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送來兩箱方便麵,78歲大娘背起一箱送給小姑子:近了就親

大河鄉土 發佈 2020-10-28T02:42:57+00:00

下午,在賞秋歸來的路途中,我們一行偶遇了一位老人,她手拄著拐杖肩背一個編織袋,正彎著腰走在山路上。經詢問得知,老人是去走親戚,而我們也想看看當地人的生活,於是在徵得老人同意後,就跟著她到了一戶人家。

霜降之後,綠樹蔥蘢的晉南中條山變得奼紫嫣紅、秋意濃郁,吸引筆者和幾位朋友決定去山中賞秋。下午,在賞秋歸來的路途中,我們一行偶遇了一位老人,她手拄著拐杖肩背一個編織袋,正彎著腰走在山路上。經詢問得知,老人是去走親戚,而我們也想看看當地人的生活,於是在徵得老人同意後,就跟著她到了一戶人家。

"我姓丁,今年78歲了,這個窯院是我小姑子的家。"在土塬下一個窯洞院落前,丁大娘吆喝了一聲,從院內走出一位60多歲的大嬸,丁大娘指著她向我們介紹說:"這就是我的小姑子,孩子的親姑姑,我今天就是來看她的。"說完後,丁大娘將背上的編織袋放下,交給小姑子打開。

隨著編織袋打開,我們看到裡面放的是一整箱方便麵。"我有兩個女兒,這幾天她們一人送了一箱方便麵給我和老伴,讓我們不願意做飯的時候拿來煮著吃,我想著孩子姑姑和姑父也是兩個人,就背了一箱送來了。"丁大娘笑著說,她自從嫁過來,就和這個小姑子的關係特別好。

丁大娘介紹,她的老伴今年82歲,和小姑子一家住在一個村。因為是山村,大家住得比較散,她和小姑子家相距大約有1里地,平時也難得見上一面。"近了就親,親了就近,再親近的關係也得經常走動走動,否則關係就遠了。"圖為丁大娘和小姑子、妹夫坐在院落門口聊天。

丁大娘的妹夫姓鍾,今年68歲,他告訴筆者,以前,他們村子在周圍算比較大的村子,有近千口居民,這幾年因為移民搬遷,大部分農戶都在山下蓋了新房、安了新家,目前村裡只留下十幾戶,而且都是老年人。圖為鍾大叔和妻子熱情地向筆者介紹村裡的情況。

"我家的這幾孔窯洞是在我手裡挖的,雖然土質不好,但也用了40多年了。我家在山下也有新房,之所以不願搬下去,是因為不捨得,同時也是為了種地方便。"鍾大叔說,之前家裡有不少山坡地,因為退耕還林,現在只剩十畝左右,除了種一些莊稼,這幾年還種了幾畝柿子樹。圖為鍾大叔家的窯洞,土層上可見明顯的滲水洞。

由於在山下已經有了房子,面對土質不好的窯洞,鍾大叔也不準備再翻修加固。他說,他和老伴只有三個女兒,自己前兩年出現一次腦出血,身體不好了,很多活也就不幹了,"假如有一天實在干不動了,再和老伴搬到山下去住。"圖為鍾大叔的老伴在挑選自家種的南瓜,想讓我們帶走。她說選南瓜要選重量輕的,重的說明裡面有蟲,不能吃。

"我哥以前是村幹部,村支書當了40多年。"鍾大叔的老伴說,因為哥哥做事比較公正,人也踏實肯干,在村裡落下的名聲很好,"我哥82歲了,嫂子也將近80歲,他們走在村裡,誰見了都會打招呼,挺受人尊敬的。"圖為坐在院門口木頭上樂呵呵的丁大娘。

"雖然現在留在村裡的人不多了,但生活設施很齊全,水管直通家裡的水窖,都是山泉水,吃水很方便。"丁大娘對筆者說,也是因為人少了,平時來往的人不多,好在小姑子夫妻倆沒有搬下山去,這讓她能夠過來坐一坐,聊聊天,"年齡大了,就想找個人說說話,何況我們還是親人,再多走動走動會更親的。"圖為筆者一行離開時,丁大娘和小姑子夫婦在向我們揮手告別。大河鄉土原創作品,歡迎點擊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