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和新茶飲都停用,460億根塑料吸管何去何從?

渾水自媒體江湖 發佈 2020-12-11T11:55:19+00:00

本文經公眾號電商在線授權轉載ID:dianshangmj作者:楊泥娃「我相信這次是來真的了。」張平是一次性餐具批發商,12月1日,海南全面施行「禁塑令」,開響了限塑令第一槍。他趕到海南,眼看著監管機構把超市里不合規的塑料餐具勒令下架,並且禁用了奶茶店裡那些不合規的塑料吸管。

本文經公眾號電商在線授權轉載

ID:dianshangmj

作者:楊泥娃

「我相信這次是來真的了。」

張平是一次性餐具批發商,12月1日,海南全面施行「禁塑令」,開響了限塑令第一槍。他趕到海南,眼看著監管機構把超市里不合規的塑料餐具勒令下架,並且禁用了奶茶店裡那些不合規的塑料吸管。

在許多業內人士眼裡,這次的限塑令遠比12年前的嚴格。

但張平內心是矛盾的,一邊是由上至下的政策大山,餐飲行業面臨著史上最嚴苛的塑料變革,他必須轉型代銷環保產品;另一邊,是採購價格倍數上漲,傳導至下游的小商家們依然不願自討腰包為環保「買單」,這些「昂貴」的材質,成了燙手山芋。

售價最低,存在感最弱的吸管,成了最嚴限塑令的風暴眼。

星巴克早從去年就替換上了紙吸管,麥當勞用直飲杯蓋代替吸管,喜茶、奈雪也打出「愛護地球」的口號,把紙吸管作為環保行動的入口。

淘金先富賣鏟人,吸管之於新茶飲、咖啡行業也是如此。尤其是當最嚴限塑令迎來倒計時。

為什麼這一次是吸管?

「吸管其實是情緒的出口。」雙童吸管創始人樓仲平語重心長的說。

2018年,一張海龜鼻孔插著吸管的圖片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英國女王為此下令取消塑料吸管的使用,也掀起了歐盟史上最嚴格的限塑令。

這是吸管第一次被釘上環保的十字架。

但對於國內很多人來說,他們從未像現在這麼關注過一根吸管。從今年初開始,火熱的咖啡與茶飲店都和塑料吸管說了拜拜。星巴克與喜茶都用上了紙吸管,店員不厭其煩的交待顧客為了保證吸管狀態要儘快飲用,蜜雪冰城也停用了標誌性的塑料紅吸管,更換為環保紙吸管,麥當勞乾脆取消吸管,說自己為了地球不「管」了……

這指向的,正是明年1月1日起實施的「最嚴限塑令」,全國範圍內的餐飲企業都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塑料製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

換個角度看,塑料吸管其實只占到塑料製品的0.03%,為何卻成了環保的第一入口?

海龜的圖片的確讓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吸管身上,但情緒之外,也有很多現實的考慮。

相比12年前的限塑令,新限塑令的設定更為有效具體。當時只是要求超市塑料袋要付費購買,但幾毛錢的定價很難讓人產生感知,反而用花錢買了「心安理得」。新的限塑令從餐飲行業入手,並明確表示限制的是不可降解塑料,這更多是在推動產業端的變革。

而吸管的環保革命基本誕生了兩種產物:紙吸管和聚乳酸(PLA)吸管。

紙吸管顧名思義是紙做的吸管,聚乳酸則是一種生物降解材質,從澱粉和玉米等糧食中提煉出來,在堆肥條件下45天就能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環保令下,這種材料價格水漲船高。從2018年初1.8萬-1.9萬/噸,漲到3萬/噸,目前,差不多到了4萬元/噸。

傳導至下游,則是採購成本的成倍增加。雙童吸管CEO李二橋介紹說:「普通塑料吸管出廠價在3、4分錢一個,做成紙吸管就變成了1毛錢,做成聚乳酸的話可能就要1毛5左右了。」

整整翻了4倍。

這也意味著,所有餐飲相關的塑料製品都將面臨同樣的價格翻倍,那麼單價最低的吸管,或許就成了最容易踏進環保的門檻。

「雞毛飛上天」的吸管

其實吸管的誕生跟環保沒半點關係。

杜甫曾寫下:「黃羊飫不膻,蘆酒多還醉」的詩句,這裡的「蘆酒」說的就是用蘆葦杆喝的酒,美國人也曾用麥稈喝酒,這些天然的材質成了吸管最早的雛形。

現代意義上的吸管,是被塑料定義的。塑料吸管本身不透水,可以更輕薄,製作成本更低。而且塑料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可以讓吸管做出各種有趣的形狀和顏色。

