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員服飾上為什麼繡「禽獸」?衣冠禽獸最早竟然是個褒義詞!

三維地理頻道 發佈 2024-05-15T04:35:53.310063+00:00

引言:服裝是一個民族的風貌體現,雅俗得體、張弛有度的外在形象,給人以愉情之感,大方得體的著裝給人的第一印象都不差。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服裝是一個民族的風貌體現,雅俗得體、張弛有度的外在形象,給人以愉情之感,大方得體的著裝給人的第一印象都不差。

工作時穿工作服,宴會時穿禮服,休閒時穿便裝,不同的場合搭配不同的著裝,既是文化修養的體現,也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這一點古人比我們更明白,在朝官員和平民百姓的著裝差異極大,有些顏色是天子專用,有些圖案任何人都不得紋繡在衣服上,否則就是僭越。

龍是天子的象徵,也是百獸之首,在龍的身上可以找到各種動物的影子,龍爪乃鷹爪,龍角乃鹿角,龍尾乃魚尾,龍身乃蛇身。

既然皇帝是各種飛禽走獸的集合,那麼文官武將自然也是著官服的禽獸,「衣冠禽獸」一詞便是這樣來的。

文官著飛禽之衣,象徵文采飛揚;武將著走獸之衣,象徵勇猛如獸,

此種特殊的官服之樣式,在明朝時期被確立為一種真正的制度,變滿朝紅綠為滿朝禽獸是明代時期官服之變革,在前朝歷代原有的官服上增加了一塊「補子」。

明朝官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補子,上面繡著不同的飛禽走獸,以區分等級尊卑之別,這是明代的首創,也是儒家之禮在官服上的又一次深化。

相比前朝歷代主要以顏色之深淺,顏色之異同作為區分的標準。

明朝在官服上繡飛禽走獸無疑是更好地體現了尊卑之別,其中蘊含的中國式審美值得細細品味。

那麼明朝為何要採用如此「另類」的官服之制呢?此種服裝之變革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官員中推行開的呢?飛禽走獸之服為何最後又淪為了飛禽走獸之官的代名詞?

一、大明風華的沉澱,朱元璋對服裝的大力改革

在中國被蒙古統治快百年的時候,朱元璋橫空出世,帶領著若干出生入死的兄弟,將蒙古趕回了草原老家,接下來就是開國大典,以及文武百官的朝拜。

想起自己悲慘的童年,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夏來受熱冬到受寒的回憶,摸摸自己這一身的戎裝,朱老闆覺得自己可算熬出頭了。

人一旦發達了,就想著要換個大房子,搞一身高端行頭,以彰顯自己九五之尊的地位。

朱老闆打開了歷史的投影機,往近的看有元朝,不過元朝看著太沒規矩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著裝差別不大,這太上不了台面。

再往後面看,宋朝的皇帝和大臣們著裝看著確實挺守規矩的,不過款式和顏色好像太單一了,且充滿了一種文弱書生的氣質,這不符合咱朱老闆的氣質。

再往後面看,唐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官服著裝確實華麗了許多,款式和顏色豐富了許多。

而且唐朝規定黃色乃天子專屬,這非常符合咱朱老闆的內心期許,咱就是要凸顯貴氣。

萬一好看的衣服還在後面呢,總得貨比三家吧,於是朱老闆看到了秦漢之官服,一片黑壓壓的,這跟咱當乞丐的時候穿的衣服顏色區別不大,這可不行。

雖然唐宋的官服差別不大,但咱朱老闆就是對唐朝的情有獨鍾,這像極了老闆讓打工人修改方案,即使前後兩個方案其實都差多,但老闆的評價卻截然不同。

於是在洪武元年的二月,朱老闆下了一道詔令:「悉命復衣冠如唐制。」

隨後在對待如何穿衣這件事兒上,朱老闆比誰都上心,從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對於全國百姓和官員們如何穿衣服,總共作了八次修改。

