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如果要進攻南沙島礁會怎麼行動,該怎樣應對?

溫哥華的魚 發佈 2020-12-14T13:23:05+00:00

本系列3篇編譯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公開發表的《南海軍力研究報告》,刊登在十月底出版的《艦船知識》上。所有資料及圖片均來自公開網絡,所有分析均為個人觀點,不存在泄密問題,如有不實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本系列3篇編譯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公開發表的《南海軍力研究報告》,刊登在十月底出版的《艦船知識》上。所有資料及圖片均來自公開網絡,所有分析均為個人觀點,不存在泄密問題,如有不實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電子戰與信號情報

【 解放軍電子戰能力 】

解放軍 「以信息為中心」 的戰略強調在複雜電磁環境中作戰,力圖通過系列化電子進攻和信號情報(SIGINT)能力控制整個電磁頻譜。從本世紀初開始,解放軍將電子戰和網絡戰融合為集成化網絡電子戰(INEW)。雖然關於解放軍電腦黑客和網絡戰能力的報導經常登上世界媒體的頭版,但他們在實際操作層面的作戰能力往往被西方軍事分析家所低估。

2001年解放軍頒布的《軍事訓練與評估大綱》中就明確指出要在全軍範圍內重視複雜電磁環境作戰。2006年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講話中強調「制信息權就是制電磁權」。2015年中國調整軍事戰略,強化複雜電磁環境中的戰備訓練。同年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負責統一管理全軍的INEW體系,包括太空戰、網絡戰和電子戰領域,具有和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一樣的軍種地位。

西方對戰略支援部隊的分析往往聚焦在太空戰和網絡戰能力上,因為這兩項任務在西方有相對應的管理機構(如美軍網絡司令部和太空司令部),而它的電子戰能力經常被忽視,因為大多數西方軍隊里並沒有專門的電子戰管理部門。戰略支援部隊在每個戰區都設有技術偵察局,負責電子情報搜集和網絡戰運作。南部戰區肯定在南海島礁上部署了戰略支援部隊,和海軍電子戰人員協同工作。

【 陸基移動電子戰系統 】

在渚碧礁和美濟礁的商業衛星照片上都能發現地面電子戰車輛陣地。這些車載系統可能是電子干擾或者電子偵聽設備,但是限於圖片精度和偽裝網的保護,無法做出更細緻的判斷。

> 渚碧礁和美濟礁電子戰車輛陣地

2018年初美國情報部門和國防部的匿名官員就透露解放軍在永暑島和美濟礁部署了電子戰設備,Google地圖等商業衛星圖片顯示美濟礁西岸出現疑似電子干擾設備,當地在不同日期部署的設備多有變化,4月份拍到的3輛疑似電子戰車輛在6月份的衛星圖上還在,但一座升起的天線卻不見了。

這片預設場地也可以部署雷達或飛彈等其它公路機動系統,不過相對偏遠孤立的位置非常適合用於搜集電磁信號或者釋放電磁干擾。該區域鋪設了多塊可停放大型卡車的水泥平台,很可能會提供島上電網的電力和光纖通信聯絡,從而無需使用發電車和無線電通信。固定電子戰設施在戰時肯定會遭到攻擊,移動式系統將是很好的補充。

美濟礁上還有一圈距離圓心36.5米遠的立柱,作用不明。如果這圈黑點是天線,它們很可能用於電子戰設備校準或者信號測向。渚碧礁上也有一塊完全相同的73米直徑圓形場地,不過預設水泥平台的數量沒美濟礁上多。

美國媒體報導2018年初解放軍在較小的永暑島也部署了電子戰設備,但是當年6月的衛星照片上並沒找到相關的車輛,也沒有那個直徑73米的圓形場地或預設水泥平台。如果報導屬實,這些電子戰設備可能被部署在永暑島上任意一個不干擾其它電子系統的偏遠區域。

