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版本的「曹操」,架空君主,卻始終沒有稱帝!

情懷歷史 發佈 2024-05-14T20:00:41.882265+00:00

自此之後,曹操打著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而漢獻帝則一直成為曹操手中的傀儡。當然,曹操雖然架空了皇帝,卻始終沒有登基稱帝。

在三國時期,曹操於公元196年開始挾持漢獻帝。自此之後,曹操打著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而漢獻帝則一直成為曹操手中的傀儡。當然,曹操雖然架空了皇帝,卻始終沒有登基稱帝。直到曹操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才取代漢獻帝,結束了東漢王朝的歷史。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徐溫,可以說是五代十國版本的「曹操」。

具體來說,徐溫(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馬氏南唐書》作端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唐中和二年(882年)時到廬州(治今安徽合肥),徐溫投奔廬州刺史楊行密。徐溫跟隨楊行密攻滅秦彥、趙鍠、孫儒等敵對勢力,累升至衙內右直都將、左長劍都虞侯。

天復二年(902年),唐昭宗以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拜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封吳王,希望藉助他的力量對抗宣武節度使朱溫。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楊吳、南吳),並於當年四月北征朱溫。天復三年(903年),楊行密升徐溫為右牙指揮使。天祐元年(904年),楊行密命長子楊渥出鎮宣州。

後來,楊行密病重。判官周隱以楊氏諸子幼弱,建議由大將劉威暫攝軍府。但徐溫與左牙指揮使張顥都支持楊渥嗣位。徐溫雖在楊渥襲位過程中立有大功,但他和張顥統領牙兵,最終因此引起了楊渥的反感。楊渥此後愈發驕奢,更因私怨殺死周隱,以致勛舊諸將皆不自安。

在此背景下,徐溫、張顥搶先發動兵變,率牙兵二百人持刃入宮,聲稱楊渥身邊有奸臣亂政,擊殺其親信十餘人,號稱「兵諫」。楊渥雖未被殺,但自此大權旁落。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但吳國仍沿用唐朝年號,始終以唐朝的藩鎮、封國自居。

如同被曹操架空後,漢獻帝依然策劃了衣帶詔等反擊行動,楊渥雖在兵變中失勢,但一直計劃奪回大權。對此,張顥遂與徐溫決定殺死楊渥。天祐五年(908年)五月,張顥以左牙兵入府弒逆,由部下紀祥、陳暉等人殺楊渥於寢室,對外則宣稱楊渥是暴病身亡。

張顥與徐溫原本約定在事成後瓜分吳國,然後歸順後梁。但是,徐溫還是改變主意,擁立楊隆演為楊吳的君主。張顥隨後又排擠徐溫,將他外放到潤州。不過,張顥很快就在兵變中被殺。

自此之後,徐溫徹底掌握了楊吳(南吳)的大權。他隨後又率將吏向唐朝所派的江淮宣諭使李儼請命,以唐朝的名義授楊隆演為淮南節度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弘農王。天祐六年(909年),徐溫自任淮南行軍副使、昇州刺史,但一直留在廣陵輔政。天祐九年(912年),徐溫與劉威、陶雅率將吏向李儼請命,承制加拜楊隆演為太師,進封吳王。徐溫則任淮南行軍司馬,領鎮海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溫被任命為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兼侍中,封齊國公,出鎮潤州,總領升、潤、常、宣、歙、池六州之地。如同曹操在東漢王朝之下建立魏國這一封國,徐溫也事實上執掌了楊吳的地盤。換而言之,楊隆演只是一個傀儡。

武義二年(920年),楊隆演因長期受制於徐氏父子,抑鬱成疾,很快便病勢嚴重。徐溫自昇州入朝,議立嗣君。有人建議他趁機取代楊氏,徐溫嚴詞拒絕。不久之後,楊隆演病逝。楊溥繼任吳國王,他改昇州為金陵府,以徐溫為金陵尹,次年(921年)又進拜徐溫為太師。

徐溫晚年時,他的養子徐知誥因長年在朝輔政,聲望日漸攀升。當時,嚴可求與行軍副使徐玠等都多次勸徐溫以親子徐知詢取代徐知誥。順義七年(927年)十月,徐溫決定易嗣。他準備赴廣陵勸楊溥稱帝,但卻在臨行前患病,於是讓徐知詢代己入朝勸進,然後留朝輔政。但徐知詢走後不久,徐溫便已在金陵病重去世,終年六十六歲。

最後,楊溥在徐溫死後不久,便按其臨終推舉稱帝,仍以徐知誥在朝輔政。徐知詢則承襲了徐溫的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金陵尹等職,掌握了徐溫留在金陵的兵馬,此後一直試圖取代徐知誥。徐知誥後來將徐知詢誘入朝廷,悉奪其兵,這才徹底掌控了吳國。

天祚三年(937年),已經被封為齊王的徐知誥正式在金陵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為齊(即徐齊),又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皇帝。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宗室後裔,改國號為唐(即南唐),並恢復李姓,改名李昪。值得注意的是,李昪將徐溫的廟號改為義祖,但為了表示不忘徐氏之恩,仍將徐溫供奉於七廟之內,以義祖與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同為不祧之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