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大閱兵上亮出的幾個「大傢伙」真是超出人們想像力

溫哥華的魚 發佈 2021-08-03T08:35:00.002460+00:00

超級火箭炮雖然射程遠、精度高,畢竟只有簡易制導裝置,還算不上飛彈,之後上場的才是朝鮮軍隊的精華所在:飛彈方隊。

超級火箭炮雖然射程遠、精度高,畢竟只有簡易制導裝置,還算不上飛彈,之後上場的才是朝鮮軍隊的精華所在:飛彈方隊。

11. 「金星-3」8聯裝自行岸艦飛彈

第11個出場的車輛方隊是「金星-3」八聯裝岸艦飛彈(韓國賦予了KN-09的編號),這是目前朝鮮最先進的反艦飛彈,有艦載和岸基兩個型號,已經廣泛裝備在飛彈艇和岸基機動發射車上。這型飛彈最早出現在2014年6月朝鮮公開的一部宣傳片中,2015年從一艘飛彈艇上進行了首次試射。

2017年和2018年的閱兵中都展示了履帶底盤的岸基型號,不過當時的發射車無論造型還是迷彩都土得掉渣,4聯裝發射筒並排放置在發射車頂部。

今年還是同樣的底盤,由天馬系列主戰坦克的六對輪改進而來,第1到第3對負重輪之間的距離加長,造型前衛的全新駕駛室前移,車長增加了約2米。讓出後面的空間形成一個負載平台,發射筒數量翻倍達到8具,火力提高一倍,同時還降低了車高和重心,穩性和通過性都有提高,改進相當成功。

2年間朝鮮的工業設計審美水平發生了飛躍性的發展,很多武器設計的細節強過老毛子的暴力美學,仿佛從土味鄉鎮企業小作坊變身為好萊塢特效設計工作室。不僅如此,西方電視評論員當時就說整場閱兵式都有股好萊塢風格,不僅金正恩身穿西服,站在他正對面最顯眼位置的樂隊總指揮破天荒穿了全套白色燕尾服,加上M1思密達作為背景,似乎讓人聞到了一絲西風東漸的氣息。

言歸正傳繼續說飛彈,「金星-3」一直被認為是俄羅斯Kh-35「天王星」飛彈的仿製型號,來源並不確定,有2008年從俄羅斯直接進口一套岸基型和與緬甸交換軍事技術獲得艦載型兩種說法。兩者的整體布局非常接近,都採用了常規翼型加腹部半埋式進氣道,但是細節上有相當多的差異,並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抄。

首先就是彈體長度,兩者的長寬比相差很明顯,「金星-3」要長出一截,彈頭明顯拉長。美韓監測到的頭2次試射射程都為200公里,2017年7月的第3次試射更是達到240公里,比標準型Kh-35的130公里遠很多,接近Kh-35(U)型的250公里(2009年開發,長度不變),從彈體長度的變化看更合理的解釋是朝鮮在標準型上進行了改進。

其次彈頭底部有一個凸起的整流罩,似乎安裝了紅外尋的器;彈體上有另外2個白色的小整流罩可能是數據傳輸天線;4根舵機信號線導管突出在彈體外;助推器外形和分離機構也有明顯差別,連助推器尾焰都不一樣,Kh-35的長得多,而「金星-3」的燃燒非常迅速,顯示固體燃料的配方不同。這些差異都說明朝鮮對原始設計進行過相當廣泛的改進以達到自己的特殊要求,或者最初就沒有得到完整的資料不得不進行二次開發。

在第3次試射中美韓觀測到「金星-3」可以按規劃的航路點進行蛇形機動,在末段具備主動雷達和紅外成像複合制導能力,技術水平相當高,而「金星-3」之前朝鮮只裝備過改進型「冥河」飛彈。

