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許和我分手!

青年文摘 發佈 2024-05-14T17:07:36.870140+00:00

有不少人,歷史觀是靠野史、八卦、影視作品構建起來的。這既是一部詩詞選,也是一部歷史書,通過80首詩詞、80個故事,展示了一幅很長的畫卷。


夜讀·開卷有益


有不少人,歷史觀是靠野史、八卦、影視作品構建起來的。錯誤的歷史觀很有可能會誤導人們對現實和未來的認知。而課本則常常將「文」與「史」割裂開來,沒有「事」和「人」,這樣的歷史就是一副乾癟的皮囊,沒有精氣神,一點意思都沒有。


因此朱暢思老師的這本《詩詞裡的中國史》就顯得尤為難能可貴。這既是一部詩詞選,也是一部歷史書,通過80首詩詞、80個故事,展示了一幅很長的畫卷。


這本書以歷朝歷代的詩歌做線索,將文史糅合在一起,將歷史大事件和詩人的個體生命融合在一起,既好讀耐讀不枯燥,又保證了中國古代史的完整性,還比歷史教材豐潤了許多。


詩,讀得曉暢;史,讀得通徹。這才是打開詩歌和歷史的正確方式。


今天的推薦文章,從上古和清朝兩個時代各擇一篇。這些詩,這些史,我們既熟悉,又陌生。


《上邪》

漢樂府·鐃歌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上邪》:你不許和我分手!


01


晴天,遼闊的天空。飛鳥,掠過山峰。江水,潺潺流淌。人兒,奔來一雙。


女孩子指著天空對男孩子大聲唱道:「我對天發誓,我要與你長相廝守,直到生命的盡頭。如果要我和你分手,那必須是遠方的山峰失去了山陵,全部變成平地;眼前的江水停止流淌,從此枯竭;冬天雷聲陣陣,夏天下起大雪。天地都合在一起,我就可以和你絕交了!」


女孩子大聲嘶嚷,過於激動,臉上也淌滿了淚水。男孩子感動萬分,將之攬入懷中,也表示二人誓死不離。


這種愛情雖然感人,卻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難道兩人遇到了什麼不可控的力量,不得不被拆散嗎?不然,為何發起毒誓來?


〔明〕仇英 《蓮溪漁隱圖》(局部)


02


孟春時節,有個行人走在路上,他要到天下各地去採集詩歌。這個人就是采詩官,奉周天子之命行游四方。采詩官采來的詩歌會經過樂官調整,在宮廷的大型活動中表演給天子看。


要完成這樣一套工作,周朝的宮廷里是不是專門設置了一個「音樂機構」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如今能看到的歷史資料並無明確記載,人們只好猜測。


宮廷中設立專門的音樂部門,或許始於秦朝。不過,到了漢初,這種部門便消失了。誰又將之恢復並發揚光大呢?漢武帝。漢武帝熱衷於舉辦慶典,慶祝業績。繁多的大型活動,自然也需要大量的詩歌來渲染氣氛,漢武帝因此要求復立秦代的音樂部門,起名「樂府」。


「樂府」也向周人學習,派出采詩官,收集民歌,再讓專業的音樂人才將之調整、分類,最後將調整好的歌,在合適的活動上展示。這種歌,在漢代叫「歌詩」


漢初的統治階層多為楚地人,所以楚地風格的詩歌占據了文學形式的主流,而歌詩的出現,逐漸成了新的詩歌風尚。


歌詩以五字一句為主,被稱為五言詩。《詩經》以「四言詩」為主,「楚辭」則是長句,中間或結尾有「兮」字。歌詩開創了「五言詩」的先河,成為影響後代創作的偉大創舉!


後代人稱歌詩為漢樂府。「樂府」原本是個音樂工作室,居然演變成了一種詩歌的名稱,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開篇提到的詩歌,就是一首漢樂府,屬於漢樂府分類里的「鐃(náo)歌」。鐃是軍隊中的樂器,用於傳號令,軍隊表演音樂時也可以敲打它。這種青銅器的聲音最能振奮士氣!


但是,從詩歌的內容來看,這明明是一首戀人間發誓相愛的詩歌,怎麼又成了軍隊中振奮士氣的歌呢?