無論是在固定場地、預設陣地還是臨時地點,移動式設備都向解放軍提供了靈活的電子戰能力。針對特定的電子攻擊/信號情報任務,或者對抗特定的威脅,解放軍可以在需要時從島礁上的掩體中快速部署公路機動裝備,或者通過海運和空運向島礁輸送增援力量,打破南海地區的力量平衡,令對手無法捉摸,有效對抗對手部署在該區域的情報偵察系統。

外界普遍關註解放軍的軍艦、飛機、飛彈等作戰系統,但對其電子戰設備了解得非常少,尤其是陸基電子戰系統,它們往往只在閱兵時出現,而且被籠統地稱為「新型雷達干擾車,或者「新型通信干擾車」。

> 國慶閱兵時的信息作戰第二方隊,共由4個信息戰方隊出場,規模空前

實際上解放軍很可能裝備了一系列覆蓋幾乎整個電磁頻譜的電子探測和干擾設備,這和南海島礁上部署的全頻段雷達、通信體系是同樣的思路。在最近的一場軍事展覽會上,中電科集團展示了陸基電子對抗系統(電子對抗團)的概念圖,下圖中顯示在防空任務中指揮控制車和電子偵察站進行通信,後者將敵方的電磁信息分發給每一部覆蓋特定頻段的電子干擾機,包括毫米波、X/Ku波段、C波段、L波段和S波段。

要想判斷陸基、艦載或者機載電子攻擊的作用範圍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電子干擾效果受到敵我雙方電子系統的相互作用、發射功率、距離等很多因素的影響。陸基或者大型電子干擾機可以釋放高功率的干擾信號實施阻塞式噪音干擾;欺騙性干擾用於模仿或者改變信號所需的功率低得多,可以用於自衛干擾機或者無人機等小型平台。

在南海中心區域部署岸基或者機載電子偵聽和干擾系統顯著增強了解放軍的電子戰能力,否則只能依靠海軍的艦載電子戰系統。除了HF高頻信號可以超視距傳輸外,更高頻率的電子干擾或者信號採集都局限在視距範圍內。

> 南海地區地面電子戰/電子情報設施覆蓋範圍,系統工作高度分別為500米、2500米和1萬米

【 固定式信號情報站 】

南海各個島礁上肯定都建有多種電子情報站點,但僅僅依靠商業衛星圖片很難區分通信天線和信號情報搜集天線的陣列,因為理論上任何能接收無線電信號的天線都能用於監聽對手的電子信號。電子情報站通常用於偵測雷達信號,不過也能發現並定位通信傳輸信號,雖然信號內容可能被加密而無法破譯。可以確認的大型信號情報設施包括永暑島和美濟礁上的衛星通信偵測站、高頻測向站和擁有兩座相同雷達罩的電子情報天線陣列。

【 衛星通信偵測站 】

3座大島礁上都有一組由7座雷達罩構成的衛星通信地面終端,它們可能也被用於監控並定位外國衛星通信傳輸。

在永暑島衛通終端附近還有另外12座天線罩,在北側一座通信建築樓頂上有一座12米天線罩,南側有一排4座12米天線罩,剩餘4座9米天線罩和3座4米天線罩在其它島礁上都沒有出現過。

這麼多尺寸、設計各異的天線罩以及它們和常規衛通天線如此接近的布置距離,有多種可能性。或許這只是代表了更強大的衛星通信能力,因為永暑島是南沙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整個南沙的軍事/民政指揮控制節點,地位高於其它島礁。這11座天線也可能部分或全部用於監測外國衛星,利用TDOA到達時間差或FDOA到達頻率差技術進行衛星通信信號定位,這些信號的發射源可能來自敵方艦艇、潛艇、飛機或無人機,通過分析衛星通信上傳信號找到靜止同步通信衛星的位置,甚至還具備干擾敵方衛星的潛力。

工作在X或Ka波段的外國軍用通信衛星擁有可塑波形覆蓋區或者點狀波束,以減小被截獲或干擾的機率。為了對抗這些波束成形技術,解放軍的衛星通信信號截獲設備必須部署在這些衛星波束所覆蓋的陸地區域內。如果對方軍用衛星轉發器的波束從中國大陸監測站點位置偏轉到其它方向,南海島礁上的衛星通信偵察天線陣列仍然可能捕捉到衛星的下行鏈路,或者定位上行鏈路。