12. 「北極星-4A」潛射彈道飛彈

看到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 - 就那堆老舊的R級柴電潛艇和微型潛艇還玩彈道飛彈,用什麼發射、發射什麼啊?實際上目前朝鮮艇和彈都已經有了。

> 朝鮮潛艇型號,除了20艘033型/R級,唯一超過1000噸的就是僅有1艘的「新浦」級柴電彈道飛彈潛艇,2015年服役

新浦級的技術來源被認為是一艘蘇聯解體後獲得的退役G級常規彈道飛彈潛艇,但是它絕對不是G級、R級或者Z級的翻版,因為體型和結構都有巨大的差異,是朝鮮依據自己的實力和技術水平獨立設計建造的縮微版。巨大的圍殼可以說就是一個極端化的「龜背」,內部容納1具飛彈發射筒(也有2具的說法)。水下排水量估計為1650噸,水下航速不超過10節,幾乎只能在日本海活動,航海性能極為有限。雖然新浦級看似十分窘迫,它卻給朝鮮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潛射彈道飛彈系統測試平台,開啟了自主研發之路。

朝鮮的潛射彈道飛彈發展相當迅速,「北極星」系列目前已經疊代到了「北極星-4」。第一代「北極星-1」(KN-11)逆向仿製自前蘇聯的SS-N-6,採用早期潛射飛彈典型的帶穩定裙圓錐彈頭構型,但改用固體火箭發動機。2015年5月9日首次進行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朝鮮官方發布,美國認為仍然是水下固定平台發射),經過多次失敗,在2016、17年已經成功進行了2次遠程試驗。

第二代是「北極星-1」改裝上岸的陸基中程彈道飛彈「北極星-2」(KN-15),彈頭改為雙錐型,形似美國的「海神C3」。彈體長度略有增加,採用履帶式發射車,發射筒底部有緩衝墊層,具備無依託發射能力,2017年2月12日進行了首次試射。

第三代「北極星-3」(KN-26)於2019年10月2日在元山水下發射成功,據說配備二級固體發動機,氣動設計改為「三叉戟D5」一樣的卵形彈頭,減少水中運動阻力,增加頭部載荷空間,還沒發現是否配備減阻杆。「北極星-3」看起來很粗壯,但彈徑和前兩代相當都是1.5米左右,長度甚至還縮短了一些,約在7.8-8.3米,「北極星-1」為9米,所以新浦級還能接著用。

「北極星-3」的第一次試射就是水下發射,顯示朝鮮對自己的潛射飛彈技術已經相當自信。從官方報導可以看到朝鮮已經掌握了發動機殼體複合材料編織和高性能固體燃料添加劑等相關技術,為潛射彈道飛彈系統的突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從2014年「北極星-1」第一次陸上試驗開始,到現在只有短短6年時間,朝鮮似乎坐著時光機從美國60年代的「北極星」直接穿越到了80年代的「三叉戟2」,這個進步真的讓人吃驚。當然這只是外形而已,射程、彈頭數量、打擊精度都還是未知數,從歷次試驗觀測到的彈道看都只有2000公里左右,但因為朝鮮的航天測控體系很弱,再遠就看不到了,所以射程肯定會有保留,韓國分析認為能達到5000公里。

轉眼到了今年的閱兵,飛彈方隊第二個出場的居然是「北極星-4A」,再次令所有軍事觀察家大跌眼鏡。2年一代的規律就這樣被打破了,「北極星-3」才試射了不到一年,「北極星-4」都沒聽說過,直接出了4A。

「北極星-4A」放置在商用平板拖車上,沒有外殼直接展示裸彈,可以看到略顯粗糙的纖維紋理,尾部發動機被一個護罩遮住看不到。非常粗略估計一下尺寸,飛彈前面一排坐了4名士兵,按普通人坐姿眼睛到地面高度1.2米計算(受腿長的影響較小),彈體直徑為1.6米。

