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變革與突破——19世紀西方美術》說課稿

中公教師 發佈 2020-12-22T03:04:00+00:00

一、說教材分析教材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分析。《變革與突破——19世紀西方美術》是人教版高中美術鑑賞第16課的內容,屬於美術鑑賞模塊。

一、說教材

分析教材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分析。

《變革與突破——19世紀西方美術》是人教版高中美術鑑賞第16課的內容,屬於美術鑑賞模塊。本課的主要內容了解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的藝術特點,由於本節課的內容過多,所以我講本節課分成了兩個課時,本節課著重講解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掌握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學會鑑賞藝術作品的方法,提高審美判斷能力。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我面對的學生群體特點如下: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具有較為豐富的美術知識以及鑑賞能力。同時已經接觸過大量的中外美術作品,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部分西方美術相關知識,如《人性的崛起——文藝復興美術》,但是對於19世紀西方美術了解的還不夠透徹,因此我會用對比展示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抽象思維,聯繫並運用以往所學知識,來學習掌握本課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在理清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我制定了詳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和代表作品,學會從作品的題材、手法、意義等方面去鑑賞藝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觀察《自由引導人民》《拾穗者》等19世紀西方藝術作品,了解作品內容、題材,分析作品中表現手法、主題意義,了解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學會鑑賞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藝術的多元性,養成觀察生活品味生活的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以美術課程標準為導向,根據學生原有的基礎和現有的學習困難以及現階段的心理特徵,我確立了以下重難點。

重點是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和代表作品。

難點是美術作品中所傳遞的社會價值。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保證教學效果,我還準備了多媒體、電影海報等多種教學工具輔助我的教學。

六、說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多媒體課件、作品圖片作品等。

七、說教學過程

在全面的備課工作結束後,我設置了以下6個環節,與學生共同體驗一場異彩紛呈的視覺之旅。

活動一:趣味情境導入

好的導入可以先聲奪人,抓住學生的心弦。為此,我將出示《法國大革命》電影海報並提問:有人了解這幅作品嗎?為什麼選擇這幅作品作為電影封面?師生共同總結得出:《自由引導人民》是對法國大革命最有代表性的刻畫,也凸顯法國的自由精神。以此揭示課題《變革與突破——19世紀西方美術》。

活動二:作品內容識讀

為了扭轉鑑賞課中「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我將用多媒體展示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拾穗者》,引導學生對比賞析並描述這兩幅作品的內容。學生不難答出:《自由引導人民》描繪的是高舉三色旗幟的女性帶領各行各業的人們去鬥爭的場景。《拾穗者》畫面描繪了三位彎腰拾穗的婦女。接著,我將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藝術家為什麼要刻畫這些形象?作品所反映的題材有什麼不同?進而師生共同總結出:《自由引導人民》是用象徵手法,以神話中象徵自由、正義的自由女神形象作為主體,她高舉代表法蘭西的三色旗幟,詮釋了革命的意義。《拾穗者》真實塑造了三個拾麥穗的婦女,再現了勞動人民的艱辛生活。

通過此環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藝術作品,為深入分析做好鋪墊。

活動三:形式語言審美

在學生對美術現象有了初步的視覺體驗後,更重要的是能運用恰當的美術術語分析評價美術作品。

我會繼續引導學生欣賞《自由引導人民》《拾穗者》兩幅作品,並思考問題:兩幅作品中人物的安排和構圖有關係嗎?兩幅作品中的色彩在內容的刻畫上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引導學生從構圖和色彩兩方面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得出:《自由引導人民》在三角形構圖下,動盪的人物姿勢具有穩定的效果,色彩豐富、對比強烈;《拾穗者》人物排列錯落有致,地平線加深了縱深感,金黃的麥田下幾個婦女的紅、黃、藍的頭巾點綴了畫面。接著我進行總結:《自由引導人民》是浪漫主義藝術家德拉克羅瓦的作品,以飽滿的構圖結合強烈的對比色凸顯人們對革命勝利的堅信思想。《拾穗者》是現實主義米勒的作品,客觀再現人們的生活,凸顯社會的階級性。

通過層層設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深入探索美術作品,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也可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四:社會文化理解

美術作品是一定社會生活的產物,是一定文化背景的反映。我將採用美術小組討論的方式,請學生思考: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有什麼不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浪漫主義主張表達自己的情感,突出表現個性特徵,用光和色彩來創造形象,強調動盪的構圖和奔放的筆觸;「批判現實主義」是十九世紀盛行於歐洲的一種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它以暴露和批判現實為主要特徵,故稱「批判現實主義」。其藝術特點是對於歷史題材和古典神話不感興趣,主要刻畫當代各階層人物及其生活;如實客觀地描繪人物和事件;強調對當代社會黑暗面的鞭撻與批判。通過此環節可以讓學生對於兩個不同風格的主義進行區分,系統的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

活動五:方法歸納運用

新課改強調,教師應從教會學生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為了使學生掌握系統的作品鑑賞方法,在方法歸納運用環節,我會引導學生總結可以從作品的題材和藝術手法,了解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不同特徵。最後,根據課前搜集的作品,讓學生進行介紹,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審美體驗。

活動六:小結升華作業

小結作業是回顧課程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的有效手段。我會採用師生共同回顧的方式進行總結,並進行升華情感:無論是浪漫的追尋還是現實的描繪,都是藝術家對於時代、對於生命精彩的刻畫,我們也要像藝術家那樣,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觀察、感悟我們的生活,去發現它的美。最後布置拓展性作業:請學生課後思考並預習藝術家在抽象藝術中,是運用了哪些藝術語言表達內心情感的?從而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做鋪墊。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洞察教材的「窗口」,是一堂課知識的濃縮。我的板書直觀明了的展示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