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視電影質感,重視「去劇情」,是歷史紀錄片的可貴探索

文城觀點 發佈 2021-08-10T00:52:20.827755+00:00

紀錄片《中國》採用電影化拍攝方式和影視的敘述方法,力求以新穎有趣的形式來表現中國早期歷史進程中的傑出人物、創造性的思想和重要文化歷史事件,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大國強盛,不只是要證明和展示今日的強盛、輝煌,而且也應該通過回顧歷史,思考文化,告訴人們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和依據,

紀錄片《中國》採用電影化拍攝方式和影視的敘述方法,力求以新穎有趣的形式來表現中國早期歷史進程中的傑出人物、創造性的思想和重要文化歷史事件,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

大國強盛,不只是要證明和展示今日的強盛、輝煌,而且也應該通過回顧歷史,思考文化,告訴人們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和依據,今天是昨天的繼續,今世中國的強盛,不是一時的成功,而是有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作為底蘊的,歷史上人物、思想、學說,以及名言、故事和傳說等,依然影響今日中國,對於十分重視歷史,富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人來說,歷史對今天發展的影響尤其顯著。回顧不知是數典憶舊,更是為了以更穩固的步伐走向未來。重溫歷史進程,描述歷史上的學術論爭、創新觀點、思想成果和先傑們的探索,是為了深思歷史上文化演變、政治更替和管理探索中的珍貴歷史經驗,認識古今思想碰撞的理論焦點,探尋更有效的發展方式。

之前,有過《帝陵》《春秋戰國 》《尋找失落的年表》《玄奘之路》《復活的軍團》《敦煌》等頗有觀眾喜愛的歷史記錄片,以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引人深思的方式來描述歷史故事,讓愛好歷史的觀眾過了一把把回味歷史的「癮」。這一次,《中國》力求以服化道具、劇情性的情節、深刻的評點來演繹歷史文化故事和思想、政治和戰爭智慧,是更有哲理深度的可貴探索。

紀錄片《中國》從編制立場上看,不僅僅是純粹講述歷史故事,而是以當代人視角來回顧歷史、思考歷史。講述中國早期歷史上的那些最具代表性、轉折性、典型性的人物、思想和貢獻,和故事,編制者通過富有電影質感的表現手法,再現古代歷史上中國人如何前進、探索和思考的歷程,從現代觀點看,是一種築夢、追夢,和力圖圓夢的過程,片中所表現的雖是歷史故事,但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和現代思想價值。可是看成是在探尋中國富有底蘊的文化力量和成功的思想奧秘。先秦諸子的思想主題是片中重大表現的主題之一。

在" 軸心時代 ",中國哲人的探索在當時是具有國際最高水平的思想創新成果,老子、孔子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在發生重要影響,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後來,百家爭鳴時代,中國有了各種思想學說,儒、道、法、墨,兵家、縱橫家、陰陽家等,都有了自成系統的思想學說,都發生過重要的影響,「德政」學說、無為而治、以法治國、相愛非攻、不戰而勝、縱橫捭闔、陰陽互補等思想觀念成了古代政治、軍事和外交的理論法寶,影響了中國的歷程進程。

比如,片中的《春秋》,聚焦了春秋時的傑出的文化人物孔子,描述了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探索、掙扎、隱忍、追求的曲折過程和他的矛盾處境。孔子十四年周遊列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孔子的探索十分不易,他所處的時代,列國君王們已不欣賞周文化了,他們所需要的是富國強兵,對仁義沒有像以前那麼重視了,而孔子還執著於復興周禮,這當然讓君王們難以接受,因為,如鄭國人所說的,孔子像 " 喪家之犬 " 。然而,孔子卻笑著表示,說得很對,他就像喪家之狗。孔子依然執著地傳播他的仁義學說,結果,他的仁德治國思想沒有被君王們接受,孔子只好辦起了私家學校,教書育人,培養弟子,而他也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了中國後來長久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治國思想。

《中國》的《眾聲》,以孟子、墨子、莊子為主角,呈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代。其實,比起春秋時的孔子,自孟子、墨子、莊子起所展開的百家爭鳴,湧現來各種各樣的思想學說,而其中的一些學說,更為列國君王們所興趣,比如,法家、縱橫家、兵家等,因為這些學說比孔子的學說更有利於富國強兵,在戰火紛飛的列國時代,這些學說更管用。孔子辦學「有教無類」,而張儀、蘇秦等卻是衝著君王去的,他們為君王們獻上了縱橫捭闔的妙策,在當時當然更受統治者歡迎。