再看正側面,視頻截圖畫質較差,量出來的長寬比約為100:21,則彈體長度為7.6米。考慮到非常大的測量誤差,可以說尺度和「北極星-3」基本相同,或者略寬略短一點點。如果不是彈體上刷了4A字樣,沒人分辨得出兩者有什麼不同。可能這只是「北極星-3」的一個改進型號,或者延續「北極星-2」的傳統逢雙上岸,也是一型陸基彈道飛彈,憑藉固體燃料的快速反應優勢作為液體燃料彈道飛彈的補充。

2019年7月金正恩公開視察了新浦船廠在建的新型潛艇,外界解讀為「新浦-C」戰略飛彈潛艇。西方情報部門根據畫面中人員身高推算艇體直徑在10米左右,早期衛星照片顯示露天放置的耐壓殼體部件直徑為7.1米,圍殼後面有一條隆起的龜背,足夠容納3-6枚「北極星-3/4A」,排水量可望達到3000噸,成為朝鮮最大的潛艇。當然按五常標準看這艘潛艇的加工工藝可謂慘不忍睹,就像手工作坊敲打出來的,能達到怎麼樣的技術水平還很難說。

13. 新型近程地空飛彈

這又是一款令人稱奇的武器 - 移動式近程地空飛彈,從核心部件看就是採用垂直發射方的「道爾」系統,但是雷達和載具又完全不同。

「道爾」採用運輸、發射、雷達一體化設計,全系統集成在GM-569履帶式底盤上,可以伴隨裝甲部隊獨立提供野戰防空掩護。3人制車組包括車長、系統操作員和駕駛員全部位於駕駛艙內,中部為盒式無人轉塔,內置2個4聯裝垂直發射單元。轉塔前部安裝了一部可摺疊的三坐標脈衝都卜勒搜索雷達,新型號更新為「頂板」那樣的無源機械相掃雷達,後部安裝了一部可機械俯仰的相控陣制導雷達。

而朝鮮這型飛彈採用的是6x6戰術卡車拖曳一部大型半挂車,作戰時需放下撐腳支撐發射平台,基本上沒有越野能力,只能公路機動。朝鮮擁有眾多履帶平台和強大的魔改能力,戰略飛彈都能採用履帶式,承載輕型防空系統並不困難。把「道爾」的履帶底盤改成半挂車看來就沒準備用於野戰,而是作為半機動的要地防空手段保衛彈道飛彈發射場、遠程防空陣地、電站等高價值目標。

前後兩部搜索和跟蹤雷達均為固態相控陣雷達,陣面尺寸增大了很多,跟蹤雷達的厚度只有俄制雷達的一半,顯示出相當高的集成度和緊湊性,有消息說朝鮮曾經從俄羅斯進口過一批相控陣雷達元件,不知是否應用於此。

如果這不僅僅是一個模型的話,而是朝鮮自行設計或者集成的產品,那朝鮮雷達電子工業的水平確實出乎意料。在2018年的閱兵式上近程防空飛彈的主力還是70年代中的SA-13改進型,如今一步跨越30年,至少達到2008年服役的「道爾-M2」水準。

14. 「閃電-6」遠程地空飛彈

朝鮮解說新型遠程防空飛彈的型號是「閃電-6」。它之前的型號是「閃電-5」(KN-06),早在2010年就已經在閱兵中露面,但首次試射是在2011年,直到2017年才解決所有開發中的問題完成定型,開始裝備部隊。「閃電-5」無論是飛彈外形、發射筒結構、垂直冷發射方式還是相控陣制導雷達都和俄制S-300早期型非常像,以3聯裝的形式搭載在俄制「卡瑪斯」6x6卡車上。西方一直沒有其技術來源的確鑿證據,不過普遍相信得到了俄羅斯或者中國的秘密援助。

