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女詩人中的佼佼者,不只有露易絲·格麗克

譯林出版社 發佈 2020-10-28T01:53:37+00:00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多少會有些讓人意外。2016年,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人們紛紛猜測,諾獎評委或許打算就此「換換口味」,傳統的詩歌創作者今後可能不那麼受到青睞。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多少會有些讓人意外。

2016年,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人們紛紛猜測,諾獎評委或許打算就此「換換口味」,傳統的詩歌創作者今後可能不那麼受到青睞。

沒想到四年以後,諾獎又一次頒給了一位美國詩人,而且相比於鮑勃·迪倫,露易絲·格麗克要傳統得多。

或許是諾獎評委重新發現了美國甚至整個北美詩歌成就,尤其是以格麗克為代表的北美女性詩人。

其實格麗克之外,北美不乏優秀的女詩人,比如近年來諾獎的大熱人選安妮·卡森,比如遠遁塵世的艾米莉·狄金森

關於這位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著名文學評論家凌越這樣評價她:使惡魔的房間變成一個家園。文章收錄在他的最新評論集《汗淋淋走過這些詞》中。

狄金森:使兇惡的房間變成一個家園

合上艾米莉·狄金森詩集,我馬上記起的詩句竟然是:

「墳墓里的笑靨/使那兇惡的房間/變成一個家園——」

這個酷愛以詩歌曲折地表白心跡的詩人,為何將自己終日盤桓其中的房間定性為「兇惡」?

為何她越是狂熱寫作,她的形象卻越發緘默?

那個開啟她靈感之源的「導師」究竟是誰?

那趟決定性的費城之行到底發生了什麼?

她對自己耗費一生心血寫作的詩歌持有怎樣的態度?

讀狄金森的詩越多,那個席捲一切的「上面帶有凹痕的漩渦」似乎就越是巨大,而那個成年以後終日身著白衣,在房間裡飄忽不定的身影也就越發撲朔迷離。

最後,我只好把自己狐疑的目光定格在她的一張照片上,這張照片被廣泛地使用在她的各種詩選和傳記的封面上,幾乎成為她面對這個世界唯一的表情:這個臉上長著雀斑的女人(詩中自況),在時光的顯影液中顯得異常白皙,她的坐姿端莊,腰板挺直,頭髮整齊地梳向腦後,穿著領口白色的深色連衣裙(據此可以判斷這張照片照於三十歲之前,因為三十歲之後狄金森只穿白衣),她白皙的頸項上繫著一條簡單的飾物帶。她的右臂搭在身體右側的桌几上,桌几上鋪著花桌布,上面有一本書籍(《聖經》或者《莎士比亞戲劇集》?這是她最喜歡的兩本書)。她面容端莊,眼神里有著不容置辯的堅毅,正是這眼神將狄金森靈魂的秘密泄露。

艾米莉·狄金森

隱居本身確實給狄金森的寫作帶來重要影響。

從狄金森很多詩句,我們知道她深知這世間普遍存在的悖論。從外部世界的撤離,勢必從客觀上積聚了內在力量,狄金森的許多詩都善於從很小的事件和細節入手,通過精神力量的強力參與,從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抵達宏觀世界的核心地帶,通常這地帶涉及生命與死亡、愛情與永生、宗教和靈魂、自然與藝術等永恆的主題。

《我從未見過荒野》

一再向內的退縮,使這個小個子女人身體里橫衝直撞的巨大能量,最終對準了寫作這個突破口。

Dickinson Season 1 劇照

狄金森深居閨房,終日操持繁重的家務,但是寫作對於她並不是閒暇時候的怡情養性。她很早就意識到詩歌是她的領域、她的王國,如同聖徒對神頂禮膜拜一樣,狄金森崇拜詞語。

狄金森的世界主要是一個文字構築的世界,她對於文字表達有一種狂熱的激情,因為「文字能以驚人的威力,把各式形態遠距離向人們展示」,和近在咫尺的親朋好友狄金森也喜歡和他們進行通信交流。