紀錄片《中國》追求以電影質感來表現歷史思想文化故事,這在影視大受歡迎的時代,是很有意義的探索。該片的視覺總監、攝影指導羅攀,其代表作《芳華》榮獲第九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其另一作品《我不是潘金蓮》曾榮獲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紀錄片《中國》努力用頂級的畫面構圖和光影氛圍,力圖攝製出宏大的電影級畫面,讓每一幀畫面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攝影作品。片中片對畫面的構設非常講究,畫面的光影對比很有立體感,大量的畫面留白有一種古畫的風格,濃郁的古雅之韻很適合表現歷史主題,加上優雅的配樂和很有韻致的旁白,其配音由周濤與何炅擔綱。該片的配音由自王家衛的御用配樂師、日本音樂家梅林茂和國內著名作曲家徐鯉攜手打造,梅林茂曾製作《花樣年華》《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霍元甲》等配樂,《中國》由鼓點與弦樂結合的序曲與主旋律,以之來表現歷史人物出場的音樂背景,並以古箏樂音來描繪人物的心境,悠揚古雅的音樂背景,很有古典韻味。旁白與配音體現濃濃的古風古情。引觀眾沉浸其中於一場富有中國傳統美學的歷史遐想之中。

將這一部記錄片被稱為「有電影質感的紀錄片」,是有一定道理的,片中的每一幀都像是一幅畫,顏色飽滿、對比強烈、很有質感,豐富而深遠的歷史故事,仔細地通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場景模擬來描繪,人物形象與自然風光巧妙地對比融合,猶如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

比如,孔子被困荒野時,確實是拍攝了荒山野嶺的境地,可是,畫面卻是暖色調的,雖是荒野卻沒有給人以消極頹廢之感,因為孔子最被睏了,但他的內心追求是執著的,他對「仁學」的追求和傳播仍是執著的、充滿信心的,智者的高遠的理想追求,不是一般困境所能困住其志向的。

再如,莊周夢蝴蝶,這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傳說,但又很能表現莊子的「逍遙」思想意境,片中表現莊子躺在綠色樹林中,周圍蝶飛蝶舞,爛漫逍遙,讓人感受到莊周是在以他的靈智在感悟天地自然之奧秘,畫面優美自然,充滿逍遙意趣。

紀錄片《中國》共三季,第一季:從春秋到盛唐;第二季:盛唐以後到現在;第三季:反推春秋以前的故事(夏商周)。

這紀錄片以《中國》命名,主創團隊是需要有膽識的,這題目很大,如製作不好,便會給人以大而空之感,這除了主題要宏大,敘述要飽滿,論述要有分量之外,還必須有讓觀眾感到厚實的表現方式。

創作過《河西走廊》《重生》總導演李東著重於節奏慢、描述真實、畫面寫意的方式來表現。其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去劇情化」。

在表現手法上,全片以50格的影像速度設計,著意於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覺來展現。主創團隊堅持「像拍現實紀錄片那樣去拍攝歷史紀錄片」的拍攝理念,爭取扛著攝影機,「回到那個歷史時代」,去捕捉人物瞬間與生活場景,記錄當時歷史人物的語言和心思,儘可能讓觀眾感到不是在講故事,談傳說,而是在與歷史人物真實交流。片中人物的言談舉止都像是真實生活中的舉動,而思想卻是穿越古今的。讓畫面表現故事,讓歷史上的真實生活來體現人物的思想,去掉給人以故弄玄虛的「劇情」,堅持表現真實感。

這部紀錄片以現實的人的視角去解讀歷史上的「人」在「中國」歷史上的行與思,探索與總結,追求與夢想,表現的是宏大的主題,但描繪的卻是具體的很有真實感的具體人和事。

去「劇情性」其實也是追求對於歷史真實性的表現,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什麼樣的力量使中國各個民族凝聚融合成一個強大而緊密的聚合體呢?是怎樣的一些歷史人物在探索過程中所思考,所提出的觀點和學說影響中國的文化進程呢?是什麼精神力量使中國成為古老而又強大的國家呢?《中國》這一部記錄片,想通過很有質感的畫面和豐富真實的電影語言來告訴觀眾,講的是真實的,力避杜撰,不用戲說,用鏡頭讓歷史自己來表現,不需要通過曲折複雜的劇情,而通過真實的人物、語言、美景來讓觀眾去了解歷史,感受歷史文化底蘊,思考中國的文化力量。這或許就是主創團隊的努力方向。

當然,有評論認為,《中國》這部紀錄片,對歷史人物的思想學說表現得不過深入,這讓專業人員感到不過「專業」,而對於文化思想的表現又不夠具體、通俗,讓一般觀眾難以理解和知曉,屬於「不深」又「不淺」的歷史紀錄片,其實,要「淺出」又「深入」確實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如果這部紀錄片既能「淺」得更通俗有趣一些,又能「深」得讓學術專業人員感到是很有深度地在解釋思想史上的重要學說,那將會是更好的記錄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