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鎖定奧斯卡,這部豪華大片超級有料哦

有部電影凌辰 發佈 2021-08-10T03:59:21.804181+00:00

前段時間,我跟大家聊了「影史最偉大的反派」,很多人都在留言裡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名字。今天,咱們就再來聊聊公認的「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只不過這個答案更加簡單,也更加不容置疑。

前段時間,我跟大家聊了「影史最偉大的反派」,很多人都在留言裡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名字。


今天,咱們就再來聊聊公認的「影史最偉大的電影」。


只不過這個答案更加簡單,也更加不容置疑。



世界上最有資格評論電影的那些大師級導演、影評人和藝術評論家,都把一部誕生於1941年的「老片」《公民凱恩》,奉為影史最偉大的電影。


在它身上有很多光環式的標籤,比如「神一樣的天才之作」。


還有人說,世上只有兩種人——認為《公民凱恩》牛X的,和還沒看過《公民凱恩》的。



但這部影片在誕生前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最近有一部聲勢浩大的新片,講的就是著名編劇赫爾曼·曼克維奇創作《公民凱恩》劇本的故事——《曼克》。



影片堪稱全明星班底——


導演大衛·芬奇,演員囊括加里·奧德曼、阿曼達·塞弗里德、莉莉·柯林斯,還有《權游》里的「老獅子」查爾斯·丹斯……


光是沖這陣容,就屬年度必看。



片中男主是加里·奧德曼飾演的編劇——曼克維奇。


1940年某天,腿部受傷的他,在製片人的安排下,住進了一家農場旅館。


他接受委託,在這裡一邊養傷一邊撰寫《公民凱恩》劇本。



為了讓曼克舒適高效地進行創作,製片人給他安排了私人護士,還雇了一位名叫麗塔的打字員。


病床上的曼克只需口述,麗塔幫他打字記錄。



看上去,曼克像是得到了高規格待遇。


但其實,導演奧遜·威爾斯跟他簽訂了嚴苛的霸王條款——曼克只有薪酬,沒有編劇署名權,創作期限也僅有60天。



曼克為何會同意如此「屈辱」的條款呢?


因為這時的他貧病交加,欠了大筆賭債,還得罪了製片廠大佬路易·梅耶,遭到業內封殺。


電影公司都知道他能寫好,但沒人敢用他。


因此當奧遜·威爾斯伸出「橄欖枝」時,曼克沒有議價的權利。



接下來,影片用閃回的方式,交代了曼克如何淪落至此。


也就是他跟路易·梅耶,從「朋友」走向決裂的全過程。


劇情始終在1930年代的「過去」,和1940年的「現在」之間交叉並進。


通過模仿打字機敲字的特效轉場、刻意做舊的黑白膠片質感和無處不在的深焦鏡頭,影片把我們帶到了「《公民凱恩》的世界」。



在「過去」的這條閃回線里,有著曼克最得意的時刻。


1930年初,他被路易·梅耶高價挖走,在米高梅的集體創作模式里擔任首席編劇。



彼時的曼克,是米高梅的大紅人。


在公司里,他能任意出入片場,甚至可以在拍攝間隙,跑去跟女明星閒聊。



私底下,他是路易·梅耶的「朋友」,以及生日宴會的座上賓。


參加宴會的,不是大明星就是「報業大王」威廉·赫斯特之類的名流富豪。



像曼克這樣的編劇能夠出席,非常少見。


但他總能以略帶冒犯的犀利言辭,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



鏡頭一轉,來到1940年,此時的曼克已經十分落魄。


看到製片人疑惑的神情,他頗有自知之明地解釋說——自己就像大佬們戲耍的猴子,和他們談不上朋友,更不是一路人。



曼克和大佬們的分歧,在兩件事情上得到充分展現。


一件是路易·梅耶召集員工,想借「經濟大蕭條」為名,減一半薪水。


他用「患難與共」的演講和幾滴眼淚賺取了大家的理解,但一下台就笑嘻嘻地問下屬,自己剛才的「表演」怎麼樣。



這種欺騙員工、博取同情的資本家嘴臉,令曼克十分不齒。


因為30年代的美國經濟危機,其實是電影行業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人一邊領著救助金,一邊掏出幾枚硬幣鑽進電影院。