這次展示的「閃電-6」換用半挂車平台,說明也不注重戰術機動性,主要用於要地防空。6x6戰術卡車的底盤部分和上面的短程防空飛彈一致,但駕駛室用的是KN-25 5管超大型輪式自行火箭炮的那個仿M977造型,看來這個底部也很可能是由烏克蘭「克拉斯」6x6改裝的。朝鮮對「搭樂高」是真上心啊,各種排列組合都要嘗試一遍。底盤從6輪變成10輪,承載能力提高,增加了一個發射管達到S-300的備彈量,發射管的加強筋間隔也略有不同。

因為看不到飛彈,也沒展示配套的雷達系統,所以判斷不出「閃電-6」有什麼改進。值得注意的是「閃電-5」發射管的底部有加強筋,「閃電-6」沒有,讓人聯想到S-300早期型(有加強筋)的5V55攔截彈和PMU1/2(沒加強筋)的48N6E/6E2攔截彈,這似乎暗示了更遠的射程和更先進的制導方式。


15. 「北極星-2」中程彈道飛彈

下面登場的是「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家族的老二「北極星-2」陸基中程彈道飛彈,8軸履帶式發射車、底部帶緩衝墊層的發射筒都和過去的式樣沒有變化,唯一的區別是去掉了迷彩變成純軍綠色。

值得關注的反而是它的出場順序,如果「北極星-4」也是陸基彈,按道理這兩個方隊應該排在一起。現在中間隔了兩個地空飛彈方隊,「北極星-4」也只是裸彈放在平台上展示而沒有野外機動用的外罩,是否暗示它還是潛射飛彈呢?

> 2017年2月試射的「北極星-2」,發射筒底部直接坐在未鋪設的土地上,採用冷發射,發射前頭罩已經被取下放在發射車右側的地面上。

16. 新型遠程地空飛彈

這個一個地空飛彈方隊朝鮮解說沒有提到型號,只是說新式遠程飛彈。同樣的6x6拖半挂車,同樣的4具發射管,不仔細看還以為視頻回放到第14方隊了呢。

2種長得都挺像S-300的車載地空飛彈至少有3處不同:

  1. 新飛彈的駕駛室①又換回了KN-25 4管超大型輪式自行火箭炮的形式,不過和第13方隊的車頭存在細微的差別(朝鮮到底設計了多少種車頭啊);
  2. 半挂車前端的艙室側面,新飛彈安裝的是一扇百葉窗,「閃電-6」的是密封的蓋板,說明散熱要求不同,前者的電子設備功率更大;
  3. 最大差別在發射筒上,從6x6卡車的尺寸看2者的半挂車長度相同,新飛彈的發射筒前端在第2、3對輪之間,「閃電-6」的前端在第3對輪之後,短了一個半輪胎的寬度,約1.5米。和車頭立姿敬禮的士兵比較,兩者發射筒的直徑基本相同,但是新飛彈的發射筒前罩是半圓形的以儘量增大內部長度,而「閃電-6」近乎是平的。新飛彈有8條加強筋,非常粗壯,凸出筒體表面很多,「閃電-6」是7條加強筋,相當比較細巧。
  4. 新飛彈半挂車底盤比較高,中間有一扇側門,內部為有人艙室。「閃電-6」同一位置是低矮的儲物箱或者設備櫃。

這些差異說明新飛彈彈體更長、重量更大、控制設備和人員更多。因為看不到飛彈本身,無法判斷彈體的粗細和彈翼的翼展,但是從新飛彈超乎常規的長徑比看,很可能是增加了一段助推器以獲得更大的射程。

再看一眼新飛彈發射筒的底部,帶加強筋但比較淺,沒「閃電-5」那麼粗壯,有趣吧!