狄金森手稿

文字本身的精神性和抽象性,使狄金森獲得了另外一個廣袤的宇宙,物質世界的逼仄不再能夠束縛她,那個「兇惡的房間」不再能夠監禁她——她運用意志的強力將其馴服,變為她據以建立龐大文字帝國的最穩固的家園,如此寫作對她意味什麼也就不言自明了。

寫詩是狄金森的「專利」,而詞語則是她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樑,也是她的外部形象與最隱蔽的心靈溝通的媒介。儘管她的詩在她的時代顯得曲高和寡,欣賞者寥寥,但是狄金森對自己的專利從來沒有懷疑過,多年後在給那封著名的致匿名「導師」的信中,她再次直率地談及自己的抱負:

「我希望我很偉大,就像米開朗琪羅,那樣我就能為你畫像。」

從「專利」到「偉大」,狄金森的自信心顯然有了長足進展,的確,在寫那封信時,狄金森已經寫下幾百首詩歌,雖然它們還不為人所知,但是狄金森已經有足夠的底氣說——我希望我很偉大——她是她自己最好的評論者。

本文摘自凌越《汗淋淋走過這些詞》

相關圖書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凌越創作的二十四篇評論作品,作者承襲自特里林、威爾遜而來的批評傳統,關注與社會現實關係密切的文學作品,探索文學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本書可視為對本世紀前20年的文化側記,也是凌越作為一位有強烈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在文學上的深刻思考。

全書共分為三輯,第一輯《從道德看文學》以小說評論為主,既有新近諾貝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作品《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也有如《蠅王》這樣經典名作;第二輯《不死的俄羅斯之魂》聚焦白銀時代的詩人們,阿赫瑪托娃、布羅茨基、茨維塔耶娃等人的往事,伯林與這些詩人的交際,對奧登、齊奧朗等作家評論亦歸在此輯。第三輯以詩歌評論為主,包括對策蘭、狄金森、馬斯特斯、中國詩人藍藍、黃燦然、余秀華以及工人詩歌等當代詩壇的新動向的批評。

作者簡介

凌越,詩人、評論家、譯者。安徽銅陵人,現居廣州。著有詩集《塵世之歌》,評論集《寂寞者的觀察》,訪談集《與詞的搏鬥》。與梁嘉瑩合作翻譯《匙河集》《蘭斯頓·休斯詩選》《遲來的旅行者》等,主編「俄耳甫斯詩歌譯叢」。

內容簡介

《我從未見過荒野》收入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最具代表性的詩歌與書信,著名翻譯家蒲隆潛心移譯。狄金森是二十世紀現代詩歌的先驅之一,在美國詩人中與惠特曼齊名。一生留下詩作一千八百餘首,以及大量的私人信件。詩風凝神洗鍊,放棄傳統格律和標點,擅用通感。這些詩作在她生前只發表過十多首,其餘的都在她死後才出版並為世人所知。

「俄耳甫斯詩歌譯叢」

「俄耳甫斯詩譯叢」由凌越主編,甄選華語世界尚未充分發掘的優秀詩歌寶藏,內有多位中文首次全面譯介的詩人。過去因為受到一些翻譯條件和翻譯難度的限制,不少語種的詩歌譯介存在嚴重的欠缺,比如翁加雷蒂,勒內·夏爾,霍夫曼斯塔爾,都是享譽詩壇的頂級詩人,但只有零星譯介或其重要作品因為難度較大,在當時未能全面引進和介紹。

目前已出版5種:

《致後代:布萊希特詩選》

《憤怒與神秘:勒內·夏爾詩選》

《風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爾詩選》

《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詩選》

《花與噁心:安德拉德詩選》

《安妮·卡森詩選:紅的自傳·丈夫之美》將於近期面世。

本期編輯 | 明明

讓朋友知道你在看👇

關鍵字: