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

優優1024 發佈 2020-12-14T00:53:25+00:00

「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句流傳於民間的俗語,形象地描述出了觀世音菩 薩在漢地的地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則是對觀世音菩薩使命的最好概括。

「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句流傳於民間的俗語,形象地描述出了觀世音菩 薩在漢地的地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則是對觀世音菩薩使命的最好概括。

觀世音菩薩簡介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 (Avalokitesvara),在 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 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如今國人最通用的稱呼為「觀世音」。開唐時,為避諱太 宗之名,略去「世」,人稱「觀音」菩薩。

《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凈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 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 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

在和漢地深深有緣的八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可謂最具人氣。他所行持的 「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事業,與民眾對「善」的渴望、追求相符,因此在任何 信佛地區,觀世音菩薩都是最常被供奉的怙主。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即便在通俗的報刊影視中,「慈悲」一詞也被頻頻提及。故而,在大眾心目 中,它只代表著「深度的善良」。然而這個詞在佛經中的本義,卻有著更莊嚴、 深刻的內涵,「慈」和「悲」所指也各有側重。「慈」是「與樂」,即願諸眾生永 具安樂及安樂因;「悲」即拔苦,即令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在菩薩的行持 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極為重要。此無緣並非指救度沒有緣分的眾生,而 是說因菩薩用智慧觀察世間,發現沒有一個事物有自性,因此「心無所緣」,以 這樣的心來給予眾生安樂;同體,則是如實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如 法身畢竟平等,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叫同體大悲。


世間的眾生,往往只是以「自私自利」為事,哪怕親如父母兄弟,也會有 彼此之分。這是因為被無明所遮蔽,看不到「自性空」的真相。因此,放下一 些對自身的執著,對他人多一些寬容愛護,我們對自身的執著也會相應減少, 離菩薩的行持也就近了一分。被稱為「中國的德蘭修女」的證嚴法師在《靜思 語》中便如是說:「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 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