〔明〕藍瑛《山水十開》(局部)


03


歌詩沒有題目,後人按照習慣,會用詩歌的前兩個字作為題目,所以本首詩取名為「上邪」。


「邪」字是語氣詞,相當於「啊」,這個字在這裡不念xié,而是念yé。「上邪」就是「天啊」!這應該是一個人在對天發誓,因為蒼天在上,所以稱「天」為「上」。她要說什麼呢?


「我欲與君相知」,相知,意思是互相成為對方的知己,這是想和別人戀愛的含蓄說法。那麼,「相知」的期限是多長呢?


「長命無絕衰」,長命,就是直到生命的結束。衰,有減少的意思。看來,發誓者要表明,自己對對方的愛,這一世都不會減少。


接下來,發誓者再次強調愛的強烈,她列舉了幾種可以阻斷愛情的預設——


「山無陵」,陵是山峰。山怎麼會沒有山峰呢?


「江水為竭」,長江在漢代就稱江或大江,六朝之後才有了長江的稱呼。長江的水如何會枯竭呢?


「冬雷震震」,每年秋分後,就不會再聽到雷聲。冬日怎麼會有雷呢?


「夏雨雪」,這個「雨」字在這裡讀四聲yù,「雨雪」是下雪的意思。夏天怎麼可能會下雪呢?


「天地合」,天地交合,世界不就不存在了嗎?


「乃敢與君絕」。乃,有才的意思。絕,就是斷。也就是說,只有以上這些情況發生,作歌者才敢和對方分手這分明還是堅決不分開的意思。


04


如果這僅僅是一首情詩,真的會讓人產生疑問:這對情侶一定是遇上了阻撓,是父母之命,還是疾病纏身?


其實,這或許根本就不是情詩,詩中的人物也不過是塑造出來的虛構形象。詩歌別有他意。


既然鐃歌是軍歌,這首詩或許就是在表達軍人的忠心。軍人為國效力,保家衛國,他們誓死衛國,決不投降。他們在藉助這樣的詩歌表明:只有天地倒覆,一切不復存在,自己才有可能背叛祖國。但是,當一切不在,自己便也不在,又何談背叛呢?


這種極端的表達,也只有軍人發誓才會如此吧!用愛情的忠貞比喻對國家的忠誠,如此含蓄,如此浪漫,如此動情,這正是「歌詩」以及後世「詩歌」的基本風格。



《己亥雜詩·其五》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其五》:名臣還是名士


01


夏日的陽光總有刺眼之感,他只好在大樹下遮手而望。他的僕人催促他趕路,因為他們要去遙遠的南方。他卻不慌不忙,一直看著白白的太陽發呆。僕人也只好在馬旁坐下,就坐在馬身上拴著的大竹筐的下面。竹筐里已經有幾個紙團在搖晃,陽光打在紙團上,又穿過竹筐,在地上映出斑駁的影子。


僕人睡著了,再醒來的時候,太陽都快下山了。僕人撣撣身上的泥土,站起來對他說:「先生,您別再望著京城的方向了,您知道咱們要去哪兒嗎?」他用馬鞭一指東方,嘆了口氣,吟詠出一首詩,大意如下。


大大的離愁占領著我的思緒,讓我久久不願離去,直到看著白日已經西斜。我拿著馬鞭向東指去,那裡是我的天涯。我要變成一朵落花,但我並非無情。我要化成泥土,再保護著新的花朵綻放。

他是誰,他要去哪裡?


〔明〕文伯仁 《長江萬里圖》(局部)


02


雍正皇帝在位的最後一年,江蘇常州的一個村莊裡出生了一個小朋友。他的父親是私塾先生,於是他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聰穎努力,二十五歲便中舉,到國子監中做了一名教習。


就在此時,他讀到了清初顧炎武所作的《音學五書》。這是一部研究音韻的書籍,正是考據學一類的著作。他從此也熱衷起研究文字與音韻,他決定要給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做註解。從此,這成了他一生的志向,即便他貧困,疾病纏身,也依然堅持完成了這項工作。


