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男子一個月前體檢超聲波顯示「正常」 一個月後竟被查出肝癌

秦淮政法 發佈 2020-12-12T02:36:34+00:00

11月中旬,蘇大附一院出示的影像學診斷,顯示範先生「肝右葉占位,考慮伴門脈癌栓形成」。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的檢查結論中顯示,范先生「肝膽胰脾腎目前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


11月中旬,蘇大附一院出示的影像學診斷,顯示範先生「肝右葉占位,考慮伴門脈癌栓形成」。

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的檢查結論中顯示,范先生「肝膽胰脾腎目前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圖片由沈女士提供)

一個月前,在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進行超聲波檢查結果均正常,一個月後在一家大醫院檢查卻發現肝臟內有直徑8厘米的巨大腫塊,已處於肝癌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近日,市民沈女士向本報反映,她的丈夫范先生就遭遇了這樣的痛苦經歷。她說,想跟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討個說法,但是對方一直沒有回應。

患者:

超聲波結果截然相反

沈女士告訴記者,丈夫范先生所在單位這幾年體檢都在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范先生去年和今年已在該機構做過兩次體檢,最近一次為今年10月7日,體檢報告的檢查結論中顯示:肝膽胰脾「腎目前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

「我丈夫2018年底曾因慢性肝炎住院一段時間,出院後,平時一直在規律服藥,但是,兩年來瑞慈出具的健康體檢報告,超聲波一直顯示正常,所以我們也就放鬆了警惕。」沈女士說,客服人員後來也致電提醒他們,說甲胎蛋白數值升高,提示有肝腫瘤,但是諮詢網上醫生後,獲悉如果超聲波顯示都正常,暫時不說明什麼問題,他們也沒有太放心上。後來,范先生出現腹痛、噁心、乏力等症狀,11月9日來到市五院進行B 超檢查,報告顯示肝臟處有多個腫瘤,進一步的增強CT報告更顯示,肝臟最大的一腫塊直徑達8厘米,而且已經侵犯門靜脈。在沈女士出示的病理檢查報告單上記者看到,「肝右葉占位,考慮伴門脈癌栓形成」。

「我們不放心,還去蘇大附一院和上海大醫院檢查過,沒想到也是一樣的結果,醫生還說,腫瘤出現至少有大半年了,目前處於晚期,已經無法手術治療或肝移植。」沈女士認為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超聲波檢查根本沒檢查出問題,這才導致丈夫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她說,范先生現在只能服用靶向藥和免疫治療,每月醫藥費開銷數萬元。

體檢機構:

只通過「12345」回復

「他才33歲,如果體檢早點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我們肯定不會走到這一步。」沈女士說,自己想要跟體檢機構討個說法,但是對方有兩個客服人員打電話了解情況後,就再也沒有回應過。「丈夫因為買過保險,所以醫藥費目前還能承受。但我肯定還是想要個說法,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沒有發現腫瘤,畢竟還有很多人每年進行體檢。」

為了解事情原委,昨天記者致電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一名邵姓客服人員接聽電話,她表示,在范先生體檢報告生成三四天以後,他們查出其血液里腫瘤指標甲胎蛋白升高,就已經通過電話及時告知范先生的個人和單位。後來的一個多月,得知范先生確診肝癌後,他們也從人道關懷的角度出發,通過電話回訪的形式與患者的單位及個人對接,了解范先生夫妻倆的訴求。

「我們很同情范先生目前的遭遇,但診斷疾病不單是靠影像學,還要結合檢驗學以及臨床表現等,我們已耐心和范先生家人解釋清楚了。」邵姓客服人員說。

關於沈女士對體檢的質疑,該客服人員表示,沈女士已經通過「12345」便民熱線投訴了這個問題,根據公司的要求,他們將官方答覆提交給園區社會事業局作為反饋意見,不再另外接受媒體的採訪。截至昨天下午5時,沈女士表示,依然沒有接到任何答覆。

專家:

高危人群要注意隨訪

健康體檢究竟能否篩查出肝癌?「如果檢查時,腫瘤占位正好和人體周圍正常肝臟超聲回聲看上去近似,或受到胃腸氣體的干擾,以及檢驗者經驗不足的制約,都可能影響診斷結果。」我市一三甲醫院感染科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超聲波作為發現腫瘤的單一檢查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難以確定腫塊的性質,相比之下,動態增強CT、普美顯核磁共振的診斷率更高。據介紹,肝癌的早期診斷一般要結合病史、增強影像學檢查(超聲造影、CT、MRI)、腫瘤標記物進一步明確診斷,必要時可行肝臟穿刺活檢。「但可以明確的是,直徑8厘米的肝臟腫瘤,肯定不是一個月之內長這麼大的」,這位專家說。

范先生本身是慢性肝炎患者,一直在服用藥物。專家提醒,對於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建議每隔3到6個月到醫院門診進行隨訪,這樣才能及早發現肝癌,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那麼,一旦醫療糾紛發生,怎樣才是正確的維權之路呢?據了解,雙方自願協商、申請醫療損害或醫療事故鑑定明確責任,以及民事訴訟是三種可選途徑。患者還可向蘇州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以社會各方組成的第三方給予專業的幫助也是有效方式。

關於沈女士對瑞慈體檢蘇州園區機構的這起醫療投訴,本報將持續關注。

來源:揚子晚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