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農村婚禮:簡單純粹,唯美樸實,這才是最讓人怦然心動的樣子

2021-10-19T01:27:18+00:00

這是一場簡單純粹的鄉村婚禮,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感受最原始的生命張力,讓人過目難忘…人生有三喜,其中「洞房花燭夜」成為人生大喜之首,於是,有個熱鬧喜慶的婚禮就成為了親朋好友同樂的詩篇。

90後的我們,身上的擔子究竟有多重?

2021-10-21T07:16:17+00:00

文:盼盼圖:來自網絡以前總覺得自己還小,直到結婚生子,才感覺歲月匆匆,也快要30歲了。30歲談不上中年,卻感覺到了中年人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我們這一代農村出來的孩子,大部分趕上了高校擴張的時候,只要想上,總也能混個中專大專文憑。

結婚10年,我發現自己並不愛枕邊的男人,這樣的婚姻還要將就嗎?

2021-10-19T07:06:09+00:00

文:自由自在的文文圖:來自網絡和不愛的人結婚,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今天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體會。

鄉村婚宴上的「包桌廚師」

2019-12-16T01:23:53+00:00

圖文:紅艷在我小時候,誰家的孩子結婚,宴席上的事頗為操心,一場婚事下來,父母至少要掉幾斤肉。那時幾乎所有的桌子、板凳、菜盆和碗筷,都要從村莊鄉鄰那裡借來。宴席時所須的各種調味材料,基本是都是由村裡的「大老執」事先(婚禮上問事的)根據廚師開具的單子,安排人員去鄉里專門購買。

蘇北鄉村的這幾樣老農具,全部會操作的人,真的是寥寥無幾

2021-09-19T16:42:36+00:00

文:風雨中的小葉子圖:紅艷、大俗攝影隨著社會的飛速的發展,反哺農業方面的設備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普及,而原來那些在鄉村司空見慣的農用工具,因為生產效率極為低下,已經不適應現在的規模生產。

蘇北農村的秋收:滿眼都是鄉愁,這樣的畫面,打著燈籠都找不到了

2021-09-20T10:15:46+00:00

圖文:紅艷每年的九月底開始,家鄉的秋收就開始了。過去的農忙,需要一身的疲憊才能夠完成,而如今的秋收,卻大多在輕鬆和愉快中結束,但不管如何,以往秋收的場景,我卻永遠難忘,且隨著時光的流逝,更加懷念。

我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七年前,因患急性腦溢血離開了人世

2021-10-18T19:00:59+00:00

文:崔榮修圖:來自網絡我的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為了我們一家付出了一生,從不捨得給自己買一套像樣的衣服,不捨得在飯店吃一頓好的飯菜。七年前,父親因患急性腦溢血離開了人世,享年59歲,當時我還在上海,接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我連夜開車往家趕,一路上我淚流滿面,歸心似箭。

吃大席背後的故事:農村婚宴上的「包桌廚師」……

2019-12-16T01:24:05+00:00

圖文:紅艷在我小時候,誰家的孩子結婚,宴席上的事頗為操心,一場婚事下來,父母至少要掉幾斤肉。那時幾乎所有的桌子、板凳、菜盆和碗筷,都要從村莊鄉鄰那裡借來。宴席時所須的各種調味材料,基本是都是由村裡的「大老執」事先(婚禮上問事的)根據廚師開具的單子,安排人員去鄉里專門購買。

兩年前,舅舅借給二姨兩萬,如今要帳時,姨父的一席話讓人心痛

2021-10-12T21:40:41+00:00

親戚之間,好友之間,有時候不可避免地牽扯到借錢。聊了幾句家常,舅舅直接說:「大姐,孩子該說媳婦了,人家都給孩子買車,我想給孩子買個差不多的車,差一點錢外邊借不到了。

大兒在南京,二兒在徐州,三兒在北京,80歲的老娘,該如何養老?

2020-02-08T20:52:46+00:00

文:常敬渝圖:來自網絡說起來,我們家在村裡算是數得著的人家,父親做生產隊長几十年,母親勤勞能幹,他們省吃儉用,將我和哥哥弟弟供養讀書,直至考上大學。

這才是真實的十月鄉村,純樸而美好,看後仿佛回了一次老家

2021-10-05T23:44:24+00:00

在我的眼裡,這才是蘇北真實的十月鄉村,每張畫面都是那樣純樸而美好,看後仿佛回了一次老家!國慶節日的這些天,蘇北農村迎來了婚嫁的高峰期,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放炮的聲音,外出走走,不經意間就會看到這樣「打著紅旗迎親」的場景。

農村三月天,麥田放風箏

2020-03-04T23:50:15+00:00

陽春三月,天氣晴朗的日子,處處都是好風光,尤其在鄉下,走出庭院,外面便是一望無際的田野,這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奔赴鄉野間,盡情地撒歡。

今年豐縣和沛縣的農民,是這樣收玉米的,看了讓人心酸

2021-10-06T20:33:01+00:00

文:沙漠之舟圖:來自網絡往年,豐沛兩縣的農民中秋節前後,是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收穫玉米。在這裡玉米的種植面積廣大,且收穫玉米工序繁瑣,勞動量大。在人工收穫玉米的年代,首先要在玉米地中間砍出一條過車的路。

今天上午,我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

2020-02-08T19:04:03+00:00

文:李靜圖:部分來自網絡今天上午,我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這讓我感到非常地意外和驚喜,它就是一雙大紅色的襪子,是我的小侄女青青送的。

