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世界觀的紀錄片:世界教育最強的國家,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談青州 發佈 2021-08-05T21:40:18.931755+00:00

作者 | 十二&Gloria公眾號 | 不畏將來不畏過去(ID:shier1213)追完最近很熱的記錄片《他鄉的童年》。該片的製片人,導演和主持人,都是周軼君,對,就是那個在圓桌派里和男人們侃侃而談的女人,她曾是戰地記者,更是一名母親,女兒一年級,兒子幼兒園。

作者 | 十二&Gloria

公眾號 | 不畏將來不畏過去(ID:shier1213)

追完最近很熱的記錄片《他鄉的童年》。

該片的製片人,導演和主持人,都是周軼君,對,就是那個在圓桌派里和男人們侃侃而談的女人,她曾是戰地記者,更是一名母親,女兒一年級,兒子幼兒園。

她說,自己是帶著私心來做這一檔節目的。

帶著思考和困惑,她走訪了日本的集體主義教育,芬蘭的平等自由教育,以色列創新教育,印度的辯證教育,英國精英教育,最後回到中國,感受傳統教育。

很多父母一度希望,能馬上學以致用。

最後卻發現,這部影片其實是為了引發思考。

1.

沒有完美教育

該片很有意思。

每記錄完一個地方,觀眾都會留言:「這教育方式真是太好了。」

但到下一個地方,又會發現,上一個國家還推崇的教育,在下一個國家竟然是摒棄的?

比如說,日本教育孩子獨立自律,訓練孩子們有團隊秩序,幼兒園的門口,老師會專門畫上小腳印,提醒每一個孩子出入時,將鞋子有秩序的擺放。

到了公認的教育最強國芬蘭,學校就是自由的王國,別說整齊劃一的擺放鞋子,穿著襪子翹著腿上課的人大有人在,甚至,老師在上面講課,還有孩子在下面歡快的吃著零食。

在日本,有爸爸擔心,集體主義會讓孩子失去個性。

完全崇尚自由的芬蘭符合日本爸爸對教育的期待,但老師又指出:「生活現在太容易了,我希望他們多點競爭。」

提倡精英教育的英國,只有7%的人才可以享受到好教育,這夠有競爭力了吧,教育者又反思:「我認為普通人無法獲得最好的教育機會,對社會非常不利。」

以色列把每個孩子都當做CEO來培養,還不會影響學習,簡直是中國望子成龍父母們最喜歡的完美教育。

但該國的教育專家又說:「以色列人普遍不相信權威,這樣的特質對於創新來說有好處,但對於需要很多組織和紀律的大公司來說,沒有好處。」

最好玩的是,公認為教育最強國的芬蘭,他們嚴格遵守著中國的教育觀念:「孔子2000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芬蘭人非常相信這種觀點。」

看完六個國家最有特色的教育,才發現:

世上從來沒有完美教育。

2.

很多父母都渴望得到一部育兒寶典。孩子每個階段遇到的任何事,書里都有答案,父母只需要根據書里的提示,一二三四一條條照著做就行。

不需要費勁思考,只需要有據可依,讓養育之路輕鬆就好。

就像很多人看《他鄉》,一開始,我們想為孩子尋找最好的教育智慧。

卻發現,走遍千山萬水,根本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

連周軼君都說:「我是一個為自己解困惑的母親,與你分享旅程所見所感,一切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相互啟發。」

這個世界,沒有千篇一律的人生,也沒有適合每個人的完美教育。

作家劉墉有兩個特別出色的兒女,提到教育,他的觀點:是區別對待。

對待個性散漫的兒子,劉墉的方式是嚴格又專制的「啥事都愛管的中國式父親」;

而對獨立性強的女兒,劉墉又變成一個完全放手給足自由的「啥事都尊重孩子意見的外國式父親」。

這時候,你說嚴格教育好還是自由教育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特色。

最權威的專家也不敢保證,某種教育方式可以一通百通,適合所有的孩子。

歸根結底,世上沒有完美教育,父母得思考對比,融會貫通,去找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

《他鄉》有一段獨白,特別實在:

「我們沒有辦法立即學到他國優秀的東西,有些東西甚至也不符合我們的傳統,但是我們想至少會有一些從家庭,從個人面可以去了解,可以去改進的東西。

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共識,未來從來不只是有一個樣子。」

3.

比起「給孩子什麼教育」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們要想清楚,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子?

走訪英國那集,有很多中國父母帶著孩子短期遊學。

有媽媽說:「我想讓他學會英國口音。」

有媽媽說:「想學習英國的穿著禮儀。」

鏡頭切換到小女孩,她說:「我來一個星期了,在最大的玩具店買了一些東西。」

雙方一對比,著實有些好笑,對於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來說,短暫的遊學,她真的能學到純正的英語,感受到美好的禮儀?又或者,這些就是英國教育的精髓嗎?

英國教育研究者李爽說:「其實英國的精英教育是體育,體育是英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展示的是內在的禮儀。而且,很多父母把體育想得太高了,其實,體育就是玩。」

花那麼多精力物力,帶孩子去英國體驗「玩」,你說父母會不會焦慮得發瘋?

數據顯示,中國的父母是最焦慮的。

目標很明確,一門心思把孩子培養成功,能夠光宗耀祖最好。

但什麼是成功,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

作為媒體人,周軼君是成功的嗎?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應該是吧。

可在芬蘭課堂上畫畫時,她擔心自己畫不好,老師安慰她:「只是在紙上表達自己。」

這位在戰地經歷過大風大雨的記者突然淚如雨下:「我從小就一直被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現在我終於知道什麼是為生活的教育了。」

凡事,我們總愛帶著目的去評價,學這個可以考試一百分嗎?學那個可以給高考加分嗎?

每做一件事,我們都斤斤計較,細細盤算,必須實現某種目標而努力。

努力過後,要去哪裡,我們並不那麼清楚?

想起電影《銀河補習班》,鄧超問兒子,你以後想做什麼?

孩子脫口而出:「上清華北大呀,媽媽說的。」

然後呢?孩子沒有答案。

這個問題,很多拿著鞭子,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好大學的家長也不知如何解答。

「什麼是成功?」

芬蘭一位9歲的孩子回答:「有一個妻子,有點錢,那你就已經算是成功。」

這當然不是標準答案,但一個9歲的孩子,對人生早已有方向,就足以讓人覺得幸福。

《銀河補習班》里,鄧超點醒兒子:「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對於父母來說,或許,幫孩子找到那個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而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並不只是我們去學習別人的教育。

而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成為學習者,永遠帶著思考,永遠和孩子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十二&Gloria。十二。治癒系暢銷書作家。她的文字引領陪伴女性成為更好的自己。已出版《不畏將來不念過去》《貪心的女人更好命》等著作。新書《不畏將來不念過去2》正在熱賣中。微信公眾號:不畏將來不念過去 微博:十二-不畏將來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