這兩句話比較拗口,簡單說就是為了避開大陸上的衛星截獲設備而偏轉的衛星通信波束可能會被南海島礁上的設施截獲進而定位敵方衛星及其通信鏈路。我對衛星通信的了解相當少,我的理解是捕捉下行鏈路可能截獲下傳的內容,但不一定能破譯;定位上行鏈路則是能確定位置,但截獲不了信息。

【 高頻測向站 】

一座高頻測向站幾乎占據了美濟礁南端一座人工島的全部面積,這種內外兩圈各20根單極天線組成的雙環陣列裝置被稱為「固定式20-20」。這一陣列可以探測來自艦船、飛機或者陸基通信系統的高頻信號波束,通過和海南島或者大陸上其它列陣所捕獲的信號基線進行三角測量判斷出高頻信號源的方位,探測範圍覆蓋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美濟礁距離中國大陸南端1400公里,巨大的空間尺度極大地增強了中國高頻測向的精度。

【 可能的電子偵察陣列 】

在永暑島和美濟礁上有四座電子偵察天線或者其它類型的被動偵聽系統。兩座島礁的最南北兩端各有一座直徑19.5米的大天線罩和旁邊的一座直徑4米的小天線罩,南北端的大小天線罩排列指向相反,相互協同工作。

這些天線罩在2016年初建成,但永暑島北端的站點隨後被遷移到東北角,原因可能是2017年初修建的一座18米高的建築遮擋了視野。站點原址頂部的一部天線說明天線罩內安裝的可能是固定天線而不是旋轉天線。2017年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了新址尚未安裝天線罩的情況,基座上有兩個成角度布置的黑色物體。這些安裝在較矮平台上的天線罩內可能容納了固定式高功率相控陣雷達,如果屬實這可能就是北端站點必須遷移的原因,以降低電磁輻射對附近新建築內人員和設備的損害。但是在永暑島南端站點邊上就有一些低矮建築,這也說明電磁輻射並沒有什麼實際影響,而天線罩內的可能只是被動信號收集系統。

綜上所述,這些雷達罩內安裝的很可能是電子情報搜集系統或者其它類型的偵察設備,小天線幫助測向或為大天線探測、指示目標。這些天線列陣的指向軸線暗示它們將按某種機制協同工作。兩座島礁上的4個陣列各有180度視野,重疊廣域覆蓋整個南海範圍。

> 南海地區對空電子情報設施覆蓋範圍,目標高度分別為500米、2500米和一萬米

【 電子戰飛機 】

解放軍的電子戰能力不僅局限於陸基的固定設備,還能得到電子戰飛機的支援。其中最高效的平台是相對較新的Y-9JB,它們和被戲稱為「腮腺炎」的Y-8G電子戰機會臨時駐紮在島礁機場上,可以在大頻率範圍內進行電子干擾;部署到島礁上的戰鬥機也可以攜帶KG-600或KG-800干擾吊艙執行電子進攻和堵塞干擾任務。

根據防務工業的宣傳資料,中國所有大型無人機都具備攜帶干擾吊艙或電子偵察吊艙的能力,和美國「捕食者」類似的「翼龍II」無人機就裝備了集成電子戰任務系統。有人機和無人機協同作戰向解放軍提供了靈活的機載電子戰能力。

> 8千米高空機載電子偵察和電子戰系統覆蓋範圍

【 結論 】

中國島礁上的電子戰系統和雷達系統相似,同樣呈現出多樣化和高冗餘度,覆蓋了寬闊的電磁頻譜範圍,和部署在海南島及大陸的相關設施協同工作可以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實施電子戰行動。除了地面移動式電子戰系統,解放軍還建立了一批固定式信號情報搜集裝置,包括高頻測向站和可能的衛星通信監聽站,電子戰飛機的主動干擾和被動信號搜集能力也對解放軍控制電磁頻譜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海島礁上的電子戰設施配置是解放軍控制戰場信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體系的全頻譜電子戰系統不僅僅是被動防禦手段,也具備強大的攻擊力,可以通過電子干擾、電子偵察以及隨後的物理打擊阻絕對手使用任何電磁頻譜的能力。