當這本《說文解字注》付梓之時,已經是乾隆皇帝的兒子嘉慶皇帝在位二十年的時候了。他也已經八十一歲了。這本書花盡了他畢生積蓄,也花盡了他畢生的精力,書籍印刷成功後,他便去世了,他的名字叫段玉裁。今日學習《說文解字》的人,都要讀「段注」,可見他對文字學的貢獻至偉。


段玉裁有個女兒叫段馴,嫁給了杭州望族龔家的兒子龔麗正。龔家世代為官,是書香門第,龔麗正也是個熱衷於考據學的學者,有不少著作。段馴從小受父親影響也喜歡詩書。於是,他們的兒子從小就在父母那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這個孩子十歲就能作詩了,並且可以和母親對詩。段玉裁也特別喜歡他這個小外孫,帶著他學習文字。這個龔家的孩子叫龔自珍。


段玉裁併非僅僅在文字研究上有成就,他對於儒家學說也有獨到的看法。他教育小外孫,學習的目的是「經世濟用」要做一個名臣,不能僅僅做一個名士。也就是說,不要僅僅在學術上有成就,要把本事用於回報社會,也就是在朝廷中貢獻力量。


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龔自珍,自然會盡力去參加科舉考試。只是,鄉試成績優異的龔自珍居然五次會試落榜,等到他成功躋身進士行列的時候,嘉慶皇帝也去世了,皇帝已經換成了道光。


龔自珍的「逐夢翰林」之路,在三十八歲時迎來希望,也在這時突然夢醒。他未能進入翰林的原因居然是「書法不合楷法」。看來龔自珍的書體自有輕鬆奔放之感,而翰林的書寫要求規整、雅致,既然龔自珍不能放棄個性,接受約束,自然難以進入翰林。


世傳龔自珍楷法粗劣,實際上只是不精於館閣小楷,從傳世墨跡來看,龔自珍書法頗為精彩


按照清朝規定,進士不進翰林,可以留京做一些小官,也可以外放去做縣令。龔自珍選擇了留在京城。這或許是因為段玉裁的影響,他想在權力的中心,找機會做一個「名臣」。龔自珍在京十年,做過許多小官,在這期間,他發現了國家的問題,雖然地位低卑,他卻依然在為國家獻計獻策。


比如,清朝的西北邊疆戰亂不斷,龔自珍提出了獨到的治理方法。


曾經威脅明政權的瓦剌部落,在清朝被稱作衛拉特。清初,它分裂為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中的准噶(gá)爾部,有位首領名叫噶爾丹,他將原本鬆散的部落聯合起來,在西北地區建立了一個汗國。衛特拉部落早已歸順後金,此時準噶爾部卻宣布獨立,並且越過天山,向南攻擊。康熙皇帝派遣兩路大軍,擊敗準噶爾部,噶爾丹逃跑。此後,康熙又再次派兵,決定完全平定噶爾丹的叛亂,以絕後患。他甚至親赴寧夏督戰。最終,噶爾丹自盡,戰爭結束。


但是十幾年後,噶爾丹的侄子繼任為王,繼續組織準噶爾部叛亂,甚至攻進了西藏,占領了拉薩。清軍再次出擊,趕走了準噶爾部。


康熙皇帝去世時,或許只有一個擔心,就是準噶爾部的叛亂還未完全平息。繼位的雍正皇帝,繼續征討準噶爾部,戰爭一直打到雍正去世。


雍正皇帝死後,他的兒子即位,史稱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第二十年的時候,組織大兵前往伊犁,一舉剿滅了準噶爾的叛亂。這次戰役後,清軍拯救了被準噶爾囚禁的當地宗教領袖大小和卓兄弟,他們因此得以再次統領當地民眾,並且歸順清朝。不料,一年後,大小和卓先後參與了另一場叛亂。乾隆皇帝只好派兵再次鎮壓大小和卓叛亂,最終,兩兄弟被當地部落領袖殺死,首級獻與了清廷。西北地區暫時安定下來,此地故土新歸,於是起名為新疆。

〔清〕關槐 《上塞錦林圖》(局部)


不料,乾隆末期,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新疆地區再次發生了叛亂。清廷再次派兵鎮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朝廷中開始有人懷疑耗資如此,曠日持久地保衛新疆是否值得。