第二件事,是關於當時加州的州長換屆選舉。


競選對手是民主黨的辛克萊,和共和黨的梅里姆。


辛克萊是一名現實主義作家和社會批判學家,他的著作《屠場》推動美國制定了《食品和藥品安全法》。



由於熱衷揭露社會弊端,辛克萊素有「美國的良心」之稱。


路易·梅耶和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非常忌憚他,於是便聯合起來支持梅里姆。


甚至逼迫曼克的一位編劇朋友,製作虛假影片,詆毀抹黑辛克萊。



在媒體的干預下,原本遙遙領先的辛克萊輸掉了競選。


曼克的朋友還將此歸罪於自己,飲彈自殺了。



曼克眼睜睜看著朋友變成了資本與政治的犧牲品。


自此之後,他便徹底與路易·梅耶決裂,公開跟威廉·赫斯特為敵。



故事講到這裡,兩條時間線匯合於60天期限的最後一天。


曼克如約交出了《公民凱恩》的劇本。


這部寫了整整327頁的鴻篇巨製,令製片人讚不絕口,直言刪都不知道怎麼刪。



很快,劇本傳遍好萊塢。


大家發現,曼克是在借電影影射威廉·赫斯特。


《公民凱恩》講的是富可敵國的報業大亨凱恩,把情婦捧成歌星,還企圖染指政治,在競選總統失敗後轉而競選州長。


但因為情婦醜聞被捅了出來,最終功敗垂成。



這樣的情節跟現實中的威廉·赫斯特如出一轍——他也把情婦捧成了電影明星,並接連在總統和市長競選中失敗。


《公民凱恩》在開頭就交代了,這位曾經擁有整個世界的男人,最後又失去一切,只留下一句讓人捉摸不透的「玫瑰花蕾」遺言,便撒手人寰。


這樣一個悲劇性的人生終點,顯然也是在諷刺威廉·赫斯特。



可想而知,劇本傳開後,威廉·赫斯特瘋狂阻止這個項目。


他請出曼克的弟弟和自己的情婦瑪麗安,勸曼克放棄這部電影。



遭到拒絕後,他又跟梅耶串通,想用高價把這個項目買走。


不過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在奧遜·威爾斯的勸說下,《公民凱恩》最終被拍了出來。


曼克也改變主意,放棄稿費,保留了自己的署名權。



一年後,艱難上映的《公民凱恩》獲得了觀眾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但在赫斯特與梅耶的聯手打壓下,影片排片不足,賠得血本無歸。



在奧斯卡上,《公民凱恩》收穫了9項大獎提名。


當年又是個奧斯卡小年,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


但路易·梅耶恰好是奧斯卡主辦方的創始人,所以影片最終只拿到一個最佳原創劇本獎。


曼克和奧遜·威爾斯都沒有去現場領獎。



這起「奧斯卡慘案」,被認為是影史最大遺憾之一。


在這之後,曼克沒有寫過原創作品,沒有爭取過署名權,也沒再跟奧遜·威爾斯合作。


他在1953年因病去世,年僅55歲。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傳記片。


觀眾可以在曼克的身上看到「天才與瘋子」的驚嘆和唏噓,但兩條線索的頻繁交叉讓故事有些雜亂,在觀賞性上打了個折扣。


一方面,影片對曼克的正面描繪下足筆墨。


他的創作天分,他在署名權上的執著,他幫助猶太難民的善舉,以及批判資本家的文人風骨,都是這位天才的閃光點。



另一方面,對於他「瘋子」一面,我們卻知之甚少。


他的嗜酒好賭,對妻子的惡劣態度,以及對家庭的不管不顧,都只是草草略過。


幾乎沒什麼戲份的小配角奧遜·威爾斯,卻被塑造成站在曼克對面,類似梅耶、赫斯特之流的反派形象。


這與真實的情況不太符合。



因此,這部擁有名導和群星加持的傳記片,沒能滿足觀眾過高的期待。


但它以一個編劇的視角作為橫切面,勾連起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電影、報紙、傳媒與政治,以及至今仍在上演的藝術家與資本家的永恆較量,不失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好萊塢往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編劇傑克·芬奇,正是導演大衛·芬奇的父親。


他出生於1930年,完整經歷了那個黃金時代,作為一名作家和社會評論家,《曼克》是他一生中撰寫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



2003年,父親去世後,大衛·芬奇就一直想把《曼克》拍出來,但這樣一部黑白傳記片很難得到製片廠支持。


近幾年,大衛·芬奇接連為網飛打造了《紙牌屋》《愛死機》《心靈獵人》等重磅項目,這才換來執導《曼克》的機會。



可以說,無論戲裡戲外,《曼克》都跟《公民凱恩》形成了一種有趣的互文。


而今年剛好也是一個奧斯卡小年。


《曼克》坐擁評委青睞的歷史傳記題材,以及男主加里·奧德曼絕佳的表演。


那麼,在明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它能把《公民凱恩》失去的奧斯卡小金人贏回來,彌補這個影史上最偉大的遺憾嗎?


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