以上是《南海軍力研究報告》中的編譯內容,下面是我寫的個人分析。

對研究報告的評價

縱觀整份研究報告,作者對解放軍在南海島礁雷達、通信、電子戰等方面的研究相當深入,每一個島礁、每一個可分辨的物體都進行了細緻的判讀和分類。在全面整理所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跨島間、南海與大陸間、歷史資料與最新圖片、跨專業類別之間的比對、歸納和聯想,勾勒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作戰體系,思路清晰、旁徵博引,對無法證實的現象也進行了合理的猜測,態度科學而嚴謹。

基於作者過去對華軍事情報專家的身份,雖然只是採用商業衛星資料和普通傳媒報導中的圖片,沒有動用精度更高、更新更快的軍事資源,這份報告中對各種系統架構、設備編號、中文名稱、性能數據、發展路線的描述都相當準確,找不到什麼紕漏。向社會公開的報告披露了很多大眾並不熟悉的資料,掀開了南海島礁神秘面紗的一角。

> P-8A反潛巡邏機上的高精度光電設備可以遠距離拍攝到十分驚人的細節

作者在文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很多相關專業知識,諸如反隱身雷達的工作方式、微波超視距雷達的作用原理、中國軍用通信衛星家族族譜等看似和主題無關的話題,讓非電子、通信專業的讀者也能很好地理解報告中的概念和分析。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調查和寫作中保持了理性、中立的立場,沒有帶入美國政客、學者中普遍存在的意識形態傾向和政治偏見,既沒有誇大中國的威脅也沒有刻意貶低解放軍的成就,令報告的結論相當客觀公正,體現出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水準。

整個南海島礁的信息戰體系建設給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評價非常高,促使他不斷告誡美國軍方和中國問題觀察家們不要低估島礁的規模、雷達通信設備的性能和整個體系的防護、自我修復能力。他的觀點在美國智庫中很有代表性,表明美國方面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要在南海建立起面對任何對手的絕對信息優勢,這個對手也包括美國自己。

和普通媒體更關注我國在南海島礁部署了多少架飛機、多少枚飛彈不同,美國軍事專家看到了我軍南海戰場建設的核心。聯繫到美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今年上半年美國軍艦在南海地區進行60餘次「自由航行」,而海軍、空軍的P-8A反潛機、EP-3E電子情報偵察機和RC-135戰略偵察機出動頻率高達3000架次,從中也可以看出美軍對南海的關注點所在。


南沙島礁的意義

閱讀這份報告,我們可以通過美方視角比較清晰地看到我軍的作戰體系是如何設計構建的。在生活中常常會戲稱「這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面對南海這樣覆蓋百萬平方公里海空、從無到有憑空吹填出7座島礁的複雜巨系統工程,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讚嘆這真的是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

從島礁的精準選址到眾多分系統的功能、布局、協同工作乃至電磁兼容等問題,早在島礁動工之前都已經論證規劃得井井有條,大批適應亞熱帶海洋氣候的新型電子設備的研發、製造開始得更早。上到太空、下到海底,方方面面都必須考慮到,然後在短短4年內構建完成,這樣的綜合建設能力放眼全球也沒有第二家能做到了。在非殖民時代能開拓出大片新國土,這是一個奇蹟!

感嘆一下,雖然南海的正式名稱是南中國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但我們能夠真正對其有效管控是在南沙造島之後,也就是2018年起!