龔自珍在殿試的策論中就明確提出,新疆是神州大地的脊背,它與內地密切相關,必須誓死守衛。但是,如果清朝只能像秦漢一樣駐軍鎮守新疆,那估計難以解決問題。龔自珍提出的建議是,從中原遷徙人口前往新疆。龔自珍發現,中原的人口在不斷地增多,人均耕地嚴重不足,許多中原的百姓不農不商,成為混跡社會的無業游民。如果遷徙這些人到新疆開發土地,並且成為軍隊的後備力量,一方面可以減少內地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新疆的安定因素。


此時,清朝對新疆的治理,一直還在延續老辦法,就是默認當地的部落勢力和宗教勢力,而龔自珍則提出了要在新疆建省的想法,他甚至提出了一整套的建立省級單位的具體措施。


直到清朝晚期,人們才發現龔自珍實在有超前的意識,等到西北許多地區都被沙俄占領之時,人們開始反思:如果早做打算,怎會致使國土輕易離去呢?只是,在龔自珍提出建議的時候,人們只覺得這是「不急之務」,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除了對於西北的清醒認識之外,龔自珍還對西方列強逐漸顯露的野心有著明確的防範意識。從清朝中期開始,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開始在清朝沿海地區進行鴉片貿易。英國用這種可以令人上癮的毒品換取茶葉、生絲,獲利頗豐。緊接著,美國也從土耳其往中國銷售鴉片,沙俄也加入了這個隊伍。龔自珍很早就提出,英國實則是個「巨詐」,他認為必須杜絕鴉片進入國內,而且必須採取法令禁菸。


鴉片已經深深地毒害了清朝社會,就連道光皇帝在即位前也吸食過鴉片,後來才慢慢戒掉。對於全社會戒菸的事情,道光皇帝猶豫不決。但是此時在江蘇做官的林則徐成功地在當地禁止了鴉片,他也反覆上書,請求朝廷一定要禁菸,道光皇帝因此動心,急召林則徐進京。道光皇帝在京城八次召見林則徐後,終於決定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


林則徐曾與龔自珍的父親龔麗正交好,是龔家的老朋友。龔自珍得知林則徐要去廣東禁菸,十分擔心他的安危,建議他帶重兵前往,一旦與英國發生戰爭,便可及時還擊。龔自珍甚至提出願意與林則徐一同前往廣東禁菸,而林則徐考慮的是,此時許多朝中貴族已經對禁菸一事頗有微詞,如果再帶重兵前往,則更會讓人抓住把柄。林則徐最終拒絕了龔自珍的好意。


臨行之時,龔自珍來為林則徐送行,並且交給了他一封信,林則徐未及展信便踏上了征途。路上,林則徐仔細閱讀龔自珍的信件,龔自珍再次提醒林則徐,要小心因禁菸而引發的戰爭,龔自珍居然從某種意義上預言了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油畫)


林則徐走後大約一年的時間,龔自珍也決定離開京城。官運不暢,所提建議也得不到朝廷的接納,龔自珍對為官一事已經心灰意冷。外祖父勸他做個「名臣」,現在看來是不能了,他想回到南方去做個「名士」了。


做個什麼樣的「名士」呢?在龔自珍看來,清王朝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才被壓抑,不能活潑發展。他認為「我」才是主宰一切的根基,忠君,是我的君;愛父母,是我的父母,要尊重私德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引導公德。不能滿足個人慾望、個人發展,社會也就無法發展。他看到許多有才能的人,根本難以入仕,他們的精神得不到認可。他想回到南方開設書院,幫助更多人才成就他們的人生。


龔自珍辭了官,他準備去哪兒呢?龔麗正曾在蘇州做官,龔自珍也追隨父親在蘇州長大,於是他決定前往蘇州。蘇州旁有座崑山,龔自珍非常喜歡那裡的景色,他曾託付好友在崑山為他置買宅院,為的是致仕後在此終老。


北京的廣安門,是來京的官員的必經之門。龔自珍沒有選擇從這裡出京,可見他的心中多有不平。他或許是從北京東邊的廣渠門離開的。

他一路吟詠,藉此排遣內心的不愉快。他每走到一個客棧,就向客棧老闆借雞毛筆,還借記帳本的紙,把自己剛剛吟詠的句子抄在紙上。他的馬背上有個竹箱子,他總會把寫好的紙攢成一團,扔進竹箱子,保留起來。