回溯吸管行業的發展,也像塑料一樣,低門檻、低成本,卻創造了許多可能性。

國內吸管的主產地在「小商品之都」義烏。樓仲平回憶,1993年,自己還在經營檔口,賣紙杯、吸管等一次性用品,當時整個義烏都是家庭作坊的模式,吸管這種小商品也不例外。

「一個做吸管的人要去做假髮,說16萬買來的設備5萬就賣給我,還附贈技術員,我答應了,就進入了吸管這個領域。」

「前店後廠」的模式做了很多年,1998年一場經濟危機,原材料從4500上漲到9000,吸管作坊們頂不住壓力,樓仲平反而藉機把90%的吸管廠都收購了,許多報導中給他冠予了「吸管大王」的稱號。

「其實從沒有真正的第三方來統計過,對於我們這種小產業來說,財務統計成本都是極高的。」樓仲平告訴「電商在線」。

畢竟一直以來,吸管都是以商業附屬品的身份存在。樓仲平介紹,整個吸管產業的年產量在3萬多噸,其中六成是工業配套產品。也就是我們買牛奶、飲料的時候,盒上附贈的吸管,但它並不會作為單獨產品流通,而是出自代工企業。剩下的四成,則是以雙童為代表生產流通性吸管的企業。

但這樣一個「附屬品」,依然創造了可觀的價值。正如媒體喜聞樂見的那樣,靠每根利潤不足一厘錢的吸管,雙童年銷售額達到了2億。

像口罩一樣瘋狂的吸管

「我選擇性的規避掉了大客戶,大客戶意味著被動、沒有議價權。」樓仲平深知小利潤帶來的價值,因此從2004年開始,他脫離傳統模式,放棄大客戶,轉為創新為小客戶的原則,走品牌化道路。

他別出心裁地提出了「小客戶原則」:即最大的客戶訂單也不允許超過雙童年產量的3%,否則寧願放棄,使得企業不再受制於某一兩個大客戶,增加了行業話語權。

但一個吸管如何品牌化?在2003-2005年期間,樓仲平推動研發了許多創新型的吸管,從材質到造型,比如我們在酒吧經常看到類似眼鏡的吸管、帶著卡通玩偶的吸管。直到現在,他們擁有全球塑料吸管行業三分之二的專利,包攬制訂了全球吸管行業的所有標準。

品牌化意味著擴大天花板,比如一個卡通兒童吸管,可以賣到8元一隻,對比幾分錢一隻的塑料吸管,價格翻了數百倍。

不過吸管行業幾乎沒有壁壘可言,模仿一個外觀非常容易,想要入局也就是買台機器就可以搞定,樓仲平甚至多次坦言,吸管並不是一個好行業的觀點。

恰恰是環保政策的推動,給吸管產業帶來了幾次轉折點。

2007年,一紙限塑令下達,讓塑料行業的布局悄然改變,在此之後的12年里,中國可回收塑料相關企業註冊總量翻了4倍,總數超過300萬家。

這個過程中,吸管還是「邊緣者」,沒人注意到這個「附屬品」,但樓仲平卻開始了環保化改革。

「塑料吸管被取代是早晚的事」。

到了2018年,歐盟限塑令下達,國際餐飲巨頭帶動了吸管大換血,也改寫了雙童吸管廠的訂單。

2018年5月,雙童可降解吸管的銷售量,比過去十三年的總和,還要多。2006年之前,這類吸管占雙童總訂單量不到1%,而2018年一下增長到55%。

國外對可降解吸管的需求暴增,傳導回國內市場反而成了風口。因為門檻低,大量工廠轉型生產紙吸管,短短一個月內就增加了1000多家吸管廠。但所謂的「風口」更像是貿易商們吹出的泡沫,他們在工廠間反覆詢價,無形之中讓1份需求變成了10份。結局就是大量工廠在第二年倒閉了。

這像極了今年上半年的口罩廠們,紛涌而至,又倉皇而逃。

限塑令下吸管眾生相

「最近吸管行業群里有些人訂單增加,有些人還在出售機器。」李二橋說。

眼下的關口,吸管廠們再談轉型升級已經來不及了,還在原地踏步的小廠只能「賣身」,有條件做環保吸管的企業反而可以享受產業轉型帶來的福利。在李二橋看來,今年公司迎來50%的增長已是板上釘釘。

