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長城》第三十八篇:黑姑—守長城士兵心中的女神

文化冀憶 發佈 2021-08-03T08:12:06.682770+00:00

金山嶺長城沿線設有龍峪口、磚垛口、沙嶺口等5處重要關隘。其中,從沙嶺口往東走100多米,就能看到一座名為黑姑樓的敵樓。


金山嶺長城沿線設有龍峪口、磚垛口、沙嶺口等5處重要關隘。其中,從沙嶺口往東走100多米,就能看到一座名為黑姑樓的敵樓。黑姑樓始建於隆慶初年,為磚木結構。但建成不久,便遭雷擊毀損。後來,又重建這座敵樓,改為磚石結構。

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專家譚樹義說,黑姑樓具有很高的防禦等級,僅次於磚垛口。因為其他地方都依山涉險,敵人不易攻入。而這裡山勢較緩,易攻難守,敵兵可以從北面4公里外直接進入關內。黑姑樓的使命就是防止北方騎兵從沙嶺口突破長城。因此,增強防禦能力成為黑姑樓在修建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金山嶺長城上大部分敵樓都是兩層結構,敵樓的東西兩側設置兩個樓門;而黑姑樓分上、中、下三層,敵樓的東、西兩面雖然各設了一個樓門與城牆相通,但西面的樓門卻設在了地下,叫地門。地門內有一條寬70 公分的狹窄暗道,用磚頭砌成17 蹬台階,直通二樓和三樓。這一建築形式既減緩了樓體和長城馬道相連的坡度,又增加了防禦能力。

記者目測,黑姑樓里的地門只能通行一個人。當年發生戰爭時,地門緊閉,暗道口用木板或者鐵板蓋嚴,敵兵難以攻入樓內。如果敵人從下邊攻上來,守城將士也可以將敵兵消滅在暗道之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效。即便敵人攻破地門來到二樓,守衛在三樓的士兵,也可以居高臨下,與敵兵繼續戰鬥。可以說,從整個敵樓的設施來看,敵兵要想攻破黑姑樓,是難上加難。

其實,這座形制獨特、防衛堅固的黑姑樓,建造和命名都是因為一個名叫黑姑的英勇姑娘。

相傳,420 多年前,有一位皮膚黝黑的姑娘,名叫黑姑。黑姑的父親隨戚繼光來修長城,黑姑便一起跟了過來。她非常勤勞,在照顧年邁父親的同時,也加入了修築長城的隊伍,搬磚運石,為將士們縫縫補補,朝夕勞作。黑姑成了戍邊士卒心目中的女神,給荒涼的邊塞帶來了一股清新。不料萬曆十七年(1589 年)的某一天,一座即將竣工的磚木結構的敵樓被雷電擊中,燃起熊熊的大火。戰地玫瑰黑姑衝進敵樓救火,不幸遇難。為了紀念黑姑,將士們就把經過重修之後的這座磚石結構的敵樓命名為「黑姑樓」。

黑姑和黑姑樓,為粗獷雄性的長城平添了一抹明媚的亮色。看著黑姑樓的一磚一瓦,人們似乎感到,那個在男人世界裡風風火火的靚麗身影,依然在穿梭忙碌著……

其實,不只是黑姑的故事口口相傳,在金山嶺長城上,還出現了像桃春、武桂花等女性的傳說,她們有的為士兵洗衣送藥,有的女扮男裝上陣殺敵,成為金山嶺長城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麼明代修建長城時真的有女性參與其中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請教了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文研站站長賈海麟。

賈海麟:其實在明代,當時採取的軍屯方式,一家一戶都是軍隊的,全家都要隨軍守衛邊疆,女性也就隨著部隊參與到邊防一系列生產生活方面了。所以說,女性在明代邊關與士兵防禦是離不開的。

當年,諸多女性主動參與到金山嶺長城的建設、防守之中,這種大義的精神不禁讓人肅然起敬。時光荏苒,日月交替,如今的黑姑樓雖說有些殘破,但仍然昂首挺胸,雄風依舊。黑姑和其他女性的故事永遠成為了長城歷史的一部分,她們的賢惠、勤勞、善良、勇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女性的美德,成為一代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