其中洪武二十六年是明朝官員的服裝全面成制的一年,此後的帝王雖然對官服也有改動,但都是小改和補充。

因此可以說朱元璋是直接塑造大明風華的第一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明朝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風貌。

其中李氏朝鮮從上至下更是舉國模仿明朝的服裝特色,官員服裝的等級之分也和明朝別無二致。

所以現在我們在看韓國的古裝劇時,也能明顯地看到明朝官服的影子,大哥穿什麼款式的衣服,小弟自然也要跟大哥保持一個基調。

那明朝的官服又體現出了怎樣的審美特點呢?代表武將之勇武,文官之博文的飛禽走獸,又具體指那幾類動物呢?

二、以紋樣不同體現官員的尊卑之序,官階不同則衣服不同

雖然朱老闆一開始衷情於唐朝的官服,但經過後來不下八次的修修改改,從現存的史料中審視明朝的官服,能明顯地發現秦漢二者對明朝的官服亦影響頗深。

明朝的官階一品到九品,為了區分不同官員之間的區別,文武有別,尊卑有別是明朝官服的設計初衷。

這裡要說明一點,明朝的官階有18個等級,有正一品,也有從一品,二者在官服上是一樣的。

但明朝的正一品、從一品官職都是閒職,譬如三公三狐,是俸祿高但沒有權力的職位,真正有權利的大官,要從正二品算起。

而且明朝的官僚體制有一個特點,就是官階小並不意味著權力小,這其中的代表便是內閣。

因此明朝的官服雖能體現尊卑之別,但此種尊別之別更多的是體現在薪水待遇方面,而非實際地位,官員在朝中的實際地位還是由手中的權力決定的。

明朝官員的官服分為朝服 、祭服 、公服、常服四類,其中穿的最多的就是常服,顧名思義經常穿的為常服,帶有飛禽走獸的衣服就是指這一類。

常服的前胸後背都有一塊方形的布塊,上面繡有飛禽走獸,是在官服製作完成後,最後才補上去的。

因此這塊布料被稱為補子,而這件官服也被稱為補服,常服和補服都是一個意思。

常服上的飛禽按照一品到九品的官階不同分別有仙鶴 、錦雞、孔雀 、雲雁等鳥。

此種排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淵源,皇帝是龍,皇后是鳳,這都是傳說中的神獸。

之所以在鶴前面加一個「仙」字,是為了體現一品大官的尊貴,除了仙鶴是神鳥,其他的都是凡鳥。

而錦雞之所以排在第二位,是因為錦雞比孔雀好看嗎?顯然不是。

這是因為錦雞在外形上接近鳳凰,以上說法是目前認可度比較高的觀點,至於後面那些鳥為什麼那樣排,筆者目前沒有找到有效文獻能夠說明。

說完文官的常服,再來說武官的官服上的圖案有獅子、獅子、虎、豹、熊等動物。

不像文官的官服那般有九種不同的動物,武官官服的補子圖案存在重複現象,那怎麼區分官階高低呢?

這裡就要提到明朝官服體系中的帽子、腰帶、芴、綬、顏色,這五者的不同是區分補子相同的武官的標準。

(hu四聲)和綬(shou四聲),芴是官員們上朝時雙手居中拿著的手板,綬是官員們用來掛官印的一根絲綢帶子。

一品武將的常服上繡的是獅子,雖然中國本土從來都沒獅子,但獅文化卻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

逢年過節會舞獅,以前的大戶人家門前也會放兩頭石獅子,寓意為守護一方平安。

一品武將常服上的獅子圖案便是這個寓意,同時中國文化也受佛教影響深重,在佛教中獅子是智慧文殊菩薩的坐騎。

因此獅子也有智慧的象徵,作為統領萬千猛士的將軍,不僅需要勇猛,也需要運籌帷幄的智慧。此種說法是被大多數人勉強接受的。

飛禽走獸是明朝文官武將的象徵,也是明朝官員給後世固有印象,但不是所有的場合都能穿這種帶有動物圖案的官服的。

合適的場合穿合適的衣服,在禮法思想嚴重的古代,更是如此。有飛禽走獸之紋樣的衣服是常服,其他都為公服、祭服、朝服

也就是說明朝官員有四套官服,那這四套官服是怎麼穿的呢?