一路上,他從未間斷作詩,從北京到崑山,大概有九千里路,是詩歌陪伴他經歷了多彩山河。他安頓好一切後又回到京城接家人,沿路便再次作詩。等到家人也在崑山安頓好後,時間已經來到年末,再有四天就是除夕了。他把大竹箱子中的紙團倒在地上,認真數了數一共三百一十五個。龔自珍想,新春未至,此時還是己亥年,這一年實在值得紀念,他於是給這一組詩起名為《己亥雜詩》。


開篇提到的第五首,可能是龔自珍剛剛走出北京城門不久後所作。


〔清〕袁耀 《秋稔圖》(局部)


03


「浩蕩離愁白日斜」,離愁,自古就是詩歌的常見主題。但用「浩蕩」形容離愁,的確不多見。「浩蕩」二字發音皆大口型,往往形容水大,此時用於形容離愁,可見龔自珍心中有多少不甘!


「白日斜」,說明此時已是傍晚。但是夕陽怎麼會是白色的呢?所謂「白日依山盡」和「白日斜」,都說明作者看了很久,把太陽從「白日當空」看到了「紅日西斜」。


白日,往往代表著希望、青春、活力。而白日西斜,則是作者在表示大大的失望。龔自珍並非一出城就馬上趕路,他走得很慢,他在藉助氣象、景色排遣自己的難過。


「吟鞭東指即天涯」,吟鞭,就是詩人的馬鞭,詩人在馬上吟詩,就連馬鞭也有了詩意。崑山在北京的東南方向,所以馬鞭東指。


但為何要把崑山說成「天涯」呢?自古文人就有「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分別,只要不在朝廷為官,無論在哪裡都算「江湖之遠」。對於龔自珍來說,他要放棄外祖父反覆叮嚀的「名臣之路」,更有遠去天涯的落寞。


詩歌要如此消沉下去了嗎?龔自珍轉而強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就是落花,這是龔自珍的自喻,他像是怕人不知道他為何辭官一樣,趕緊解釋:「我並非對這個國家無情,我要換一個方式來愛國。」


落花歸根,化作泥土,成為植物的養料,孕育更美的花這正是龔自珍要做的事。他或許明白了,周遊列國都未得到一官半職的孔子,為何最終回到了魯國。因為他換了個方式來拯救世界,他辦學、收徒,最後天下皆是儒家弟子。


儒家的文化一直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龔自珍也把希望寄托在後輩上,他要去做人梯,助後生前進,再圖國家復興。


04


兩年過後,龔自珍到江蘇丹陽的雲陽書院去做老師。不久後,龔麗正去世了。龔麗正曾在杭州的紫陽書院講課,龔自珍又繼承父親的遺志,到紫陽書院去接替父親講課。


鴉片戰爭在龔自珍離開京城後的一年就開始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甚至威脅到了松江(今日的上海)。龔自珍做好準備,向江蘇的官員申請到上海參加反侵略的鬥爭。只是,他突然得了大病,卒於江蘇丹陽。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龔自珍終於開創了新的學術風範。很多學者開始研究邊疆問題,研究現實情況,甚至還閱讀西方的政治、歷史、地理書籍,大家一起開眼看世界。大家公認,「慷慨論天下事」的風氣是由龔自珍開創的。清末的梁啓超讀到龔自珍的書,還每每被他打動。


龔自珍離開了,中國的百年變局才剛剛開始!



《詩詞裡的中國史》涵蓋80首古詩詞,跨越中國古代史,含有多種主題、體裁,從風雅頌到律詩詞曲,無不涉獵。講解上,有字詞釋義,有文意梳理,有詩詞鑑賞,更有歷史文化故事。


80篇詩詞由歷史串聯起來,前後連貫,方便按時間順序閱讀、理解、記憶,不僅不會弄混詩詞及其對應的朝代,更有利於識記人物故事、文學常識,這些既是語文考試中的基礎積累,尤其是分值很高的詩詞鑑賞題和作文題,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

點擊連結購買本書:《《詩詞裡的中國史》中小學高效學習古詩詞工具書,攻克古詩詞難關!》(朱暢思)【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