上世紀80年代前我們在這裡是一片「有海無防」的空白,當年三大艦隊中最弱的南海艦隊只局限在海南島和西沙附近活動。1987年10月海軍編隊才第一次進行南沙巡航,1988年1月南沙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才在永暑礁的茅草高腳屋上升起。

十年後的1999年,美濟礁上才修築了第三代礁堡,旁邊蒙古包似的就是88年建起的第二代鐵皮高腳屋。

如果沒有南沙島礁的建設,包括珠三角、港澳、海南在內中國版圖上繁華富饒的「雞腹」將完全暴露在海防第一線。西沙距離海南島不足300公里,縱深太小,美國的航母編隊和核潛艇可以輕而易舉地逼近到大陸幾百公里的近距離,我們戰略核潛艇的「堡壘海區」也根本無從談起。

改革開放後我們韜光養晦了30年,但這並不是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不問世事。正相反,在隱忍中我們的戰略規劃者、決策者和科研、工程人員一起為今天的開疆拓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今天看來驚人的前瞻性和科學性用一張白紙從頭開始繪製南海的藍圖。

島礁只是平台,在此基礎上層層疊加各個維度的作戰系統,有不同射程的火炮、飛彈構成的硬殺傷網絡,更有各種波段的普通雷達、超視距雷達、反隱身雷達、機載雷達、電子戰系統交織成不可見的電磁軟殺傷和對抗網絡,覆蓋全頻譜。眾多微波、散射、光纜、衛星、4/5G通信系統把這些作戰系統交聯為一個複雜的整體,再在更大地理尺度上和西沙、海南島、大陸的作戰體系進行協作。

這令南沙島礁成為全國雷達預警探測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電子戰前哨陣地,把國土防禦縱深和預警空間向南足足推進了一千公里,整個南部戰區的戰略態勢大為改觀,為屹立東方的雄雞墊下了一塊巨大而堅固的基石。

美國的打擊手段和我們的應對方法

按照美國一貫奉行的海權理論,美國海軍在戰時必須控制全球16處咽喉航道,包括南海附近的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和巽他海峽,這些戰略水道都是點狀或者線狀的。而如今事實上的第17處戰略航道 - 南海,其島礁是面狀分布的,控制難度幾何級增長。在習慣了橫著走的美國眼裡南海島礁自然成為頭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為了消弭這一巨大的威脅,從公開警告必須拆除軍事設施、挑唆周邊國家生事到派出雙航母編隊「自由航行」可謂無所不用。

然而眾多看似脆弱的雷達列陣和通信天線分布在巨大空間裡組合成的體系本身就具備強大的生存能力,解放軍依靠整個多樣化、高冗餘、頻譜無縫銜接的信息化網絡而不是其中的任何單一系統來探測外來威脅,獲取戰場的信息控制權。面對這樣的完整作戰體系,美國海、空軍平時參加「自由航行」的單機、單艦或者小型編隊干擾甚至攻擊其中任意部分設施並不會影響整個體系的正常運作。

> 2020年2月5日,美國「米留斯」號驅逐艦在南海試射MK45主炮

假設一艘伯克級驅逐艦或者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在蘇拉威西海1000公里距離上發射12枚戰斧巡航飛彈(維吉尼亞級的最大戰斧攜彈量),最理想狀態下可摧毀永暑島上的全部7座大型對空對海監視雷達和高頻通信天線列陣。此時永暑島和附近其它島礁上的陸基雷達、預警機機載雷達和海軍艦艇上的艦載相控陣雷達仍然能夠提供全時段全天候雷達信號覆蓋,雷達數據則可以通過衛星通信、無人機中繼、海底光纜等方式繞開受損網絡進行接力傳遞。

美國海軍陸戰隊於2016年提出了「遠征前進基地作戰 - EABO」概念,作為海軍「分布式海上行動 - DMO」和「高烈度環境瀕海作戰 - LOCE」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利用兩棲戒備群所搭載的F-35B、MV-22和CH-53K迅速奪取關鍵海區的控制點,進而部署「海馬斯」高機動自行火箭炮和巡航飛彈等遠程地面武器控制周邊地區,剝奪對手在該區域自由運作海空力量的能力,為後續大部隊行動打開登陸窗口。

2019年3月11日-14日,駐日美軍首次在沖繩島旁的伊江島展開海空聯合奪島演習驗證EABO概念。先由空軍第353特種作戰小組秘密空降到伊江島上展開偵察,然後第31遠征隊一個陸戰連搭乘MV-22旋翼機從960公里之外的日本本土基地出發,在KC-130加油機的支援下奪取島上機場。