三、公服、祭服、朝服、常服,原來這麼穿。

當每日上朝時,文武百官穿的是公服,此種服飾中是沒有補子的,就和宋朝時的官員上朝穿的衣服差不多。

因此在某些電視片段中,看到明代滿朝文武都是「禽獸」的情形,其實是不符合歷史的,不得不說現在的導演越來越不負責了。

還有就是如果經常有事找皇帝商量的話,也是穿公服,洪武三年定 「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

說到這兒有人會疑惑,上朝時難道不應該穿朝服嗎?非也。朝服在一些重大節日才會穿的,相當於官員們和皇帝之間的禮服。

朝服從字面意思上看好像是上朝穿的衣服,實則是文武百官在重大日子裡一起去朝見皇帝所穿的衣服,可以看作是官員們的一種禮服。

官員們還有一種衣服是祭服,這種衣服穿的場合就更少了,一般情況下是皇帝到郊廟祭祀祖宗,百官陪同著一起去的時候才會穿的。

明代官服分四種按照官員穿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常服(補服)、公服、朝服、祭服,上朝或者經常面見皇帝都穿公服,平時在自己單位辦事的時候穿常服。

在涉及一些重大場面時需要體現一定的禮節穿朝服,配皇帝祭祀的時候穿祭服,不工作休假的時候穿便服。

官員的四套官服是在明朝初期奠定的,前後修修改改歷經26年,很顯然明朝官服的設計是遵從了周禮和儒家的思想觀念。

其目的在於通過服飾的不同體現尊卑之別,在於維護皇權的威嚴,此種手法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很普遍。

譬如現存的故宮博物館也是為了體現皇權的威嚴,民間建築不得在規格和形制上僭越。

再比如皇帝所用的酒器、所座的椅子、所睡的床榻等形制規格都是皇帝的專屬,百姓和官員不能和他一樣。

說白了,就是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跟大眾不一樣,高高在上的神秘莫測,天子、官員、百姓都不一樣,這樣才能體現尊卑,才能體現剝削的正當性。

庶民就是應該和官員有區別,官員就是應該和皇帝有區別,這時朱元璋制定《洪武禮制》的指導思想。

為了保證官員和百姓們能夠執行這一套規則,對於那些「不好好穿衣服」的人,明朝法律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輕則受杖刑之苦,重則有牢獄之災,如果發現有人穿龍袍,直接按謀反罪處死.

隨著明朝中後期政治的腐敗,原本著衣冠禽獸之服的官員,從內到外變為了真正的衣冠禽獸。

結語:

對於明代官服中所蘊含的審美思想,其實也是圍繞著儒家和周禮,從現代專業的藝術審美角度而言,並不怎麼好看。

有人曾提議我國的官服為什麼不學習古代,那是因為黨和政府始終和人民大眾走在一起,不搞特殊,不搞那虛無縹緲的些形式主義。

一名政府官員走在人民中間,應該和人民是一個樣子。

曾有人提議將中國古代神獸中獬豸(xiezhi四四聲),紋到當今司法官員的衣服上,因為獬豸有通曉人心、分辨善惡的寓意。

發現心懷不軌之人、欺下瞞上之人、貪污腐敗之人,便會用自己的觸角攻擊此人,然後將其吃掉。

雖然現代西方的職業裝樣式還可以,但畢竟是舶來品,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也不差,含蓄又雋永,富有詩書氣質。

在公職人員的服裝裝上融入這些元素,不失為一種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明實錄》

《洪武禮制 》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論明代官服制度與禮法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