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完善自我心性,才能走好人生的路

2020-03-14T04:33:00+00:00

「人是什麼」,說明了他所具備的自身品性的修養程度,而「人有什麼」,只是在於他所擁有的物質,一個人的物質會隨著人生的過程發生變化,但是一個人的修養,在人生的過往之中只會越來越厚重,心性品德也會越來越清澈。

王陽明:生活就是一場修行

2020-04-15T04:30:39+00:00

就好像我們理解修行一樣,一提到修行,很多人總以為是禪定,冥想,甚至找到一個脫塵離俗的地方才算修行,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如果修行是這樣的話,那麼修行就沒有了意義,倒不如說是休息。

《大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修養在於以身作則

2019-12-20T06:08:37+00:00

文|小墨《大學》「齊家治國」之中有這樣一段話: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大學》:君子修養在於以身作則,教化自己,才能影響別人

2019-12-20T06:08:28+00:00

文|小墨《大學》「齊家治國」之中有這樣一段話: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大學》:君子以身作則,才有良好的人生結局

2019-12-22T00:04:44+00:00

《大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王陽明:平常心即是道,世俗皆是修行

2020-03-04T01:25:08+00:00

」先生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王陽明:把別人對你的誹謗,當做修行

2020-04-19T02:03:12+00:00

後來過了幾千年之後,王陽明的學生想起來這件事,就和王陽明討論起來,王陽明就告訴他:「毀謗是來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聖人也免不了,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實實在在是個聖賢,別人刻意毀謗他,也影響不了他,也如同浮雲蔽日一樣,如何損壞日的光明呢。如果自己是一個外表恭敬,但內心虛偽的人,縱然

王陽明:打造自己的「心靈密室」,還內心一片凈土

2020-02-29T22:53:58+00:00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不可謂「未發之中」常人俱有,蓋體用一源,有體即是有用,有「未發之中」,即有「發而皆中節之和」​。

一個帶著傳奇色彩,用8個字開啟成聖之路的人:王陽明

2020-01-27T22:49:48+00:00

在一個岩洞之中,有著一副石棺,石棺中坐著一個面容憔悴,略顯消瘦的中年男子,岩洞旁有幾張石床,幾個年輕的僕人在那裡睡的鼾聲大作,而這個蓬頭垢面的中年男人則睡意全無,他坐於石板之上,仿佛是混同於塵世的明珠,又好像是天地靈發之物。

王陽明:知晝則知夜

2020-03-28T05:49:36+00:00

作者|墨書在《傳習錄》中有這樣一番對話:蕭惠問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晝夜,即知生死。這是一個世人都執著和迷惑的問題,但是王陽明對於這個事件的回答,好像有一些模糊,說:「知晝即知夜」,就是說了解死必然了解生。

王陽明的「專主一個天理」,讓人生一切適度

2020-02-08T15:00:28+00:00

這不是一種固有的道德規範,而是發自內心對於人生適度的一種遵守,而且最重要的是,「專注一個天理」這一個道理,並不是對於人生行為的一種概括,不是說每個人都能做到,而是一種修行,是有良知有德行的人,將這種行為當做一種標準,來修行自己的內心。

山中花樹,論王陽明的整體世界觀

2020-02-07T00:45:40+00:00

對於王陽明來說,當一朵花在山中獨自開放,沒有被任何人觀察到之前,它是處於「寂」的狀態,當有人看到它的時候,形狀和顏色便一時明白起來,而王陽明希望建立的意義世界,其實並非完全唯心,也非唯物,而是一個「心物統一」的整體世界。

《大學》:君子之道,愛憎分明,容納世界

2020-01-04T22:03:57+00:00

作者|小墨《大學》:所謂君子之道,也是用人之道。在《大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以儒家的「絮矩之道」修養仁義,塑造符合道德的君子之道

2020-01-07T09:30:51+00:00

作者|小墨一:儒家的「絮矩之道」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道德與事業都是君子畢生所奮鬥的目標。在《易經》之中說:君子進德修業。古人的智慧是把自己的道德放在財物之上,在中國的儒家文化之中,一直強調著「重德輕財」,將德行修養看做一個人的發展根源。

王陽明:萬事不入心,體會內心強大的智慧

2020-01-28T21:19:05+00:00

作者|墨書在弘治六年的時候,王陽明第一次參加考試,不幸落榜,在弘治九年,他第二次參加考試,不幸又落榜,這個時候身邊的一些人都跑來安慰王陽明,也為王陽明感到沮喪,但是王陽明這個時候就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孟子:君子之德風,兩者兼得,才能治國而齊家

2020-01-12T02:37:34+00:00

維護和平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仁德聚斂天下,善待人們,得民心自然得天下,就如同雨水滋潤禾苗一樣,人們自然會歸順於他。

王陽明的兩次求道經歷,成了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風景」

2020-01-30T15:26:04+00:00

作者|墨書對於王陽明來說,他的一生軌跡似乎都在圍繞著「求道修心」這一個過程去發展,從小時候作詩的辯證法角度,到金榜題名之前「格竹子」事件,再到後來的悟出心即理之道的淵源,其實整個過程都圍繞著修道而來,好像王陽明的一生就是為了道而生,而在王陽明求道修心的路上,有一些事情則不得不提。

王陽明:「三十而立」應該樹立,是純正的信念與人格

2020-02-10T09:32:15+00:00

很多人提及「三十而立」的時候,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車子、房子、票子等外在物質,其實三十而立,「立」的並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自己的人格,學會怎麼做人,學會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因為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是對於過去未成熟人生階段的結束告別,更是一個新的開始。三十歲之前是試錯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2020-01-31T09:38:25+00:00

也正是這一次低谷,讓他重新審視了生命,審視了人生,此刻的王陽明更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要麼痛痛快快的活著,要麼餘生變成死灰槁木。

王陽明:從物慾俗念中解脫,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

2020-02-10T02:23:41+00:00

很多人提及「三十而立」的時候,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車子、房子、票子等外在物質,其實三十而立,「立」的並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自己的人格,學會怎麼做人,學會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因為三十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是對於過去未成熟人生階段的結束告別,更是一個新的開始。三十歲之前是試錯

王陽明:心中有個主宰,內心才能平靜

2020-08-22T07:35:21+00:00

讓一個人真正覺得累的事情是內心的煩亂,以及心緒不穩所導致的疲憊,而不是身體上面的疲勞,身體的疲勞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但是內心的疲憊不但傷心傷神,還難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