隨即陸戰隊在島上設立前進武器油料補給點 - FARP,在戰區行動的F-35B降落由CH-53E直接從機上泵送燃油,加油掛彈完畢F-35B再次升空奪取周邊制空權。

接著C-130運來陸軍的「海馬斯」高機動自行火箭炮系統,依靠射程42公里的火箭彈和射程300公里的ATACMS戰術飛彈清掃周邊地區的敵方陸上力量。以這第一個奪占的島嶼為落腳點,遠征隊可以繼續向下一個900公里外的島嶼躍進。第31遠征隊指揮官羅伯特·布羅迪上校宣稱「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們不是在開玩笑。」

開發EABO概念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東海和南海,美軍演示的西太地區遠征前進基地備選地址就包括下圖左下角巴拉望島兩側的兩個菲律賓小島,距離永暑島只有500-600公里。

> 淡藍色小圈是160公里的陸基移動遠程火力射程,天藍色大圈是戰斧BlockIV和F-35B的作戰半徑

但在南沙島礁完全建成之後,EABO想染指南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真的只是開個玩笑。最主要的問題是兵力不足,以一個兩棲戒備大隊為基礎的EABO空中投射機動兵力只有6架F-35B和一個40名陸戰隊員(可以依據目標情況再加強),雖然按設計「美國」級在輕型航母狀態最多可攜帶20架F-35B,但是此時只能再攜帶2架MH-60S,失去了兩棲運輸能力。標準兩棲作戰的配置是12架魚鷹、6架F-35B、4架CH-53K、7架AH-1Z/UH-1Y和2架海軍的MH-60S,這點兵力打個面積0.5平方公里太平島沒問題,要對付美濟礁、永暑島這種要塞化的大島則是杯水車薪了,而且它們的海上大本營 - 兩棲攻擊艦是個顯眼的大目標,必須時刻面對我反艦彈道飛彈的威脅。

> 2016年11月19日,1架「魚鷹」從「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上起飛,右舷停放著5架F-35B

美軍如果想徹底摧毀整個南海島礁上的戰爭潛力,正如《南海軍力研究報告》作者所言必須出動一個完整的對抗體系,同時壓制、打擊相距300-500公里距離內7個島礁上幾乎所有重要目標,覆蓋面積接近於華盛頓市區,目標數量可能超過500個,這樣的規模需要動用相當龐大的兵力。除了以補給為主的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外美國目前在南海周邊並沒有大型海外基地,最近的空軍基地遠在2200公里外的沖繩嘉手納,超出了戰術飛機的作戰半徑。排除了陸軍和戰術空軍,美軍可行的打擊選項剩下以下幾種。

首先自然是航母打擊群

> 2020年7月6日,「里根」號和「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於一個月內第二次在南海進行編隊演練

一個航母打擊群的遠程攻擊力量只有36架F/A-18E/F、10架F-35C和5架EA-18G電子戰機。超級大黃蜂典型的遠程對地精確打擊任務掛載是1個副油箱+4枚 JDAM+2枚哈姆反輻射飛彈+2枚AIM-9X,作戰半徑820公里,將航程延長到1000公里以上時只能掛載2枚JDAM;F-35C攜帶2枚JDAM+2枚AIM-120的標準無外掛隱身作戰半徑是1100公里;加上護航艦隻攜帶的90-120枚戰斧,最理想情況下對南海島礁這種防護嚴密的區域一個波次最多也只能攻擊約280個點狀目標。因此至少要出動2個航母打擊群從2個方向聯合進攻才比較有把握。

然而以現在中國的海洋監控和區域拒止能力,美國航母打擊群在第二島鏈內都無法保證自身的絕對安全,更不用說南海這個緊鄰中國本土的半封閉海區內機動。戰時美國航母幾乎沒有接近南海島礁的機會,出擊陣位擺在菲律賓海、蘇拉維西海、南海西南側九段線外才能獲得更高的安全保障。這幾個位置到中國島礁的距離在800-1000公里,美國航母接近這些敏感區域就將受到海、空、天嚴密監視,失去戰略突然性。