17. KN-23輪式短程戰術彈道飛彈

被戲稱為「金斯坎德爾」的「火星-11」短程戰術飛彈西方編號為KN-23,2018年閱兵時首次公開。當時採用烏克蘭的「克拉斯」8x8底盤,朝鮮版「飛毛腿C」退役後其白俄羅斯產「瑪斯-543」發射車經過改裝用於KN-23,原來的「克拉斯」底盤又轉給了KN-25 5管超大型輪式自行火箭炮(一點不浪費)。「瑪斯-543」的車輪直徑大了很多,越野性能更好,整車車高降低了不少。

KN-23的外形和俄羅斯著名的「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非常接近,每輛發射車備彈2枚,可以分別打開左右蓋板進行單發,發射時也會拋出固定環。不過兩者實際差別較大,並不是純粹的山寨版。KN-23的彈體要長出約1.4米,直徑寬0.2米;彈體外的信號線導管較長,一直延伸到彈頭段中部,顯示戰鬥部結構不同。

「伊斯坎德爾」的尾翼後緣略帶後掠,KN-23則是垂直的;「伊斯坎德爾」的發動機噴管直徑較小,燃氣舵靠內,KN-23噴管大,底部平滑,燃氣舵安裝位置靠近外沿,尺寸也大很多,說明固體發動機存在相當大的區別。

「伊斯坎德爾」採用慣性制導 + GPS/格羅納斯衛星定位 + 光學成像匹配多重複合制導體制,出口E型射程280公里、自用版M型射程500公里,速度接近6馬赫,可以進行末段機動以增加攔截難度,M型的命中精度達到CEP30米。最新配用的9M723 2016型飛彈修改了外形,彈頭非常尖銳。

KN-23於2019年5月4日首次試射,美韓觀測到在第三次試射中發射的兩枚飛彈分別飛行了430公里和690公里,據美國分析這分別是攜帶500公斤彈頭和減輕戰鬥部重量後的射程,超過「伊斯坎德爾」。

KN-23在幾次試射中都展示出單車公路/野地機動無依託發射的能力,不再需要在簡易預設陣地進行整備,反應速度和生存能力大為提高,說明車載測地、射控系統已經相當先進。

18. KN-23履帶式短程戰術彈道飛彈

和KN-25超大型火箭炮一樣,KN-23也有一個履帶式版本,採用「北極星-2」類似的8軸底盤,但車體更長,駕駛室的造型也現代了很多。

實際上KN-23飛彈的尺寸幾乎和「北極星-2」一樣,它甚至可能直接採用了「北極星-1/2」的固體發動機但更換了噴嘴以達到不同的彈道軌跡。

〉KN-23公路發射並準確命中海島靶標的鏡頭

朝鮮之所以同一種武器還要分別開發輪式和履帶式的平台是有原因的。我國的遠火和中短程飛彈都是一個旅一個旅裝備,戰時可以加強到集團軍,最多也就是戰役級裝備。而朝鮮國力孱弱,數量稀少的大型裝備屬於總部直接掌握的戰略級武器,KN-23據認為只生產了30套左右。這麼珍貴的雞蛋不能裝在一個籃子裡,有的需要具備公路機動能力進行東西海岸或者南北國土調度,有的需要更好的越野能力占領更多複雜地形的陣地以躲避對方優勢空中力量的獵殺,因此輪式和履帶式都要發展,互為備份。

19. KN-24履帶式短程戰術彈道飛彈

這又是一款看上去相當神器的武器,朝鮮版ATACMS,朝鮮稱為「主體彈」,韓國命名為KN-24。

ATACMS是目前美國唯一的陸基戰術彈道飛彈,1991年入役,與M270履帶式自行火箭炮或者M142「海馬斯」輪式火箭炮系統共架發射,飛行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300公里,改進後有望達到500公里,前兩天剛剛宣布將出售給台灣。

KN-24的底盤和履帶式KN-23相同,比M270的「布萊德雷」底盤大很多(多出2軸)。兩者的飛彈外形相似,但KN-24的尺寸要大一圈,長5.5米,彈徑0.9米,後者分別是4米和0.61米,重量幾乎翻倍達到3噸。從數據上看KN-24要強很多,試射飛行距離超過400公里,速度達到6.1馬赫。因為彈重太大,發射箱上沒有吊裝用的導軌,由外部設施支持。