雙童目前6個車間,只有1個還在生產傳統吸管。年初,樓仲平花了大力氣把廠子裡的老機器當廢鐵賣掉了,曾經十幾萬一台的設備,如今只能1.5/斤甩賣。

「不當廢鐵賣根本沒人要。」

吸管新秀也在這個時刻開始冒頭。一家叫恆昇的吸管廠,已經在去年跑出了高達千萬美元的銷售額,擁有100多條先進的生產線,並且今年7月完成首輪超5000萬融資。

「2017年,我真正進入紙吸管賽道時,國內市場其實非常孤獨。而且,不管是原料商,還是消費者,都對我們做的事都無法理解,所以那時主要做國外市場。但2018年,星巴克宣稱未來兩年要用紙吸管全面替代塑料,並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時,我預料到國內紙吸管市場快要被打開了。」恆昇紙吸管創始人兼CEO石傑在接受採訪時感嘆,兩年不到的時間,紙吸管已經從台下「搬」上了桌面。

今年7月份,「限塑令」頒布後,一家知名投資機構立即主動找上門來,石傑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投資人看重的無疑是吸管背後的大市場:麥當勞宣布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約400噸;而星巴克在中國地區年消耗塑料吸管也在200噸左右;另一組數據是,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產量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

被大量使用的吸管,反而成了衡量企業環保力度的標尺。喜茶公布截至2020年6月,全國門店已經減少使用塑料吸管超過1100萬根。奈雪的茶也表示,今年國慶小長假消耗紙吸管超過100萬根,減少使用超過134萬根塑料吸管。

實際上,奶茶企業已經成為吸管廠最重要的客戶。樓仲平說到,以前50萬的訂單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大了,現在國內的大訂單已經可以到300萬-500萬。奶茶企業上千上百家的門店布局,自然抬高了採購成本。

「今年國內可降解吸管的市場應該會擴張到80%,剩下的20%依然會存在,因為限塑令目前只集中在餐飲企業。」樓仲平說。

更重要的是,可降解吸管意味著銷售價格翻了3倍以上,規模效應下,許多小商家還是難以承受。

「許多代理商拿貨的時候都在猶豫,甚至本來拿了可降解的樣本,又回來找塑料吸管,因為太貴了,他們也賣不動。」李二橋明顯感覺,雖然生產端對可降解的未來信誓旦旦,但代理商們對限塑令下的未來還是猶豫不決。

吸管化身流量入口

更重要的是,環保問題在吸管身上並沒有最優解。

雖然國內外公認紙吸管和PLA作為可降解吸管的代表,但從生產和原材料來看,也並非完美的選擇。

美國環境毒理和化學學會(SETAC)對兩種材質購物袋的「生命周期評價(LCA)」做了對比。

結果表明,結束使用周期後,紙袋還會造成 2.7 倍於塑料袋的固體廢棄物。

(圖片來自科普中國)

而PLA材質來源於糧食,小範圍看沒問題,但如果大規模使用,對我們現在的糧食產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並且從使用上來看,不耐高溫,熱飲一旦超過50~60℃,吸管就開始變軟。

「我們一直在研發耐高溫的PLA吸管,現在試驗到最高溫是75℃。」李二橋講到,中國人喜愛熱飲,尤其是奶茶盛行,在國外使用感沒問題的可降解吸管,則需要進行「中國化」的提升。

直飲杯蓋也成了飲品店的選擇,星巴克的門店裡,都能體驗到升級後的鴨嘴狀直飲杯蓋,杯蓋上有明顯的鴨嘴凸起,還有一個引流槽,顧客可以直接喝到飲品,不容易撒漏。麥當勞也在取消吸管之後,改為使用直飲杯蓋。

「但一個凸起的鴨嘴,多耗費的塑料量相當於5根塑料吸管。」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行業內還在摸石頭過河,而餐飲品牌們已經大肆推廣,這更像是「政治正確」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說,吸管只是整個塑料市場極小的一部分,環保的議題不會被吸管這單個行業改寫,卻容易成為壓倒吸管的那根稻草。

在樓仲平看來,吸管的環保命題應該學習一次性筷子,從根本上減少使用量,養成重複使用的習慣,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

「吸管未來將更多的成為一個流量入口。」樓仲平已經開始了轉型的步伐,他在公司內部做起了共享創業,類似網際網路企業內部擅長的「賽馬機制」,哪個事業部能跑出成績,哪塊業務就能擔負起雙童的未來。

曾經以吸管為切口做大規模的樓仲平想通了一件事:「大」企業意味著有邊界,而「好」企業才是生命力,在環保路上洗脫「塑料感」的吸管廠,也希望可以做「時間的朋友」。

— END —

【藍鯨渾水】聚焦泛網際網路行業

提供最具價值的商業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