程中需要避免對震區民眾產生二次傷害。若採訪對象有親屬遇難、受傷,記者不要追問那些傷痛的細節,可以對現場環境以及受訪者當下的狀態進行白描。

做地震現場的直擊稿件,不可避免地會問及地震發生時的情況。在提問中我們應聚焦於地震本身,避免採訪對象心理感受的提問。


二、注重重要時間節點

在地震報導中有一些報導節點需要重點關注。如震後12小時、震後24小時、震後48小時、震後72小時、震後七天。因為在災難發生的當下,我們的新聞報導除了向外界展示災區真實的一面,還需要給受災民眾帶去信心。

圍繞時間節點展開報導,可以對那個時間段里的救援行動、救災成果進行回顧和提煉,讓民眾看到我們的救援一直在持續,救援的過程中不斷有倖存者出現,掌握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最重要的是還能通過這一個個節點看到希望。


三、多兵種融合報導成常態

汶川特大地震十餘年後,隨著網際網路、行動裝置、人工智慧等科技不斷進步,對地震報導的時效、精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後方配合、多兵種融合已成為各家媒體地震報導常態。

如2021年發生的瀘縣6.0級地震,分社前方記者在將自己所見所聞,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的方式發給後方記者。在前後方的配合下,分社小分隊剛抵達震中兩個小時便完成了第一篇見聞稿件《直擊四川瀘縣6.0級地震震中:村民合煮「百家面」 雨中救援不停》。

但地震前後方配合需要注意,前後方的信息必須準確一致。所以我們會在後方完成稿件後,和前方進行再次交叉確認,保證信息準確。


四、關註記者身心健康

在四川分社工作的十多年來,除了地震,我們還進行了暴雨、洪災、乾旱、泥石流、山體垮塌、火災、礦難等突發事件報導。

在大地震、特大地震現場,記者可能會看到斷壁殘垣、看到幾層的高樓整體垮塌、看到廢墟下等待救援的倖存者,這些現場衝擊很容易讓記者在結束報導後仍陷於悲痛之中。為避免「震後抑鬱症」,一旦發現相關苗頭,需及時向心理專家請求幫助。


作者:賀劭清(中新社四川分社記者)

編輯:魏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