KN-24於2019年8月10日才進行首次試驗,目前共進行過3次試射,每次發射2枚。朝鮮顯然無法得到美國的飛彈技術,不過從監測到的試射彈道看它似乎也不需要ATACMS這種上世紀末的純拋物線彈道技術。據西方觀察,KN-24很可能採用了精密雷射陀螺儀慣導 + 衛星導航等多重複合制導體制,飛行全程都可以依靠尾翼控制姿態,飛行軌跡接近於錢學森彈道,先爬升到4.8萬米高空,然後下降改平滑翔,抵達目標區後躍起才俯衝攻擊。

> 日本媒體製作的KN-23飛行軌跡,但實際上這用來描述KN-24更準確

KN-23和KN-24的射程、威力都相當接近,甚至有些分析認為兩者的固體發動機段基本相同,KN-24就是一個縮短版的KN-23,但彈道特性完全不同。這樣的軌跡將完美地避開美韓部署的「愛國者」PAC3等地空飛彈系統的攔截,並遊走在「薩德」飛彈的射擊近界邊緣,最後採用近乎垂直下落的角度發動天頂攻擊,防不勝防。

朝鮮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利用相同平台開發不同性能的飛彈和超大型火箭炮,這些裝備與其說是對付韓軍的不如說是專門針對駐韓美軍的。韓國首都圈(首爾、仁川和京畿道)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超過一半,過去就一直處於朝鮮遠程身管火炮的射程之內,韓國軍民時刻擔心自己的政治、科技、工業、文化中心被打成一片火海。駐韓美軍經過幾次重大兵力部署調整,包括維持空中優勢最關鍵的群山、烏山在內的大部分基地都遠離這一區域,並受到同樣靠南部署的「薩德」系統保護,過去朝鮮確實沒有能力威脅到這些縱深高價值目標。

最近兩年迅猛發展的這些朝鮮新型飛彈和火箭炮射程足以覆蓋整個半島,先進的技術大大增加了美韓反導系統的攔截難度,令整個韓國都不再有安全區,這也可以部分抵消美韓的空軍優勢,使雙方作戰能力的天平趨於平衡。從這個角度看「主體彈」名副其實,對朝鮮來說至關重要。


20. 「火星-12」中程彈道飛彈

21. 「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

採用6軸TEL的「火星-12」中程飛彈和9軸TEL的「火星-15」在朝鮮的矛 vs. 美國的盾 (上) 這篇文章里有詳細敘述,這次閱兵中並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就不重述了。這篇文章是三年前寫的,當時還帶有幾分戲謔的口氣,如今對朝鮮可開不起玩笑了,看起來有點恍如隔世。

21. 新型大型洲際彈道飛彈

這場閱兵式有太多意外,朝鮮的新型武器可謂學貫中西,什麼外形都敢借鑑,多少個輪子都敢往上加,不過最後壓軸登場的這款大殺器還是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力,前無古人了。

「火星-15」是朝鮮第一款理論上能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它的出現已經被認為超出了朝鮮的科技和經濟能力。短短3年後,朝鮮又推出了更新更大的彈道飛彈,朝鮮解說稱之為大型洲際飛彈。

它確實大!先看發射車,「火星-15」的TEL已經創記錄地採用了9軸,俄羅斯的「白楊-M」和中國的「東風-41」都是8軸,美國被取消的「侏儒飛彈」半挂車加拖車一共是7軸。這款新飛彈的發射車則達到了11軸,比「火星-15」又多了2軸,暗示全車質量又增加了20噸。

從輪轂凹凸情況可以看到第4、6、8軸為無動力的承載軸,即為22x16的形式,可見這款底盤還是以現有的8軸TEL改進而來,在動力系統上並沒有更大突破,只是單純增加承載軸以提高載重量。全車比中俄的TEL至少長出5米,超過27米,對道路通過性的要求極高。