鄉村紀實:瘋掉的三嬸

2021-09-18T01:22:22+00:00

前天,我去看望老家的母親,在村口的一塊石板上,我看到上面坐著一個蓬頭垢面的女人,我把電瓶車放慢了速度,仔細打量了一下,原來是我家的鄰居三嬸。

中秋來臨,想起已是耄耋老人的伯父

2021-09-18T01:26:08+00:00

文:李承圖:部分來自網絡去年七月,我回故鄉看望已有93歲高齡的伯父,得以在老家小住幾日。一天清晨,我獨自沿著那條朝南的土路信步走去,希望能找尋一些童年的記憶。可是這條路與童年的那條已大不相同。童年的路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兩邊沒有白楊,因此也就沒有此刻悠悠飄落的黃葉。

婆婆嫌我家是「絕戶頭」,極力攔阻我們的婚姻,結果卻出乎她意料

2021-09-18T01:36:20+00:00

初期婆婆不同意,百般進行阻擋,每次李強帶著我上他家去,婆婆要麼擺臉色,要麼罵人,要麼把門關得響噹噹。

一名外嫁女人的真實心聲: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一定守著家鄉

2021-09-18T02:10:07+00:00

文:蔣雪花圖:來自網絡都說遠嫁的閨女,是父母丟失的孩子。這句話,絕對不摻半點假,沒有半點可迂迴的地方。自從我離開豐縣,遠嫁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這一輩子和自己的家人不會有太多見面的機會,一年,甚至幾年才能見上一面。那個親愛的故鄉,從此常在夢裡相見,那片生養自己的熱土,從此變得陌生。

我又夢見了那雙自信的眼睛

2020-02-07T16:54:08+00:00

文:陳立峰圖:來自網絡 宅在家的滋味,是那麼的無奈,倒置了的生活習慣,顛倒了的白晝生活。

老同學,你在另外一個世界還好嗎?

2021-09-19T02:18:34+00:00

我和她十四五歲的時候便在一起讀書,還應該是兩小無猜的髮小層面情結,彌足珍貴,所以她去世以後,時常想起她。

豐縣老家的棗兒紅了

2021-09-19T02:23:40+00:00

文:程守忠圖:來自網絡好友來訪,帶來一包大棗, 紅綠閃爍,令人垂涎。拈一粒一端粗、一端細,大如小雞蛋的尤物入口,甜度還不錯,就是太艮了。棗樹、槐樹、榆樹、梧桐樹、杏樹,如同麻雀一樣,屬於「老家賊」系列。

80歲的老娘,輾轉在三個不同的城市養老,這樣做合適嗎?

2020-02-08T19:31:16+00:00

文:常敬渝圖:來自網絡說起來,我們家在村裡算是數得著的人家,父親做生產隊長几十年,母親勤勞能幹,他們省吃儉用,將我和哥哥弟弟供養讀書,直至考上大學。

蘇北農村參加喜宴:吃一頓大席飽三天

2020-01-19T00:05:33+00:00

圖文:愚伯的自留地喜歡吃大席,小時候被娘帶著去一趟要興奮好幾天,因為有好吃的,來家人常說:吃一頓大席飽三天。

有一段尷尬的記憶叫:戶籍問題

2020-01-04T08:51:28+00:00

文:南豐後人圖:來自網絡大凡人類,按皮膚顏色分,有黑、白、黃三種以上;按性別分,從近幾年研究結果看,也有男、女、變性至少三種;若按戶籍分,在上個世紀的最後50年里,吾泱泱大國,也至少有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的區別,僅這一是一非,不知有多少人陷於尷尬的境地,不信,以我為例說明之。

看到豐縣王溝中學的這張老畢業照,我想起了三十年前的她

2020-02-11T08:03:21+00:00

站在長江的防護堤上,看著波光粼粼的江面,隨著他的節奏,我又如當年聯歡晚會上跟著苗老師哼唱起來: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 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

故事:那年他們把孩子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女兒的生命,以愛的方式延續

2020-03-18T09:35:24+00:00

2007年江蘇省沛縣安國鎮青年范光磊、王萍,將自己年僅四歲的女兒碩碩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給徐州紅十字會,這使其他幾名患者重新恢復光明,也使碩碩那幼小的生命,以愛的方式延續下去…

這個國慶假期,老家的父母在水中收玉米

2021-10-05T15:11:29+00:00

文:吳廣超圖:來自網絡這個國慶節,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沒能回到老家的農村。不過,在電話里,我經常和父母聯繫,打聽著他們秋收的進度。

實拍疫情下的蘇北小鎮夜景:七點鐘,路上冷清的超乎想像

2020-01-30T23:18:08+00:00

圖文:紅艷提起家鄉蘇北豐縣歡口鎮的夜景,忍不住想讚美一番。特別是晚上的街道,那可是流光溢彩,車水馬龍,與空中繁星交相輝映,讓人如痴如醉,恍如天上人間!

童年時最喜歡的玩具——彈弓

2020-01-05T01:43:43+00:00

文:九彩石圖:來自網絡小時候,我最喜歡的玩具就是彈弓了。那時候沒什麼玩具,男孩子除了踢毽子就再沒什麼可玩的了。到了夏天,穿了單鞋再踢毽子,毽子上的銅錢或螺絲疙瘩打得腳踝骨生疼,所以夏天就沒有再踢毽子的了。

我們當年的民辦教師

2020-01-04T08:47:44+00:00

文:張念柱圖:來自網絡民辦教師,最早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應運而生,但大量出現卻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時,隨著農村中小學的普及,教師奇缺,所以許多農民中的高、初中甚至於高小(小學高年級)畢業生就走上了講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民辦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