> 2019年9月28日,單艦航行在南海上的「里根」號航母遭到7艘中國軍艦的強勢圍觀,23年前台海危機時耀武揚威如入無人之境的美國航母如今竟然有了惴惴裸奔般的感覺

第二個選項是投入戰略空軍

> 2017年6月8日,兩架從關島安德森機場起飛的B-1B轟炸機執行了耗時10小時的南海巡航任務

美軍的三種戰略轟炸機中B-1可以一次攜帶24枚JDAM或者JASSM聯合防區外空地飛彈,B-2和B-52都可以攜帶16枚,攻擊南海島礁至少要出動20架以上。如果只是攻擊雷達、通信站等小型目標,B-1和B-2還可以投放GBU-39 SDB小直徑炸彈,B-1最多一次內置攜帶96枚,B-2為80枚,只需5-6架。

這樣的大機群無論是從本土或者關島跨越太平洋還是從迪戈加西亞橫穿印度洋和南海,都需要大量的加油機和預警機、電子戰機配合,顯得興師動眾,難以隱蔽作戰意圖,我軍除了在島礁上做好防空準備,還可以派出殲-20或殲-16這樣的遠程戰鬥機在預警機的支援下進行攔截。

只有隱身的B-2攻擊突然性最大,但現役20架B-2除去維修、升級和訓練外能同時出擊參加實戰的不超過5架,數量明顯不足。但是當2025年起B-21大批量服役後空中威脅將明顯增強,如何防範將是未來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或許可以派出幾艘具備反隱身能力的055大驅游弋在重點威脅方向提前發現提前攔截。

第三個選項是核潛艇發射巡航飛彈,這將是目前最難防範的。

> 2015年3月24日,「密西根」號巡航飛彈核潛艇搭載的陸戰隊第3偵察營在關島阿普拉港外進行小艇演練

如果出動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核潛艇,每艘可以攜帶154枚射程1700公里的戰斧Block5,3艘就已基本能達到作戰目標,而且戰略、戰術隱蔽性都非常好,我軍很難探測、攔截,島礁上也缺乏1130「萬發炮」這樣的近程防禦火力,這種威脅在2023-2026年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艇退役前將一直存在。如果光是依靠維吉尼亞級和洛杉磯級,每艘只有12枚戰斧,一次性出動40艘(占美國海軍攻擊型潛艇總數的80%)是不現實的。當然美軍更大的可能性是海空聯合作戰,同時投入多種手段進行飽和攻擊。

不論哪種方式,對南沙的任何攻擊無疑都會導致戰爭狀態急劇升級,必將遭到我軍的全面反擊。平時我軍只在南沙部署少量防禦性的海空軍部隊,面對這樣的遠程偷襲不一定能夠立即對攻擊平台發起反擊,但是我軍完全可以對美軍在東亞、西太地區的軍事基地發動對等打擊。如果是航母戰鬥群,更是立即會成為我軍反艦彈道飛彈的攻擊目標,在1000-2000公里範圍內幾乎就是不可逃逸區。南海島礁不僅僅是一個前哨陣地,更將成為南海這具大網中一個極具吸引力又難以啃下來的誘餌,令任何對手如鯁在喉。




最初想好的三篇寫完了,不過對南海還是意猶未盡,正在考慮是不是要把《南海軍力研究報告》新公開的兩篇也翻譯過來(我還沒通讀過,前提是裡面的內容足夠不敏感,因為沒有艦船知識做背書了),另外可能再寫一篇番外篇,講講南沙和西沙各島的具體情況,純地理知識。

最後再感慨一句,在我們享受歌舞昇平的和平紅利時,請不要忘記此時此刻千里之外在南海島礁的炎炎烈日下、在班公湖畔的雪域高原上為我們把守各方大門的戰士們和克服艱辛進行戰場建設的建設者們,給我們帶來安寧和繁榮的不是那些娛樂至上的明星、網紅,而是這些默默無聞為國奉獻的真心英雄,祖國有多大他們離家就有多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