對比上面3種「巨無霸」級的TEL特車,「東風-41」的重心最低,發射筒下沿幾乎就在車輪上方,「白楊-M」和朝鮮飛彈比車輪要高出0.8米-1米。「東風-41」和「白楊-M」都有發射筒,朝鮮飛彈則是裸彈,和過去幾型中遠程彈道飛彈一樣(「火星-14」除外)。這也說明朝鮮對洲際飛彈的野外操作能力要求較低,平時藏在洞庫里,只需在發射前開往預設陣地即可。

更讓人感興趣的是朝鮮TEL的數量,在朝鮮的矛 vs. 美國的盾 (上) 一文中曾經分析朝鮮當時只以木材運輸車的名義進口了6輛8軸的WS51200,之後無論怎麼修改外形和增加車軸都只有這麼6輛。但是這次閱兵中9軸的「火星-15」就有4輛,之後的大型洲際飛彈又有4輛,突破了這個數量限制。當今世界只有俄羅斯、白俄羅斯和中國3國4廠能夠設計製造8軸以上的全地形軍用TEL,以朝鮮的工業水平具備魔改TEL的能力,但要想從頭造起還是勉為其難的。那麼為了配合新的大型洲際飛彈,朝鮮很可能又通過特殊渠道從上述三國之一得到了更多的8軸TEL。

因為沒有發射筒,我們得以直接觀察到新飛彈的彈體。據國外軍事愛好者測算,新飛彈彈徑達到2.6米,長度接近24米,「白楊-M」分別是1.9米和22.7米,「東風-41」據估計為2.25米和21米,也超過發射井發射的美國「民兵-3」一大截。這型朝鮮新型飛彈後來居上,竟然占據了世界最大公路機動洲際飛彈的寶座。

除了在「火星-15」的基礎上加長加粗外,還有2處比較明顯的差異:一是頭錐的形狀更加尖銳且帶有弧度,而「火星-15」的頭錐呈羽毛球狀,圓鈍的半球形之後是直線型;二是頭錐後段安裝了4組至少8個小型火箭噴口,顯示彈箭分離後彈頭具備獨立的矢量姿態控制能力,通過變軌機動增強突防能力。巨大的彈頭段將擁有足夠的空間安裝集束式多彈頭甚至實現多彈頭分導。

作為公路機動式洲際彈道飛彈,無論是「火星-15」還是這款超級飛彈,其最大的缺陷都是採用液體燃料發動機,而且尾部帶有發射支架,不具備直接發射的能力,到達預設場地豎起後TEL(其實只能叫運輸車了)必須撤離現場才能發射,安全性、準備時間和反應速度與固體火箭有很大差距。

因為航天測控、精密制導元件製造、彈頭控制與分離等很多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確定性,這到底是個嚇唬人的模型還是真正具備攻擊美國全境的能力現在還很難判斷,不過虛虛實實間對韓國、日本甚至美國確實發揮出了威懾能力。

無論如何,朝鮮缺乏海基和空基戰略力量,國土狹小且防空、預警能力不足,常規的發射井式戰略飛彈經濟上難以承受,安全性也無法保障,大力發展公路機動式戰略飛彈是目前唯一的選擇。

前兩篇發出後有不少讀者留言說這些到底是真是假,朝鮮哪來的錢和技術研製生產從單兵到洲際飛彈的幾乎全系列先進軍事裝備?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目前全球遭到疫情重創、美國忙於競選和內鬥自顧不暇,朝鮮短期內並沒有迫在眉睫的軍事壓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仍然大張旗鼓地展示新武器和新風貌,除了鼓舞軍隊士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外,更預示著朝鮮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安全環境正在改善,今後很有可能沿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思路走出一條具有朝鮮特色的發展道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