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是窮人的根本原因並非不努力、沒機會、基因不好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10-28T14:04:33+00:00

參考資料: 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本世紀初,英國廣播公司主導拍攝的一部紀錄片當中,主創人員對於一些家庭和其中子女的命運及成長進行了拍攝。鏡頭記錄下了時代變遷過程中這些人物的悲歡離合。

讓人略感心酸的是,在許多年之後,這些家庭當中的孩子生活還是沒有變化,與攝製組到達時一樣,基本還是沿著父母的路在發展。

所以過很多人會堅定一個想法,那就是人的出身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但是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其實答案就蘊含在這部片子當中。

暫時窮困的家庭,儘管會遇到暫時的經濟困難,但是這並不是限制子女發展的主要條件。

比較關鍵的一點是,家庭當前的經濟條件不佳,並非是直接導致子女未來發展狀況不好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由於經濟條件不佳,在觀念上,許多想法會限制其發展。

對自己今後人生的計劃

比如片子中對於家庭條件優渥的孩子的訪談表達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儘管他們年紀還小,但是已經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有了一定的規劃。

金融家庭的孩子,會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商業相關的報刊,去早早的了解金融、經濟相關的許多信息,讓自己提前了解業內信息。

當然,在之後的成長道路中,他們也會和自己想的一樣,一步一步地走入高等學府的經濟系、獲得理想的成績,最後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經濟領域,成為一名銀行家或者是金融從業者。

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人生都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每個人的人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志在成才,有的人則只是圖一個溫飽,所以他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對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

所以早早地做一個人生計劃是許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進行的一項工作。

相對的,經濟條件相對拮据一些的家庭不會對這件事情如此認真,他們會認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往往不會去有意識地引導子女對未來的人生進行規劃。

更有甚者,有的家庭為了貼補家用,會讓孩子過早放棄教育,去充當一個勞動力,為家庭的生活「添磚加瓦」,這種行為可謂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個體能否取得成就關鍵靠的是內心深處是不是存在一種十分強大的推進力,這種推進力足以支撐其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與之相關的,管理學相關學科也存在相關的概念,那就是管理學家Vroom提出的期望理論。這一概念的含義為,每個人都存在一個期望值,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一件事情的初步評估。

而這件事情的完成會給個體帶來一個十分興奮的結果,這種興奮程度與之前的評估值,共同決定個體完成一件事的內在動力。

放在之前提到的紀錄片當中,就是說明在那些家庭條件相對良好的家庭當中,由於家庭可以為子女提供良好的驅動力,讓子女在評估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時,有著比較高的期待程度,最終成才的幾率大大增加。

相對貧困一些的家庭當中的子女則是相反。

由於沒有良好的引導,也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其去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進行評估,所以往往在生活當中會變得十分迷茫,失去目的性。

最終,也許他們有著比較不錯的天賦與條件,但是還是被迫去進行一些體力勞動,勉強維持家用。

當然,在這部片子當中,有一個孩子成功地實現了階層的跨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的名字叫Nick。

他的成功就是因為,自己有機會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家庭條件不如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但是有幸接受到了與他們一樣學習知識的機會。

但是很多家庭都會為了一時的利益去剝奪子女受教育的機會,最終導致一代一代,無窮無盡。

所以即使自己這一代生活再困難,日子過得再拮据,也應該將孩子應該接受到的教育最終完成。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這是無關痛癢的,還有的人會鼓吹「讀書無用論」,但這些都無所謂。因為縱觀整個社會,那些能夠出人頭地的人,還是擁有著很高知識水平,對於很多事情有自己見解的人。

因為接受了教育之後能夠得到的東西,遠比一時去進行勞動而獲得的那些經濟收益要重要得多。

當然,對於自己也是一樣,不要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就不再有學習的必要了,其實無論年紀多大,也依舊有學習的必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2] Erik H. Erikson, Joan M.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 W. Norton, 1998).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