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抽醒人類的上帝之鞭

秦朔朋友圈 發佈 2021-08-03T08:33:52.941980+00:00

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9年是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其中有36個國家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 這是第3210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2019年是過去十年次熱的一年,卻很有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冷的一年。

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9年是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其中有36個國家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雖然因為強厄爾尼諾,2016年的全年平均氣溫史上最高,但地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熱月份是2019年7月。

人類的體溫越來越低,地球的氣溫卻越來越高。

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記錄顯示,歷史上氣溫最高的20個年份有19個發生在過去的20年里。

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十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十年更熱。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

所以我開頭用段子方式講2019年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冷的一年,並非真的只是個段子。

雖然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並不冷。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2020年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水平偏高1.09℃,為1961年以來的第五高,為暖冬年份。其中,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和上海經歷了歷史最暖冬季。

以筆者所在的山東為例,小時候在屋檐下常見的冰凌,結伴去小池塘上溜冰的場景感覺已經一去不復返,兒時的「寒刺骨」,到了現在,只剩「風拂面」了。

不只是中國,歐洲也剛剛度過了有史以來氣溫最高的一個冬天,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美國的平均氣溫也高於常年。據外媒報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之下,從俄羅斯、加拿大到美國,都已經提前上演「熊出沒」。通常年份,這個時間熊還都在冬眠期里呼呼大睡。

地球在變暖,並且變暖的速度越來越快,全球氣候的改變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推進。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現,自1880年以來,全球年平均地表溫度每十年平均上升0.13華氏度。然而,自1981年以來,這一比例已經翻了一倍多,近年來全球變暖的速度更是比幾十年前的速度更快。

全球氣候變暖,南北極也不再那麼寒冷。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數據,過去50年來, 南極半島的溫度上升了近3℃。今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20℃的氣溫值。

北極圈的溫度更高。在2018年,北極圈溫度曾一度超過32℃。位於北極圈瑞典的最高峰由於冰川融化過快,一個月內,這座冰塊山峰的高度竟然整整降低了4米,使得其最高峰的稱號被隔壁的岩石山峰取代。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2019年度北極報告》指出,2018年10月-2019年8月,北緯60°以北地區的年平均地面氣溫是自1900年以來第2高的溫度;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以來,北極海冰面積在2019年夏季達到第2低值;格陵蘭冰蓋正每年失去近2670億噸冰,目前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約為每年0.7mm。

由於極地放大效應的存在,南北極的氣溫上升速度會更快,與此同時,由於南北極主要是冰山冰川,因此氣溫上升帶來的災難更為恐怖。

如果北極格陵蘭島的冰蓋全部融化,海平面將因此上升6米多。

如果南極西部的冰蓋全部融化,海平面也將上升6米多。

氣候變暖帶來海平面上升,一個是因為冰川融化,另一個原因是海水變暖導致海水體積增大,兩者疊加會對全球沿海低地產生災難性的滅頂之災。

歐洲宇航局此前結合實地觀測和衛星數據進行的全面調查研究顯示,在1961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冰川總共損失超過9萬億噸冰,從而極大地推升了海平面高度。20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曾經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大約半米。位於南太平洋的吐瓦魯將成為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國家,另外,斐濟、馬爾地夫也面臨同樣的風險。

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用動畫方式展示了對北京和上海的影響,這兩個中國最大的城市大部分被淹沒,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有海景房的同志注意了,氣候變化會影響你的房價,甚至直接沒收你的房產,因此你得比大家更要注意環保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除了會讓海平面上升,還會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人口遷移、生態系統等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一個最基礎的因素髮生改變,其他的一切不改變是不可能的。

比如澳大利亞在歲末年初遭遇極端高溫,並在12月18日創下了41.9℃的氣溫紀錄,間接導致了這場毀滅性的森林火災。森林大火一方面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毀滅了大量的樹木導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從而造成了更嚴重的惡性循環。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氣象學家們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大幅增加了極端天氣的發生機率,比如超強颱風、暴雨、乾旱等。

澳大利亞的山火剛要平息,強降雨又突如其來。2月以來,澳洲多地已經發生了持續四天以上的大規模降水,雪梨的降水量也達到391.6毫米,這是該地自1990年2月以來的最高降水量,新一輪的洪澇災害已經到來。

還有最近網絡上熱議的印度洋沿岸發生的70年未見的大蝗災。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分析,這場70年一遇的蝗災,與2019年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年初澳大利亞的超級大火導致東非持續的大暴雨有關。因為沙漠蝗蟲喜好在潮濕的土壤中產卵,一旦降雨,沙漠蝗蟲會瘋狂繁殖並用卵填滿土壤。

蝗蟲年年有,往年的蝗蟲剛好夠當地人民茶餘飯後當零食吃的,但今年特別多,因為持續的大暴雨給蝗蟲產卵鋪好了更多的溫床。

蝴蝶振翅,捲起風暴;森林失火,引發蝗災。突然理解古人為什麼會說禍不單行了。

雖然印度政府說災情已基本消除,但也同時警告說今年6月份可能面臨更嚴重的一輪蝗災。

蝗蟲被殺死了,但卵還在。事實上,蝗災也是人類從來沒有戰勝過的自然災害之一。

這次的新冠病毒讓我們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無助,殊不知,氣候變暖也會帶來新的病毒,更準確地說,是復甦了那些被冰封的致命病毒。

1月7日一篇發表在bioRxiv的論文則顯示,美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了古老病毒存在的證據,其中包含28種新病毒。

一旦北極圈的冰川凍土開始融化,那些潛伏在凍土層下面的萬年遠古病毒可能就會跟隨食物鏈傳播到人類身上。既然惹不起,最好還是不要招惹。

眾所周知,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

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儘量阻止氣候變暖,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

該協定的兩大目標是: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數據增加2℃以內,爭取控制在1.5℃;並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源的人為排放與清除之間的平衡,即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全球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集體行動從來不容易達成。

美國政府於2019年11月4日正式通知聯合國,要求退出《巴黎協定》。根據《巴黎協定》規定,該協定生效3年後(即2019年11月4日),締約方才能正式要求退出,退出過程需要一年時間。這意味著,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國——美國將於今年11月4日起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大國退出,集體行動就會名存實亡,這種囚徒困境的博弈格局,註定會讓很多國家效仿美國的「退群」舉動,實際上,簽署卻不履約的國家還有許多,畢竟,這種國際公約並沒有有效的履約保障。

所以我很擔心,2019年真的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冷的一年了。

除了控制減排的集體行動難以真正付諸實踐外,另一個更重要更本質的原因是,應對氣候變暖從來就不是人類最優先級的事情。

人們往往在「當下緊急的瑣事」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而對那些「不緊急但非常重要」的事情會拖延處理,然後慢慢忽視與遺忘,氣候變暖就屬於這類「不緊急但非常重要」的事情。

處理問題的優先級不同,除了事情的緊急程度有差異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喜歡即時反饋,前者馬上可以見到效果,後者即使做了很多,當下也看不到效果,沒有即時的成就感,就沒有馬上行動的動力。這是人性,小到單個個體,大到整個社會,概莫如此。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也難靠一日之暖。氣候的改變如果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我們付出再多的努力也許都無力回天了。

這次疫情期間,工廠停工、汽車熄火,霧霾不是照樣出現了嗎?難道不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醒嗎?

人類取得的一切進步都有其代價,只是先付還是後付的問題而已。

人定勝天?只是因為人類笑得太早罷了。

最後與大家重溫《流浪地球》的一句台詞: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也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災難正是抽醒人類的上帝之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