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IPv6行業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圖」

華經情報網張寒 發佈 2021-08-10T05:15:53.626165+00:00

一、IPv6定義及分類IPv6(網際網路協議第6版)是由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設計用於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協議,IPv6是網際協議的最新版本。IPv6的出現和普及有效緩解和解決IPv4地址枯竭問題。截至2018年1月,全球上網人數已40.21億,IPv4僅能提供約42.

一、IPv6定義及分類

IPv6(網際網路協議第6版)是由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設計用於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協議,IPv6是網際協議的最新版本。IPv6的出現和普及有效緩解和解決IPv4地址枯竭問題。截至2018年1月,全球上網人數已40.21億,IPv4僅能提供約42.9億個IP位置。雖然目前網絡地址轉換、無類別域間路由等技術可延緩網絡位置匱乏的窘境,但尋找及規劃IPv4的下一代協議是解決IP位址短缺的根本性辦法。

IPv6地址可分為三種,分別為單播地址、任播地址和組播地址。

IPv6分類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IPv6與IPv4對比分析

IPv6對比IPv4存在三大優勢,首先是IP位址空間擴大,IPv6的地址比特數是IPv4的4倍;其次是支持即插即用,IPv6協議內置支持通過地址自動配置方式使主機自動發現網絡並獲取IPv6地址;最後是安全性能優化,IPSec是IPv6協議基本定義中的一部分,任何部署的節點都能支持。

數據來源:IBM,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國IPv6行業發展驅動力分析

我國網民規模仍然在持續擴大,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顯示,截止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4億,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網際網路普及度達67%,較2020年3月提升了2.5個百分點。網民規模的持續擴大,對於IPv4地址的需求也在上升。

數據來源:CNNIC,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0年IPv4地址趨近枯竭,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IPv4地址數量為38907萬個,這個數字從2011年以來變化就不太大了。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IP位址匱乏將導致網絡連通性無法擴展。現階段私有地址轉換(NAT)方案儘管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IPv4公有地址枯竭的問題,但已不能很好滿足各類新興網際網路應用,同時也給用戶溯源、網絡可管可控等方面帶來極大的複雜度。

數據來源:CNNIC,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IPv6行業發展潛力分析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


四、中國IPv6行業發展現狀

自2017年起,政府強勢主導推動IPv6升級改造,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在此背景下工信部於2018年開始全力推動IPv6規模部署各項工作,並在2019安排網絡就緒專項行動計劃,以行政力量牽引IPv6產業鏈各方按照政府制定的目標加速IPv6發展。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50903塊/32,較2019年底增長了0.1%。

數據來源:CNNIC,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IPv6用戶數是反映我國IPv6發展狀況的核心指標,包括IPv6活躍用戶數以及已分配IPv6地址用戶數。根據國家IPv6發展監測平台數據,2020年10月,我國IPv6活躍用戶數4.37億,活躍用戶占比達到48.30%。IPv6活躍連接數達到13.46億個,全國IPv6活躍連接占比71.37%。

數據來源:CNNIC,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數據來源:CNNIC,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中國IPv6行業競爭格局

1、三大電信運營商

2020年10月,基礎電信企業IPv6活躍連接總數13.457億,中國電信2.985億,占比為22.18%;中國移動8.164億,占比為60.67%;中國聯通2.308億,占比17.15%。

數據來源:CNNIC,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雲服務

華為雲、阿里雲、京東雲等主要雲服務企業已完成IPv6雲主機、負載均衡、內容分發、域名解析、雲桌面、對象存儲、雲資料庫、API網關、Web應用防火牆、DDoS高防、彈性IPS等公有雲產品的雙棧化改造,平均改造率已近70%。

數據來源:國家IPv6發展監測平台,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3、CDN服務商

2020年5月,全國支持IPv6的節點數2,362個。IPv6地域覆蓋率分析:金山雲90.2%、華為雲82.2%、藍汛37.5%、網宿68.9%。

數據來源:國家IPv6發展監測平台,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